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依据权威历史资料整理而成,内容准确可靠,文末附有详细文献引用,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1928年东北,权力角逐暗起。张作霖车祸亡故,张学良继位,但遭奉系元老杨宇霆不服。杨视张学良资历浅,难服众。矛盾日深,终致血案发生。
多年后,张学良晚年回忆道:“杀杨宇霆前我不迷信,之后却不得不信。”这场权力更迭背后的人性斗争,曲折情节究竟如何?
【东北军阀风云突变,张氏父子命运迥异】
1928年6月4日清晨,哈尔滨皇姑屯车站发生大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专列遭炸弹袭击,车毁人亡。张氏王朝失主心骨,局势随之动荡不安。
张学良,张作霖长子及东北讲武堂校长,于奉天(沈阳)接获消息后,在多方支持下迅速掌控奉系军政。28岁的他虽已崭露头角,资历威望却难及张作霖多年老臣,终成东北新掌权者。
张学良新官上任,虽为“少帅”,却难获部下如父般信服。张作相、杨宇霆等奉系元老对张学良心存疑虑,尤其是杨宇霆,野心勃勃,不甘屈居其下,东北军内局势复杂。
局势突变,张学良未及铺路即仓促接掌东北。张作相、杨宇霆等虽表面拥护,实则各有图谋。奉系上层因此暗流涌动,权力出现真空。
【杨宇霆不识好歹,野心暴露初现端倪】
杨宇霆是东北军资深元老,张作霖的重要助手。1909年他在日本结识孙中山、蒋介石,为奉系联络共和势力。回国后受张作霖重用,助其掌控东北军政,被誉为“文王永江、武杨宇霆”。
1918年,杨宇霆助张作霖劫军火获赞,声名鹊起。他因此成为奉系军政要员,为张统御东北建功:建海军,强军备;修公路,提效率;谋划策,助张成东北至北洋末代统治者。
杨宇霆因才华功绩而渐生骄心,对张作霖决策多有评议,并私下招募人手培养亲信。张作霖虽不满,但因其能力出众仍宽容。杨宇霆更加放肆,恃功自傲,无视长辈。
杨宇霆生前对张作霖不敬,新君张学良登基后他更颐指气使,常驳斥张学良政策,当众不给面子,称其为“小六子”,殊不知此举已让少帅心生不满。
【少帅忍无可忍,决意除奸佞杨宇霆】
杨宇霆在易帜和修路两事上对张学良轻视明显。1928年底,张学良令换旗示好南京,杨宇霆反对称东北属张家。张学良怒斥其应有国责,杨宇霆勉强执行,与张学良结怨。
杨宇霆在易帜事件中消极抵抗,而在修筑战备公路时,他公然反对张学良。张学良欲建铁路公路摆脱日本控制,杨宇霆却以工程艰巨为由阻挠,并鼓动地方势力阻工,对询问则敷衍了事。
1930年杨宇霆50大寿,被誉为“文襄”的才子广邀东北军政名流,名媛争睹风采。宴上宾客捧其为“东北诸葛亮”,张学良作为实权者被冷落,心中怒火中烧。
杨宇霆违抗张学良命令,借修战备公路拉拢地方势力,图谋自立。寿宴上的显赫更触怒少帅。张学良决意除害,肃清东北政坛。一场权力清洗迫在眉睫。
【权谋镜花水月,冥冥天意难违】
张学良对杨宇霆挑衅忍无可忍,但虑其根基深厚,贸然动手恐致军心动荡、内乱。权衡再三,他选择以掷银元问天意的方式,做最后决断,体现东方智慧。
静谧午后,张学良院中设木桌,以三枚银元问天:“杨宇霆若当诛,三掷皆正;若不当,则反。”首掷正面,再掷亦然。少帅紧锁眉头,掷第三枚,皆正。天意难测。
张学良问得天意后,当晚即密令亲信除杨宇霆。次日,杨宇霆睡梦中被士兵拖起,押至院中枪决。这位奉系军师,精心布局,最终却落得不明不白结局。
张学良被问是否悔杀功臣杨宇霆,老迈的他沉默许久后叹道:“杀前不迷信,杀后信天命。”权力游戏虽残酷,但祸福或为天意。这些,或许只是后人的感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出版《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卷7》,由北京中华书局于2011年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