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出现销卡潮,去年全国减少4000万张,年轻人为何不透支了?

北向财经 2025-04-28 17:33:26

信用卡出现销卡潮,彻底变天了。

中国第一张信用卡出现在1985年,由中国银行珠海市分行推出,分为金银两个等级。

当时想办一张卡,除了要审批之外,还得在卡里预存300元或者1000元,妥妥的一笔“巨款”。

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信用卡就是身份的象征,一直到2000年以后,信用卡发卡数量才逐年大增,在全国逐渐普及。

直到去年,我国的信用卡数量突然“缩水”4000万张,曾经热衷于超前消费的年轻人们,竟掀起了销卡潮。

为什么年轻人不用信用卡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这背后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缩水4000万,信用卡规模持续下降

最近央行发布了《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里面出现了这样一组数据:

截至2024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共计7.27亿张,同比下降5.14%,与2023年相比,存量信用卡总规模减少了约4000万张。

不仅如此,自从2022年第三季度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达到8.07亿张以来,信用卡数量已经连续下降了9个季度。

从2020年到2024年,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规模分别是7.78亿张、8亿张、7.98亿张、7.67亿张和7.27亿张。

相较于巅峰期,现在的信用卡存量规模已经缩水7300万张。

然而,与信用卡数量大幅减少同时出现的,是信用卡卡均授信额度的迅速增加。

截至去年年末,信用卡卡均授信额度已经达到3.12万元,但同期信用卡借贷余额增速却从两位数,骤然间降到了1%。

换句话说,现在的情况是银行疯狂批额度,用户却束之高阁,不光不用信用卡,甚至还在销户。

年轻人视信用卡如洪水猛兽,究竟发生了什么?

信贷行业,也卷起来了

估计大家都知道,以前银行为了开卡,可以说手段不比那些忽悠大爷大妈买保健品的销售差。

免年费、送食用油、充话费,各种各样的优惠手段层出不穷,直接吸引了很多非真实需求的用户,办理了“沉睡卡”。

尽管确实开卡了,但却是为了薅银行的羊毛,这些信用卡并不在使用状态。

这几年,监管部门对“沉睡卡”方面一直在规范,促使银行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清理行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卡量的收缩。

除了银行主动“断舍离”之外,随着各种互联网信贷平台的兴起,现在信贷行业也卷起来了。

过去办理信用卡,除了要填报自己的工作单位外,还要专门去银行柜台开户,或者是等着银行的工作人员上门办理,过程比较繁琐。

但现在的互联网信用工具,几万十几万的额度几乎是秒过,所需要的只有一张身份证。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刷卡消费,现在的互联网信贷平台用起来也更灵活,不仅手续费低,甚至点个外卖都能分12期,同时还免息,四舍五入等于“没花钱”。

有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分期交易额达到9.8万亿元,首次超越信用卡分期规模。

当然了,这跟信用卡本身“不争气”也有关:

办卡的时候,“首年免年费”仿佛占了便宜,但等到第二年,各种要求一下都蹦了出来,达不到要求还要缴纳年费,反而多花一笔钱。

互联网信贷平台的兴起,直接取代了信用卡在很多人心中的定位,利率低、使用方式灵活,就是信用卡的理想“平替”。

年轻人不爱透支消费了?

信用卡的本质是信贷消费工具,说白了就是透支消费、超前消费。

比如一个苹果手机一万元,小王每个月工资3000块,如果要狠狠心下手的话,刨除各种开支,差不多要攒半年。

但如果使用信用卡,24期免息分期算下来,每个月只需要400元,似乎也不是不能买单。

因此,通过信用卡放大了年轻人的欲望,本来买不起的商品,现在第二天就能快递送到家,消费体验直接上升了不止一个等级。

但问题在于,哪怕是免息,这些消费也是要由消费者自身买单的,相当于变相增加了未来的压力。

而现在的大环境,各行各业的日子可能都不是太好过,即便是潇洒一天算一天的年轻人,对于未来的担忧也在日益加重,更倾向于存钱而非消费。

消费态度趋于保守和谨慎,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主旋律,减少信用卡的持有和使用,防止深陷债务陷阱,自然成了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不再是年轻人的信条,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安全,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成熟了。

写在最后:

一年减少4000万张,很多年轻人从自己的生活中砍掉了信用卡,来了一波“反向消费升级”。

所以也怪不得,现在银行办理的信用卡越来越接地气,什么买菜满减、加油打折,都成了吸引用户的手段,原因无他,开卡确实越来越难了。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

0 阅读:3
北向财经

北向财经

经济|金融 陪你提升商业思维,赚认知以内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