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进京只有八个人,为什么他没被架空?他是如何一晚就掌权的

墨海扬波澜 2024-12-30 09:48:45

前言

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在三天之内,让一群功高盖主的老臣俯首称臣。一场精心设计的禁军挡道戏码,却被这个少年轻描淡写化解于无形。这个少年就是后来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

史书记载,他在位23年,创造了"天下便安,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登基前后的这场权力博弈,几乎改写了整个汉朝的历史走向。

年少的汉文帝如何在权臣环伺之下,以柔克刚,化解危机,最终开创盛世。

孤家寡人进京城,这把险棋值不值

天未亮,代国王宫内已是灯火通明。代王刘恒正站在廊下,望着远处黑漆漆的天际发呆。

"主公,长安的信使到了。"薄昭急匆匆跑进来。

刘恒展开竹简,细细研读。这一封信,却要改变他的一生。功臣集团要立他为皇帝?他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竹简边缘,眉头越皱越紧。

"主公觉得这事靠谱吗?"薄昭试探着问。

刘恒放下竹简,踱到窗边:"靠谱?呵,想想也知道不靠谱。我在这代国当了二十多年藩王,突然有人说要让我当皇帝,这馅饼掉得也太突然了吧?"

刘恒心里门清。诸吕之乱刚平,功臣们手握重兵,朝廷大权在握。这个节骨眼上找他这个偏居一隅的藩王当皇帝,摆明了是想找个傀儡。

"周昌,你先去长安探探虚实。"刘恒吩咐道。

一盏茶的功夫,周昌就带着马鞭来见刘恒。临行前,刘恒叮嘱:"记住,进了长安城,就说我病得起不了床。看看他们什么反应。"

几天后,周昌带回消息。功臣们一听说代王病重,立马就急了。这下刘恒心里有了底:看来他们是真想立自己为帝。

"主公,我观这些功臣,就想找个软柿子捏。他们觉得您母族薄氏势单力薄,妻族也早就不在了,正好拿捏。"薄昭分析道。

刘恒笑了:"正因为如此,我们反倒有机会。你想啊,这些功臣个个都是人精,要是带着大队人马进京,他们肯定会疑神疑鬼。倒不如就带几个人,让他们觉得好拿捏。"

"可是主公,就带七个人进京,会不会太冒险了?"薄昭担忧地问。

刘恒望着墙上的地图:"你以为带多少人就安全了?当年高祖还不是一样从关中起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再说了,这些功臣现在需要我这个名正言顺的刘氏子孙,咱们未必就是弱势。"

商议已定,刘恒带着七个心腹启程。一路上走走停停,看似谨小慎微,实则步步为营。他派宋昌先行探路,自己则不紧不慢地赶往长安。

渭桥相见时,周勃捧着玉玺就要递给刘恒。周围群臣屏息以待,都等着看这个藩王如何应对。

"还是到代王邸再议吧。"刘恒轻描淡写地说。

这一句话,直接让谈判主动权回到了自己手中。刘恒心里暗笑:你们以为我是个好拿捏的软柿子,那就让你们先这么以为着。

代王邸的夜谈才是重头戏。刘恒心里打定主意:该让就让,该争就争。这些功臣想找个傀儡,自己偏要让他们失算。

其实刘恒心里明白,这些功臣也是无奈之举。诸吕之乱刚平,朝廷需要一个能镇得住场面的皇帝。他们选中自己,就是看中了刘氏宗室的身份。

这么想着,刘恒的心里就更有底了。手握朝廷大权又如何?还不是得找个刘姓子孙来当皇帝?这一来一往之间,未必就是自己吃亏。

看着渭水在夜色中静静流淌,刘恒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从代国到长安,看似千里迢迢,实则近在咫尺。只要拿捏准了分寸,这皇位就稳了。

一夜之间成大局,代王邸里有玄机

代王邸里,灯火通明。

刘恒正襟危坐在主位上,下面坐着周勃、陈平、郦寄等功臣。大家表面上谈笑风生,实则暗流涌动。

"代王,这天下可不是闹着玩的。"陈平捧着酒杯,语气看似随意,眼神却紧盯着刘恒的表情变化。

刘恒举杯相应:"陈丞相说得是。我在代国二十多年,就管着一亩三分地,哪懂得治理天下?还得靠诸位大臣多多扶持。"

这话说得谦逊,却让陈平眉头一皱。这位代王,说话滴水不漏,不露半点把柄。

酒过三巡,周勃按捺不住,直接挑明:"代王,明日早朝就要册立您为帝,不知您可有什么想法?"

刘恒放下酒杯,面露难色:"周将军,我倒是有个不情之请。"

众功臣精神一振,这是要来真的了?

"诸位也知道,我初来乍到,连长安城都还没转过几圈。不如先让我当几天代王,熟悉熟悉朝中事务,再谈即位的事如何?"

这话一出,在座的功臣都愣住了。他们原以为这个代王会迫不及待地接受皇位,没想到居然想要缓一缓。

"代王这是何意?"郦寄皱眉问道。

刘恒叹了口气:"诸位想想,我要是贸然即位,连朝中大臣都认不全,如何服众?再说了,诸吕之乱刚平,朝廷百废待兴,总得让我先摸清门道吧?"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让功臣们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那依代王的意思?"周勃试探着问。

"不如这样,给我三天时间。这三天里,我每天都去上朝,但只是旁听。等我对朝政有了了解,再举行登基大典,岂不更稳妥?"

功臣们面面相觑。这个提议听起来合情合理,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但刘恒不给他们多想的时间,起身道:"时候不早了,诸位请回吧。明日朝会,再详细商议。"

送走众人后,薄昭忍不住问:"主公,为何要推迟登基?"

刘恒笑道:"你没发现吗?这些功臣虽然表面客气,可眼神里都带着算计。他们急着让我即位,无非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我要是急着接受,岂不正中下怀?"

"那主公这三天打算怎么办?"

"这三天啊,就是我的机会。"刘恒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朝中大臣,各有各的小算盘。这三天,我就要把他们的底细摸个透。"

果然,第二天早朝,刘恒就坐在旁听席上,认真观察每个大臣的言行。他发现,这些功臣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人想揽权,有人想置身事外,还有人在观望。

第三天下朝后,刘恒把几个心腹叫到身边:"都看明白了吗?这些功臣表面上团结,其实各怀心思。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这种微妙的平衡,变成我们的机会。"

"主公高明!"薄昭恍然大悟。

刘恒站在窗前,望着院子里的一棵老槐树:"你看这槐树,看似枝繁叶茂,实则根系分散。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些分散的根系中,找到突破口。"

三天后的早朝,当刘恒再次走进大殿时,已经胸有成竹。功臣们以为自己在考验他,殊不知这三天里,他才是真正的考官。

禁军挡道显真章,新君如何破困局

升平宫外,天还没亮。

刘恒带着几个心腹往宫门走去,却发现禁军已经列队守在那里。领头的将领一脸为难:"代王,您还没正式即位,不能随意进宫。"

刘恒心里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这是哪位大臣的意思?"

"这......"将领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刘恒转身对薄昭说:"看来有人等不及了。"

原来这三天里,刘恒的表现让某些功臣心里打鼓。这个代王太精明了,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好控制。

"主公,现在怎么办?"薄昭急得直跺脚。

刘恒却笑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他们要玩,那就陪他们玩到底。"

他让人把长信侯周勃请来。周勃一看眼前的阵势,脸色大变:"这是谁的主意?"

刘恒不答反问:"周将军,您说这事该怎么办?"

周勃犹豫了一下:"老臣这就去问问。"

不一会儿,周勃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是陈平......陈丞相的意思。"

刘恒点点头:"果然如此。周将军,您说陈丞相这是什么用意?"

周勃支支吾吾:"这......"

"是不是想逼我就范?"刘恒直接挑明,"想让我答应某些条件?"

周勃不说话,算是默认了。

刘恒叹了口气:"周将军,您跟着高祖打天下的时候,可曾想过有朝一日会落得如此境地?"

周勃一愣:"代王此话何意?"

"您想啊,现在朝中大臣争权夺利,哪还有当年和高祖一起打天下时的气象?这样下去,汉室江山怎么办?"

周勃沉默了。刘恒这番话,正戳中他的心事。

"我知道,您们担心我即位后会秋后算账。"刘恒继续说,"可您想想,我要是真要这么做,何必只带八个人来长安?"

周勃深深看了刘恒一眼:"代王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汉室江山是大家一起打下来的,也该大家一起守住。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这番话说到周勃心坎里去了。他想起当年跟着刘邦打天下的情景,再看看眼前这个年轻的代王,突然觉得他身上有几分高祖的影子。

"老臣明白了。"周勃拱手行礼,"您在这等着,老臣这就去找陈丞相说理去。"

不一会儿,周勃领着陈平匆匆赶来。陈平一见刘恒,就知道自己这步棋走错了。

"陈丞相,"刘恒笑着说,"您这是何必呢?大家都是为了江山社稷,何必搞这些弯弯绕绕?"

陈平低头不语。

"这样吧,"刘恒正色道,"咱们把话说开。您们担心什么,我都知道。但是现在,朝廷百废待兴,经不起再折腾了。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陈平抬头看了刘恒一眼,发现这个年轻人眼神清澈,不像在说假话。

"臣......知错了。"陈平拱手行礼。

"好说,好说。"刘恒拍拍陈平的肩膀,"以后朝廷大事,还要仰仗丞相多多费心啊。"

看着禁军让开道路,刘恒迈步走向宫门。他知道,自己总算过了这一关。有时候,化解危机的最好办法,不是硬碰硬,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登基大典暗潮涌,新君手段显锋芒

金鼓齐鸣,万众瞩目。长安城内,处处张灯结彩。

升平殿上,刘恒身着帝王礼服,接受百官朝贺。表面上看,一切都按部就班,但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这场登基大典背后,暗流汹涌。

"臣等恭请陛下接受册封!"周勃带头高呼。

刘恒微微一笑:"众位爱卿请起。"

这一声"爱卿",说得情真意切,让在场的功臣们都愣了一下。他们原以为这位新君会趾高气扬,没想到态度如此平和。

但紧接着,刘恒的下一句话就让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朕初登大宝,百事待理。今日就先宣布几件事。"刘恒环视大殿,"第一,封周勃为太尉,陈平为丞相,郦寄为御史大夫。"

这任命一出,大殿上顿时一片哗然。原本的预案是要让陈平当太尉,周勃当丞相的。这一调换,直接打乱了功臣们的部署。

"第二,"刘恒继续说道,"即日起,改代王邸为霸城宫,作为朕的别宫。"

众臣面面相觑。这位新君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不住未央宫?

"第三,诏令天下,大赦。所有参与诸吕之乱的余党,只要主动投案,既往不咎。"

这第三条更是让人震惊。功臣们都等着新君秋后算账,没想到他反倒先提出既往不咎。

陈平忍不住站出来:"陛下,吕氏余党......"

"爱卿,"刘恒打断他的话,"天下初定,正是用人之际。何必斤斤计较?再说了,有诸位在朝辅佐,朕还怕什么呢?"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安抚了功臣,又暗示自己对他们的信任。

册封仪式结束后,刘恒在霸城宫召见了周勃和陈平。

"两位爱卿,朕有一事相询。"刘恒开门见山,"你们觉得朕为何要住在霸城宫?"

两人相视一眼,都说不上来。

刘恒笑了:"就是要让你们放心。朕住在城外,不就等于把朝廷交给你们了吗?"

周勃和陈平这才恍然大悟。新君这是在用实际行动表明态度:他不会干预朝政,让功臣们放心。

"再说那个大赦令,"刘恒继续道,"朕也是深思熟虑。吕氏余党再怎么说也是朝廷老臣,与其让他们东躲西藏,不如给他们一条生路。这样既显得朕宽宏大量,又能收拢人心,岂不两全其美?"

听完这番话,陈平不禁对新君刮目相看。这位看似年轻的君主,心思之细腻,手段之高明,远超他们的想象。

"陛下圣明!"两人由衷感叹。

"好了,"刘恒站起身,"天色不早,两位爱卿请回吧。朕还要去未央宫看看太后。"

送走两位大臣后,薄昭忍不住问:"陛下,您真的打算一直住在霸城宫?"

刘恒望着窗外的月光:"当然不是。等过段时间,局势稳定了,自然要回未央宫。但现在,还是要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

"那大赦令......"

"欲擒故纵罢了。"刘恒笑道,"让他们主动来投,总比我们满世界去抓强吧?"

月下密谈定方略,新君布局展宏图

夜深人静,霸城宫的书房里还亮着灯。

刘恒独自坐在案前,翻看着各地送来的奏章。薄昭端着茶走进来,忍不住劝道:"陛下,您该歇息了。"

"再等等。"刘恒头也不抬,"周勃应该快到了。"

果然,没过多久,周勃就悄悄来到书房。看到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不由得一惊:"陛下,您这是......"

"看地方官的奏报。"刘恒放下手中的竹简,"你知道朕发现了什么吗?"

周勃摇头。

"这天下,表面上看似太平,实则处处是危机。"刘恒叹了口气,"匈奴虎视眈眈,地方豪强坐大,朝廷空虚......周爱卿,你说该从何处着手?"

周勃没想到新君会问这么深的问题,一时语塞。

"朕已经想好了。"刘恒站起身,踱步到窗前,"第一步,要稳定朝局。这几天的动作,想必爱卿都看在眼里了。"

周勃点头:"陛下确实高明。"

"第二步,要充实国库。诸吕之乱后,朝廷空虚得很。朕准备下诏减免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减免赋税?"周勃惊讶道,"这样国库岂不是更空?"

刘恒笑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现在稍微吃点亏,将来才能得到更多。等百姓富足了,自然就能为国家出力。"

接着,他话锋一转:"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收拢人心。不光是朝中大臣的心,更要得到百姓的心。"

"陛下准备怎么做?"

"很简单。"刘恒转身面对周勃,"以德服人。朕方才看了这么多奏章,发现地方官吏多有不法。明天早朝,朕就要下一道诏令。"

"什么诏令?"

"便宜从事。"刘恒正色道,"让地方官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斩后奏,为百姓做主。"

周勃听完,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这可是实打实的放权啊!

似乎看出了周勃的担忧,刘恒解释道:"爱卿放心,朕自有分寸。这看似是放权,实则是收心。地方官员有了实权,才会真心实意为朝廷办事。"

"况且,"刘恒继续说,"朕已经让薄昭暗中组建了一支密探队伍,专门监察各地官员。有赏有罚,才能让他们敢做事,也不敢乱来。"

听到这里,周勃终于明白了新君的用意。这哪是什么年轻天子,分明是个老谋深算的帝王!

"时候不早了,爱卿请回吧。"刘恒送走周勃,对一直在旁边听着的薄昭说,"你觉得朕的计划如何?"

薄昭恭敬地答道:"陛下高瞻远瞩,已经把未来几年的大局都想好了。"

"不,"刘恒摇摇头,"这只是开始。要让汉室江山真正稳固,还需要更多时间,更多布局。不过......"

他望着窗外的月光,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至少现在,方向是对的。"

如果你是当时的刘恒,面对咄咄逼人的功臣集团,你会选择强硬对抗还是以柔克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参考文献:

1.《史记·孝文本纪》 司马迁

2.《汉书·文帝纪》 班固

3.《资治通鉴》 司马光

4.《汉代政治史》 阎步克

5.《文景之治研究》 李开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