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可以鸭文史
图文|可以鸭文史
前言:“你凭什么能上太空吗?”

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返航后,我国首位非军人出身的航天员桂海潮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人们纷纷猜测这个打破多项“首次”的普通人到底有何能力,能够登上太空!他是否能获得与军人航天员同等的国家荣誉呢?

他原本只是一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普通教授兼博士生导师而已,并不擅长飞行,也从未接受过任何的军事训练,可是,他自小对太空梦有着执着的追求。

终于在2020年的时候,他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入选中国第三批航天员,与军人出身的指令长景海鹏及工程师朱杨柱一起组成神舟十六号乘组,开始了自己的太空之旅。

刚开始时,桂海潮对自己是否能胜任太空任务很没信心。毕竟,景海鹏已经是资深航天员,执行过多次任务,朱杨柱也曾在部队服役多年。
相比之下,桂海潮不但没有飞行经验,而且还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担心自己的身体条件可能成为任务的阻碍。

但景海鹏鼓励桂海潮,要他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努力弥补。
为了让桂海潮建立自信,景海鹏时常询问他的准备情况,逼迫他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每次被问到“你准备好了吗”时,桂海潮都会认真反思,然后想办法改进。

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桂海潮刻苦钻研,拼命练习各项操作。他克服视力劣势,提高专业技能,严格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景海鹏和朱杨柱也无微不至地指导他,帮助他成长。
经过长时间努力,桂海潮终于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太空人”,有信心与队友们携手完成神舟十六号任务。

2022年5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桂海潮戴着眼镜,背着全组人的期望,跟随队友踏上征程。发射和返回阶段他没有戴眼镜,但进入太空后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工作了。

在轨期间,桂海潮完成负责的实验任务,还与朱杨柱成功进行太空行走,展现中国航天员的专业素质。

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安全返回地球,桂海潮圆满完成首次太空之旅,他由衷感谢景海鹏和朱杨柱的悉心指导,使一个“地面人”最终能到达太空,完成神舟十六号的非凡使命。
这不仅成就了他个人的梦想,也鼓舞更多像他这样的普通人,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触摸那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果说,桂海潮只是运气好的话,那么他从小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是他成功最大的筹码!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是一个人口较少的边远山区县城。这里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条件也较为落后。桂海潮就出生在这个看似并不起眼的小县城里。

桂海潮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都是本地的农民。小时候的桂海潮和所有的山区孩子一样,放学后总是漫山遍野的到处玩耍,无忧无虑享受着快乐的童年时光。
然而随着年纪渐长,桂海潮逐渐表现出学习上的天赋。在中学阶段,桂海潮已经小有名气,被同学们戏称为“拿奖拿到手软”的学生。

2003年,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重要的进步——神舟五号载人飞行成功。当时正在县城中学学习的桂海潮被深深震撼,航天英雄的形象激发了他对太空的无限憧憬。

从此,他立志要成为航天人,为国争光。自此,桂海潮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在课余时间自学航天相关知识,泡在图书馆里找资料。不仅每天早早起学习,甚至放学后还继续留在教室里自习。

高考来临之际,桂海潮凭借自己的努力以县里理科第一的成绩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站在梦想的起点,桂海潮丝毫不敢有一丝丝的懈怠,依然保持着中学时期刻苦学习的作风。在本科学习期间,他就开始准备继续深造的计划。

2014年,他决定到加拿大继续深造,希望能了解更高层次的航天技术。三年后,也就是2017年9月,学业有成的他毅然选择回国,回到了母校航天学院,开始了他的教学和研究。

就在回国不久后,桂海潮迎来了实现航天梦想的契机。学院通知他参加一次紧急召开的大会,会上宣布国家将在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载荷专家和航天飞行工程师加入预备航天员队伍。这对于一直渴望进入太空的桂海潮来说无疑是个大好消息。

桂海潮清楚,这次选拔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报名参选的无数科研人员都拥有太空梦想,且载荷专家的标准十分严格,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
虽说,桂海潮与那些竞争者有着明显的差距,不过,桂海潮并没有放弃,而是斗志昂扬地报名参加了“载荷专家”的竞选。
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他被选入了候补宇航员的行列,同时,一场残酷的竞争也拉开了序幕。

在训练中,非军人出身的桂海潮比其他选手条件稍逊一筹。进行离心机训练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心率偏高,表现很差。
但桂海潮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全力以赴投入训练,通过自我反思和求教 ,逐步提高技巧。他明白,要想在4名预备载荷专家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攻克心理、体能和技巧上的不足。

两年后,桂海潮终于战胜了其他3名对手,被选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在漫长而孤独的训练过程中,他默默承受着各种艰辛,也只有他自己清楚所经历的一切。
当胜利来临时,桂海潮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荣耀,而是这个伟大时代给予平凡人实现梦想的机会。他深感,在祖国繁荣富强的进程中,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发光发热,这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屡创佳绩。伴随着嫦娥奔月、天宫横空、神舟乘风的壮丽画面,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华民族航天梦而默默奋斗、不懈探索。

而站在这场伟业最前沿的,则是英勇无畏、敢于攀登高峰的航天员们。为表彰他们的卓越贡献,我国设立了航天功勋奖章这一最高荣誉。
航天功勋奖章设立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从专属特定人群到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早期,航天员多为军方培养,航天功勋奖章也主要授予军人。

改革开放后,各色人才纷纷投身航天事业,航天员队伍日益多元化。为适应形势发展,航天功勋奖章不再仅限军人,成为表彰所有航天员及科研人员贡献的荣誉。
在航天员的成长道路上,首次飞天尤为重要。这不仅意味着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勇气,更是对未来前途的鼓舞和熔炼。

每一位首飞的航天员,都将因为开创之举获得三级航天功勋奖章及“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近期荣获这两项荣耀的,分别是神州十六号任务的两位“新人”邓清明和张陆。
展望未来,每位出征太空的勇士都将有机会通过接续奋斗,继续晋级二级和一级航天功勋奖章,以资鼓励。在这个伟大的航天队伍中,每一位成员都是星空下奋力攀登的炬火。

相信激昂的航天梦和不断攀高的探索脚步,必将继续书写中华民族浴火重生、飞天踏空的恢弘史诗!
总结:其实,对于桂海潮来说,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已经是他的最大梦想,无论是否获得航天功勋奖章这已经不重要了。

毕竟,此时的他已经成为国家和人民的骄傲。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能简单化地把个人贡献与国家利益及集体荣誉混为一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退役后是否再度站上领奖台,其实也许只是一个象征而已。我们最应关注的是,如何让这些航天英雄安度晚年,并继续发挥余热,为国家培养后继有人。

当今中国,追求个人荣誉的声音愈发强烈,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的平和讨论,坚持正确的的价值取向。

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但集体利益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不仅关乎航天事业,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我们该如何在个人与集体之间找到平衡,这才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