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王振雅 徐婷婷 谭琪欣)人工智能﹢医疗服务管理、人工智能﹢健康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基层公卫服务……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人工智能+医疗”势头正劲,医生、患者在这场科技革命中,都将是获益者。
从几天缩短至几分钟,患者就医体验全面升级CT筛查时长从几天缩短至几分钟、30秒就能测一心电图……人工智能+医疗服务管理部分场景已投入应用。
“前后只花了10分钟!”10分钟,是60多岁的李兰通过推想医疗AI肺结节检测系统完成一次CT筛查的时间,其中,写明肺部结节数量、密度等信息的诊断报告从生成到出具只需不到5分钟。这是医疗领域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场景之一。
2024年12月18日,医生正在通过AI肺结节检测系统帮助阅片。受访者供图
“这一智能化辅助诊断系统已经进入中、美、英国、日本等全球30个国家的千余家医疗机构。”推想医疗创始人陈宽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AI系统的诊断过程是基于大量的高质量诊疗数据进行的。我们与国内多家三甲大医院合作,前期花了5年收集并整理了丰富的临床数据,并搭建起了一个“AI医疗数据工厂”,专门用于喂养和训练AI模型,AI系统的诊断经验和知识均来自临床,最终具备了类似于“AI医生”的能力。
“过去患者可能需要等待两三天才能拿到报告,且以往医生读片仅依靠人眼识别,可能会疲惫漏诊。但现在通过AI,我们只需几分钟就能生成报告,患者的就医体验感一下子就提升了。”陈宽说,除了快,AI辅助诊断系统还很准,辅助诊断的灵敏度可达99%,有了帮手之后,医生肺结节检测阅片时间可以大幅缩短33%……将来随着AI不断进化,速度和精准度还将不断提升。
人工智能在医疗服务场景中能发挥的想象力远不止于此。“如果感到不舒服,就先用智能心电仪测个心电图实现分诊。”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急诊中心和胸痛中心看到,一台智能心电仪正在对患者进行快速分诊。
2024年11月27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着智能心电仪供患者免费检测。受访者供图
北京大学医疗健康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研究员洪申达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过去的分诊只能根据患者自述,再去拍一个心电图,前前后后需要花不少时间,“而智能心电仪仅需30秒就能监测出心律,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患者只需要把手放在屏幕两侧,仪器就可以采集到心电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云端或医疗信息系统,随后人工智能算法将对心电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医生和患者。
洪申达透露,智能心电仪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包括心血管疾病诊断、远程心电监测,健康筛查,术后患者管理等。目前,该设备已经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三十家医院落地使用。
早期研发提速超10倍,精准筛出最有潜力的“候选药物”随着生成式AI大模型的介入,人工智能的洪流已经为生物制药开启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希望之门。
“我们曾成功利用AI技术在两天内完成计算,并仅仅需要通过合成和测试一百个左右候选抗体序列,就为一家欧洲公司完成了针对冠状病毒,流感等持续变异病原体的广谱中和抗体的早期研发,这个研发速度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相较于传统的动物免疫,高通量建库筛选等流程提速不止10倍。”AI制药企业圆壹智慧创始人、CEO潘麓蓉说。
2021年7月,圆壹智慧研发团队成员正在通过AI模拟生物靶点结构展示。受访者供图。
人工智能技术为生物医药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变革,其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研发提效。潘麓蓉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介绍,传统的药物研发过程烦琐复杂,需要对大规模的候选分子进行高通量化合物筛选、药效评估、安全性测试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而AI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写了药物研发的流程和成本。
潘麓蓉介绍,基于人工智能模型,在药物发现阶段,就能够生成全新的超出已有认知的序列和分子结构,在这一基础上,AI技术还能够替代人类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虚拟‘选秀’——通过复杂的计算模型和算法,从无数药物分子中筛选出那些具备潜在活性和安全性的‘种子选手’,上万倍地缩小了候选药物的测试队伍,让科学家们能够集中精力,对活性更高的化合物进行快速高效和全面的试验。而效率提升后,药物研发的成本自然而然也会降下来。
“不仅药物发现阶段。在临床试验设计、开展、结果分析等阶段,通过分析海量的临床试验数据,人工智能还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加准确地招募病人,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潘麓蓉告诉记者,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资本持续投资,AI制药或将在未来取得更多突破,实现行业变革。
基层医生有了智能工具,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专家2024年11月22日,合肥方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使用智医助理看诊,受访者供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走到了基层社区。得益于人工智能﹢基层公卫服务,一些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专家了。
11月22日,在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门诊,连续服用硝苯地平片、厄贝沙坦片却未见起效的高血压患者邵先生,在问诊时得到了“智医助理”机器人系统生成的用药建议:联合服用盐酸贝那普利片、非洛地平缓释片和噻嗪类利尿剂。调整用药方案后不到一周,邵先生的血压降至稳定范围内。
讯飞医疗品牌负责人董斌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智医助理辅助诊疗系统”充当医生小秘书的角色,应用在临床辅助诊断、病历质检、合理用药等多个场景,已逐步成为基层医生的“智能工具”。在不改变医生的诊疗习惯,不干扰、不影响医生工作流程的情况下,实时监控病历书写规范,并实时给出辅助诊疗提示、合理用药建议等。截至2024年12月,智医助理已覆盖30余个省市的610余个区县近60000家基层医疗机构应用,提供超8.7亿次AI辅诊建议,规范病历3.4亿份。
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的基层医院,智慧中医云平台也将“名老中医”带到了当地老百姓家门口。“复发性口疮已经折磨了我二十多年,一直多方求医,也尝试过各种治疗方式,但医生都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2024年3月份又有加重的症状,我就在乡里的卫生院让医生开了个方子。”59岁的河南居民刘梅(化名)没有想到,新开的方子居然这么好使,服药后当天晚上患者疼痛就有所减轻,第五天疼痛大减,服完第二个疗程口疮已经没有新发。
为刘梅开出新药方的是乡卫生院刚引进不久的“超强名中医大脑”——大经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村医问诊后将刘梅的症状输入系统,系统推荐了名中医邹云翔的诊疗经验,诊断为邪郁化火型口疮,治疗用通腑泄热、凉血解毒法,推荐使用的是加味凉膈散加减。
这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基层版本的大经中医临床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涵盖“知病”“知症”“知识库”三大模块。当一位患者走进诊室,医生首先会通过系统对患者进行智能问诊。系统会提示医生询问患者哪些症状,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病情。接着,系统会进行中医的辩证,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判断其所属的证型。最后,系统会给出相应的处方,并注明这个处方是哪个老中医的经验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开方、用药。”大经中医创始人、董事长李文友介绍,系统已集成了400多位名老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经验,以及教材、指南、文献中的数千条诊疗经验,涵盖近800种常见病……随着AI的升级,这个中医最强大脑的“脑容量”还将持续增长。
“人工智能是辅助医生的工具,帮助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并不能替代医生。让AI完成80%的事务性工作,让医生专注于医疗服务,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医生提高诊疗能力和效率,辅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决策。”董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