74军浴血南京,张灵甫一鸣惊人!

日月晓史实 2023-10-09 07:34:00

1938年11月8日下午,七十四军奉令掩护大军西撤。五十八师率先与追赶上来的日军前锋部队发生激战,部队损失很大,防线随后便被日军攻破,一七四旅旅长吴继光阵亡。

吴继光业余爱唱京戏,尤擅花脸,关于他的阵亡也有着不同说法。有人说,是防线被攻破后,部队急于渡河,但渡船少,吴继光没等士兵全都上来,就急命开船。结果惹得岸上还没登船的士兵破口大骂:“你们当官的打仗躲在后面,现在逃跑却想跑在前头,没那么便宜!”乱枪齐发,把吴继光给打死在了船上。

虽然这一传言未必属实,但亦可见部队是多么混乱和无序。隶属于一七四旅的吴亚夫营作为掩护部队走在大部队最后,途中吴亚夫听到后方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半空中黑压压一片,全是追上来的日机。

吴亚夫赶紧大喊一声:“趴下!”话音刚落,日机就实施了机枪扫射,地面被打得尘土飞扬,许多人一头栽倒在血泊之中。幸存者里面中弹的人也不少,吴亚夫双腿中弹,血顺着大腿不断地往外涌,幸好警卫兵及时护送到附近医院,方得以抢救出来。当时任何人都控制不了这种混乱局面,一些资深将领也只能仰天长叹,徒呼奈何。

11月11日,七十四军整体退至苏州,这时秩序才初步稳定下来。作为总掩护队,五十一师三〇六团奉令赶往青浦、松江进行拖后掩护。第二天一早,邱维达率部到达青浦以西的朱家角,却得知松江已被日军挺进队提前占领。

这些日军挺进队有的是杂在退却部队中跟过来的,有的抄近路进行了迂回穿插,所以前进速度极快,他们不停歇的骚扰和袭击,重新给撤退大军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混乱。

占领松江的日军随后便向朱家角逼近,并对三〇六团展开了包围攻击。三〇六团势单力薄,稍事抵抗即撤往青浦。

青浦有城墙可以先顶一下。在几乎损失了一个营之后,邱维达下令向昆山转移,谁料通往昆山的公路也被日军给生生扼断了,部队变得无路可退。

危急情况下,邱维达找来了两个本地农民。通过他们带路,三〇六团沿着偏僻的乡间小道,经过两天两夜的行军,才得以与兄弟部队取得联系。

中国军队在后撤时,原本准备凭借几条“国防线”继续组织抵抗。这几条“国防线”也是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构建出来的,第一条是吴福线,也就是苏州到常熟福山的国防工事线,但因为日军在福山港附近登陆,使得福山的防御阵地还没得到利用就丢失了。

吴福线之后是锡澄线,即无锡至江阴段防线。11月16日,七十四军奉令在苏州至吴江一线展开部队,一边掩护撤退大军侧翼,一边为锡澄线的防守部署争取时间。

由于深知责任重大,七十四军军长俞济时亲自对防线进行踏勘,最终选定位于苏州西北方向的望亭镇为布防要点,并让王耀武派兵扼守。

这时五十一师的各团大多残损严重,担任第一期掩护任务的三〇六团又尚未归队,现存编制能够称得上完整的只有一个三〇五团,王耀武即把掩护任务交给了这个团。

在进入淞沪战场前,五十一师已内定由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从三个团增加到四个团,增加出来的团就是三〇五团。三〇五团的前身是陕西警备旅的保安团,因为需要进行整训,一直到十月份,该团才来到上海。

三〇五团的团长是原任上校师附的张灵甫。与卡尔逊遇到的那位会讲英语的列兵类似,早期的张灵甫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知识青年,甚至于他也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师。不过张灵甫更广为人知的一段经历,却是“古城杀妻案”。

那时候张灵甫在胡宗南的第一军任团长。据说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第一军在陕北与红军对垒,军官眷属都住在西安古城。张灵甫的一位同事到西安探亲,回到部队后与张灵甫闲聊吹牛,也不知这位仁兄搭错了哪根弦,居然乱开玩笑,说曾看到过张灵甫的妻子与一个男的一起逛马路。

张灵甫

在这类事情的处理上,张灵甫的心胸没有比《水浒传》里描绘的那些好汉们宽广出多少,不仅得了风就是雨,而且认为自己被戴绿帽的愤怒瞬间冲昏了他的理智。借着春节假期,张灵甫把妻儿从西安接回老家,就在除夕之夜,当妻子弯腰在后院割韭菜做饺子时,他从背后掏出手枪把妻子给打死了。

杀妻之后,张灵甫返回了部队。女方娘家人自然不肯就此放过他,不断向上进行控诉,状纸从第一军军部、西北“剿总”,一直递到陕西高等法院,但都没有能够立即得到回音。之后经过一番辗转,受理控告信的西安妇女协会找到了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

东北军此时正驻扎于陕西。于凤至让张学良管一管,张学良回答得很干脆:“这是中央军的事,我不能管,也管不了。”

你管不了,自有人管。于凤至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给了自己的闺蜜宋美龄,宋美龄又转告给了丈夫蒋介石。

于凤至

蒋介石素来很在乎自己黄埔学生在外的声誉,一听,这还了得:“马上押解南京,军法会审!”

拘审期间,张灵甫递交了申诉状,辩称妻子曾擅自拿走自己的军事文件,又交待不出理由,因此有“通共嫌疑”,也就是说他杀妻跟醋海翻腾没有关系,乃是出于“防共”需要。“防共”是那个时候的热门,谁都可以拿来给自己当盾牌使,或许就因为这个原因,张灵甫没有成为死囚,而是被判了十年有期徒刑。

人情似铁,官法如炉,张灵甫被关进监狱,穿起了号衣。在牢狱里的那段日子,这个做事不计后果的家伙一次次尝到了生不如死的滋味,而前途尽毁的现实,以及毫无个人尊严的生活,更让他眼前的世界变得一片漆黑。

不过他也并没有把牢底坐穿。很快,中日关系变得极度紧张,国民政府下令,凡服刑官兵一律调服军役,在保留原有军衔的情况下戴罪立功。

张灵甫出狱了,他需要用另一种方式来为自己忏悔和赎罪,去慢慢消减潜藏于心底的暗黑及暴戾。第一军是无脸再回去了,这时五十一师进驻汉中,正在招贤纳士,张灵甫自忖过去和王耀武有过一段共事的关系,便毛遂自荐,找上了王耀武。

王耀武对张灵甫留有很好的印象,认为他是个血性汉子,打仗也很有本事,于是爽快地收留了他。只是师里已没有实缺,只能暂时委任他为上校师附。

收到王耀武寄来的委任书,张灵甫二话不说就加入了五十一师。归根到底,他还是更适合于军队,只有军队才可以让他找到自我并重塑自我。

上校师附是个闲职,比的是板凳厚度,对张灵甫来说,指挥三〇五团才是真正过瘾的一件事,因为这意味着他可以上阵一显身手了。

三〇五团虽由地方保安团改编而成,但北方籍的士兵均身高体大,且又训练完整,一旦正式入编,即可胜任前线作战。按照王耀武扼守望亭的命令,张灵甫将三〇五团三营部署于望亭铁桥。11月21日,尾追而来的日军向铁桥发起攻击,三营竭力固守,使其无法顺利通过。

觉得快顶不住了,营长刘光宇急忙向张灵甫报告。张灵甫增派兵力,并亲自赶到铁桥阵地督战,最后三〇五团以伤亡六百人的代价,在望亭连守了三天,直到俞济时、王耀武下达撤退命令,才在炸毁铁桥后离开望亭。

途中三〇五团碰到了抄小道后撤的三〇六团,两团一先一后追上了总部。在此之前,王耀武与两团都失去了联系,他以为这两支强力部队已凶多吉少,因此在师部急得团团直转。看到张灵甫、邱维达突然出现在眼前,王耀武有一种喜从天降的感觉,他紧紧攥住两人的手:“三天来一直为你们担心,能冲出重围,真是命大!”

11月28日,七十四军撤至南京,驻扎在通济门至淳化镇。鉴于部队在淞沪战役中已经元气大伤,兵员严重缺额,大家都希望能撤到一个较为安全的地点,整训一段时间后再打。俞济时带着这一期待进入南京城,向蒋介石进行汇报,但是他得到的指示却是不但不能进行整训,还要加入南京保卫战的序列。

究其原因,三〇六团虽然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但充其量只是为后撤大军争取到了三天喘息的时间,而在几乎所有部队都处在溃退状态的前提下,锡澄线并没有能够发挥预期作用,原先逐级抵抗的设想也随之化为泡影。

七十四军最初并不在固守南京的部队里面,他们是顶了胡宗南第一军的缺。第一军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军”,是中央军里面个顶个的王牌,但淞沪战役也把这支一流部队给整残了,以致于只能渡过长江,到浦口去担任接应任务。

俞济时对守卫南京缺乏信心,大部分将领也不主张守南京。主张打南京保卫战的只有蒋介石和唐生智,唐生智还担任了守城最高指挥官。

俞济时不情不愿,却又无可奈何。他不敢对蒋介石说三道四,只好把一股火都撒到唐生智身上:“唐生智(主张守城)的目的是想升官发财!”

其实接到守卫南京命令的将领们也大多做如是想,他们身在江南但心在江北,都恨不得能像第一军那样早一点脱离是非之地才好。为此,蒋介石特意召开了保卫南京的军事会议,在会上,他很明确地点了题:南京不仅是中国的首都,还是“国父”孙中山陵墓所在地,弃守既关系国际声誉,也影响军心士气,所以现在不是能不能守的问题,而是必须守。

唐生智接着表态,说自己愿意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们两人讲话后,到会的其他将领们面面相觑,原先想好的反对意见也都一个个吞下了肚。

俞济时、王耀武虽然缺乏固守南京的信心和把握,但事已至此,也只好依令部署。12月3日,七十四军开进了淳化镇、牛首山一带的既设阵地,其中五十一师负责守淳化镇,五十八师守牛首山,军部则设于通济门外的一座村庄里。

南京郊区的既设阵地也是战前就建好的,均系钢筋水泥构造的国防工事,但由于仓促投入使用以及原先设计上的不合理,它们与实战需要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脱节。当七十四军进入阵地时,有的机关枪阵地锁着门,又不知道该问谁去要钥匙,还有的机枪掩体做得太大,非常容易被敌人发现目标。此外,工事和掩体之间既无地道,也无战壕,更无纵深。

烂桃三筐不如鲜杏一个,这种蹩脚的工事和掩体,真让看的人想翻上一百个白眼才行。七十四军只好重新进行抢修加固,门实在打不开的,干脆就砸掉算数,纵然如此,由于部队本身缺乏工程材料以及输送力量,阵地仍无法达到预期的坚固程度。

淳化镇、牛首山是日军进攻南京城的必经之地。12月7日,当七十四军还在抢修工事之际,进逼淳化的日军小部队就与五十一师警戒部队交上了火。第二天,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日军大部队向淳化镇、牛首山同时发起猛烈进攻,脆弱的守军阵地被完全掩没在炮火硝烟中,有的地方几乎被夷为平地。

尽管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但主阵地还在七十四军手中。12月9日,日军发动更大规模攻击,尤以对淳化镇五十一师的攻击更为凶猛。他们用于破除工事掩体的利器主要是三十七毫米平射步兵炮,这是一种可以随步兵冲锋的火炮,专门用于消灭对方火力点,射击精度相当高。

国防工事构造上的缺陷成了中国士兵的噩梦。平射炮弹沿着过大的机枪掩体开口就进来了,七十四军的重机枪被炸坏了很多,官兵伤亡惨重,有的被炸断了腿臂,有的连脑浆都被炸了出来,现场惨不忍睹。处于第一线的五十一师三〇一团差不多打光了,除团长纪鸿儒身负重伤外,团里的十二名连长伤亡了九人,排以下伤亡一千四百余人。

当天,淳化镇、牛首山阵地先后遭到突破。俞济时见势不好,急忙将战况报告给唐生智,唐生智做出决定,让七十四军撤至水西门附近,到时以一个师担任守备,一个师为预备队。

黄昏时,七十四军向水西门集结,王耀武下令由三〇五团断后。三〇五团当晚即与追赶上来的日军展开拼杀,在部队快顶不住时,团长张灵甫亲自端着手提机枪,率领临时组织的敢死队发起反冲锋。

战斗中,张灵甫左臂中弹,受了重伤,但他坚持不下火线,以当年项羽至死不过江东的精神裹伤血战。有团长带头搏命,三〇五团人人奋勇,终于通过夜战将日军暂时堵在了南京的东南郊。

如果连城郊阵地都保不住,孤立的一座城池必然危险。这个将领们的共识即将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应验。

撤至水西门附近后,俞济时对七十四军进行了分工,下令五十一师承担水西门内外的防务,五十八师则集结于城内当预备队。刚刚安排停当,日军就发起了进攻。

12月11日,水西门外的五十一师一五一旅(含三〇一团、三〇二团)遭到冲击。打到激烈处,日军三辆坦克加入进来,企图掩护步兵突破守军阵地。一五一旅集中炮火进行射击,日军使用的这些坦克主要是九二、九四式骑兵装甲车,装甲厚度不足,遇到浓烈炮火也很害怕,于是急忙闪避。就在闪避过程中,一辆慌不择路的坦克一头栽进河沟,连人带车都完了蛋,剩下两辆也仓皇后逃。

这是让人拍手称快的时刻,但好景不长,防线与一五一旅相衔接的雨花台阵地出了问题。防守雨花台的第八十八师原先是中国军队中最为精锐的德械师,但最精锐的同时也是在淞沪战场上消耗得最快最惨的,到参加南京保卫战时,八十八师的战斗力已经相当薄弱。

日军很快就占领了雨花台阵地。一五一旅腹背受敌,第一道阵地遭到突破,三〇二团团长程智阵亡,全团伤亡官兵一千七百余人。至此,整个一五一旅已基本失去了作战能力。

城外守不住,只能守城内了。十二月十二日,沿水西门城墙防守的一五三旅(含三〇五团、三〇六团)告急,起因还是毗邻的第八十八师有一段城墙无兵防守,结果有约两百名日军乘隙用绳梯爬上城墙,向一五三旅左侧发动了攻击。

五十一师副师长兼一五三旅旅长李天霞在向王耀武汇报时气愤不已:“城墙是固守城池的一道重要防线,长官部为什么不督令各部确实占领,这样南京还能守吗?”

唐生智的长官部是临时班子,而且唐生智所指挥的都是临时调拨给他的部队。这要放在军制比较成熟的国家并不成问题,比如松井的“上海派遣军”便是由各个师团临时组成的,就像积木一样,随时可以按要求搭出一个需要的形状。中国不行,指挥官只有调度所谓的嫡系部队时才能真正做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唐生智从前是湘军首领,但他的嫡系湘军早在军阀混战时期就让蒋介石给收拾了。如今守卫南京的部队没有一个是他曾经指挥过的,他不了解各部队的具体情况,各部队也未必能将他的命令执行到不打折扣。

这些情况王耀武在守城前就有数,也是他认为南京不易守住的不利条件之一。可是眼下怪天怨地都没有用,也来不及了,王耀武命令李天霞调集人马,迅速将爬上城墙的日军予以歼灭。

任务被交给了三〇六团。邱维达从淞沪会战中打响第一炮的三营中挑选出一百名能战之士,组成反击敢死队。全团以敢死队在前,其余官兵火力掩护,限一个小时之内肃清入城敌兵。

短兵相接的搏杀开始了。日本前线记者用远焦距拍摄了攻城镜头,在镜头中,爬上城墙的日本兵挥舞着“膏药旗”,但是他们很快就在中方的反击中被打死了。

冲到城墙下的日本兵也没能逃脱被歼灭的命运,只剩下一名随军记者还活着,他只好蹲在战壕里等待救援。日军再次涌上来,这名记者赶紧站起来挥手,可是由于他穿着代替军服的土黄色制服,日本兵便以为他是中国兵,当下便一刺刀扎了过去。刺死之后,一看臂章,才发现错杀了自家记者。

在这次反击战中,三营营长胡豪战死,李天霞、邱维达也都挂了彩,以下官兵死伤枕藉。李天霞急调三〇五团驰援,但本身也残破不已的三〇五团已无力解救危局,形势岌岌可危。

城内其他友军的情况大致相仿,城里已经出现混乱,唐生智紧急召集军师长们开会。赴会之前,俞济时打电话告诉王耀武,说他估计会上可能会做出重大调整,意思是可能会说到弃守南京的问题。

王耀武忙于指挥,无法分身,他提醒俞济时,如果真要撤离,应建议长官部分配好过江船只乃至于码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俞济时也是如此考虑。不出所料,会上果然决定要实施突围,但让俞济时没想到的是,唐生智下达的书面命令却是往城外突,然后向浙皖赣转移。

0 阅读:15

日月晓史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