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并非一路坦途,而是有着自身的周期性规律。回顾近二百年历史,全球化进程历经三次明显的下行期,仅有两个短暂的上行黄金期。这两次上行黄金期分别与英国的 “日不落” 单极时代和美国的单极时代相对应。在最近一次全球化上行阶段,又呈现出三个显著的发展阶段,德国、日本、中国先后在不同时期扮演了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增长的独特密码与关键因素中国在加入WTO的过程中,历经长达十多年的艰苦谈判,中美谈判就进行了25轮。期间,中国面临美方全方位的极限施压,涉及6000多个税号产品的谈判,美方还提出诸多不合理要求,如外国寿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外资控股中国基础电信领域、限制中国农业补贴额度等。但中国凭借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成功通过了这场 “严苛的考试”。
那么,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从数据来看,1980年后的40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在2000年后的20年并未比前20年加快,甚至有所下降。然而,中国在此期间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超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墨西哥自1980年以来,出口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与美国深度融合,但在过去40年里,其GDP增长速度仅为2.3%。这表明,单纯的开放政策和高出口率并不一定能带来长期的高增长。
长期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供给问题,而非需求问题。一个国家经济欠发达,根源在于人均资本占有量低,而非民众消费不足。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中,储蓄率在全球名列前茅。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内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地区的储蓄率多年来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居民存款余额持续攀升,截至目前已达126万亿元,这使得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此外,世界价值观调查(WVS)结果显示,在培养孩子的重要品质选择中,中国在节俭品质的认同度上远超其他国家平均值11%以上,东亚国家在这一品质的选择上普遍位居世界前列。节俭的文化传统促使高储蓄的形成,进而为高投资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中国经济未来挑战与使命:增长之外的深层思考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在保持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在城市化率逐渐接近峰值的背景下,过去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暴露出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如部分产业园区闲置、出现空城现象等。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并非减少投资,而是要提高投资效率,尤其是在硬科技时代,对科技研发的投资需求更为迫切。例如,ChatGPT的研发就投入了数百亿美元,且历经多年持续投入。中国应加强公共投资监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同时,中国消费率看似较低,部分原因在于官方统计数据未能涵盖企业账户用于私人消费报销的部分。这部分支出通常被计入企业经营成本或资本支出,不仅拉低了消费率,还造成了个人所得税的流失。未来,通过优化二次分配政策,调整统计方式,有望使这部分隐藏的消费得以体现,从而推动真实消费率的合理上升。
从长远来看,中国若要实现可持续的超长期增长,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目前,我国正处于从渐进式创新向激进式创新转变的关键阶段,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R&D)的提升至关重要。据测算,我国有望在人均GDP不足3万美元时,实现R&D强度突破3%,这一成就绝非单纯依靠消费能够达成。
过去,“中等收入陷阱” 曾是人们担忧的问题,但其实质是部分国家未能成功实现向高科技附加值产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江苏、福建、浙江、广东等省份以及四个直辖市已迈入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水平行列。未来,随着更多内陆省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望陆续跨越这一阶段。沿海地区进入稳态增长后,内陆城市将接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然而,中国在未来10 - 20年面临的更大挑战,或许并非仅仅维持经济高增长,而是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与社会公平问题。如何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成熟的发展观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实现世界变局与自身崛起的良性互动,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探索出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为其他转型国家提供借鉴的新发展范式,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中国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砥砺前行,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文本来源@大蜡烛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