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创、坚持内容的真实性,一直是我行动的目标,创作不易,请多多支持!欢迎点赞、关注、评论三连。
2021年,香港女教师菲奥娜一家卖掉房产移民英国时,放下狠话:“我宁可在英国当乞丐,也不愿意在香港当皇帝!”

那时的他们,被对新生活的幻想冲昏头脑,丝毫没料到,这场冲动的移民,走向会如此不堪……
移民前,菲奥娜和丈夫阿曼一起生活,两人工资不低,加起来足足有7万多的港币。可就是这样,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他们只能挤在一个40平米的小房子里。

空间狭窄得让人压抑,看着一眼望得到头的家,他们心中满是凄凉。
就在他们对生活感到绝望时,英国推出的5+1移民政策像一道光,照进了他们灰暗的世界。
对于这个可以移民英国的机会,菲奥娜毫无疑问的心动了,她对阿曼描绘着英国的美好:房子又大又便宜,孩子能享受快乐教育,不用再被学业逼得太紧,而且他们还能赚更多钱,过上真正富足的生活。

在菲奥娜的劝说下,阿曼也动摇了,他们一咬牙,变卖了在香港的所有资产,带着70万港币的积蓄,满心期待地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
刚到英国,他们就租下了克鲁小镇的一栋两层别墅,宽敞的空间让他们欢呼雀跃,觉得自己终于告别了香港的蜗居生活,可没过多久,现实就给了他们重重一击。
由于英国的生活成本极高,仅仅两个月,房租、食品和交通费用就花掉了近40万港币,储蓄消耗过半,日子也变得捉襟见肘。

原本,阿曼想着自己在香港当过司机,到了英国正好可以重操旧业,可他那仅限于简单问候的英语水平,成了他求职路上的巨大阻碍。
最后,无奈之下,他只能骑着电动车去送外卖,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天挣52英镑,换算成港币也就500块左右,这点钱在香港,可能连一家人一天的饭钱都不够。
与此同时,菲奥娜这边也不顺利,她的硕士学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英国仿佛一文不值。

私立学校因为她持有的临时签证,直接拒绝聘用她,公立学校则要求她重考教师资格,但繁琐的程序和高昂的费用,又让她望而却步。
走投无路之下,她只好进入姜饼厂工作,在流水线上每天站立10小时,重复着机械的包装饼干动作,可时薪也只有8英镑。
两个人的工资根本应付不了英国的高物价,经济压力像一把无情的刀,迅速撕裂了这个原本就脆弱的家庭。

阿曼曾经的“乞丐宣言”,如今成了一个黑色幽默,当他在寒风中骑着电动车送餐时,冻得手脚麻木,而他在香港的同行,却因为司机短缺,薪资不断上涨,过着安稳舒适的生活。
当菲奥娜在姜饼厂流水线上机械地包装姜饼时,她在香港的教师同事,因为国际学校的扩张,年薪轻松破百万。

于是,阿曼开始抱怨,他觉得这一趟移民,完全是一场空,不仅没过上好日子,还把原本安稳的生活给弄丢了,菲奥娜则把怒火发泄在阿曼身上,她觉得是阿曼没本事,不能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两人的争吵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家里整天充斥着火药味。
直到2023年,在无数次争吵和绝望后,菲奥娜和阿曼正式分居,两个孩子被送回香港,由祖父母抚养,曾经幸福的一家四口,也变得支离破碎,让人唏嘘不已。

事实上,菲奥娜一家的遭遇,并不是个例,他们是英国5+1移民政策下近10万香港移民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庞大的移民群体中,有曾经备受尊敬的牙医,如今只能在超市里做理货员,每天重复着摆放货物的单调工作;有从政的议员,转行成了花匠,在泥土中寻找生活的慰藉;还有高学历的研究生,在建筑工地扛着水泥,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换不来应有的回报。

这么看来,英国政府当初推行移民政策时承诺的“美好生活”,似乎也只是一场美丽的幻觉。
英国的劳动力市场,对非欧盟移民充满了隐性歧视,资格认证的壁垒高不可攀,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像一道鸿沟,让这些曾经在香港的“精英”们,不得不接受阶级跌落的残酷现实。

他们的前车之鉴揭露了一个事实:移民,从来都不是简单地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它是一场和自我认知、文化根源、社会规则的残酷较量。
当“菲奥娜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异国他乡的“更大房子”“更轻松教育”上时,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的美好,却忽略了不同国家之间巨大的制度差异、经济结构的不同,以及人性深处那些难以克服的弱点。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他们紧紧束缚,最终将他们拖入了生活的深渊。

但不管怎样,他们的悲惨遭遇,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幸福和成功,不是靠换个地方就能轻易得到的,真正能让生活变好的,是对自己脚下土地的清醒认识,是踏踏实实地努力和付出。
因此,在追求更好生活的道路上,一定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让冲动和盲目,毁了原本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跑到英国的香港人,凉了》:新浪财经
2.《英媒:中印留学生助推英国净移民人数创新高》:人民网
3.《英国移民政策调整对中英教育交流的影响》:人民日报
4.《英国应对移民压力的政策调整与展望》:人民日报
司马南艾跃进万岁
他的子女过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