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正史,比野史还要野

墨海扬波澜 2024-12-30 09:49:14

前言

乾隆自称创造了中国的"盛世",可他临死时,却把大清帝国放在了一个火药桶上。

这个火药桶里装的是什么?7万海盗,2000艘战船,一个叫"郑一嫂"的女海盗,和她年轻貌美的情人"张保仔"。

他们在南中国海上建立了一个超级海盗联盟,连英国军舰都不敢惹。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庞大的海上武装,本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可惜,大清王朝做了一个致命的选择。

乾隆留下的烂摊子:嘉庆为何坐上了火药桶

乾隆八十大寿那天,紫禁城张灯结彩,普天同庆。这位在位六十年的皇帝沉浸在盛世的美梦中。殊不知,他给儿子颙琰留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登基第一天,他就发现自己坐在了一个火药桶上。

这个火药桶里装的是什么?

广东一份密折摆在了他的案头。密折上写道:自乾隆五十年起,广东人口激增近千万,可耕地却不增反减。穷苦百姓为了活命,纷纷涌向海边讨生活。短短几年间,广州附近的水面上就挤满了8万多名船民。

这些船民白天打鱼,晚上就变成海盗。朝廷派去的水师提督根本管不了他们。

嘉庆揉着太阳穴,又拿起一份奏折。这回是两广总督上报的:去年一整年,广东换了三任水师提督。为什么?没人敢管这些海盗。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

江坪,这个位于清朝和越南边境的小镇,成了海盗的大本营。越南正打仗,急需物资。海盗们白天在广东沿海抢劫,晚上就把赃物运到江坪卖给越南人。

这帮海盗胆子越来越大,从抢商船发展到抢运盐的官船。盐商们被逼无奈,干脆给海盗上贡,请他们当保镖。

嘉庆心里明白,这是他老爹乾隆惯出来的毛病。

乾隆年间,和珅把持朝政,搞得官场乌烟瘴气。地方官员为了升官,不敢报告实情。太平盛世的表象下,积累了多少问题?

一份秘密统计触目惊心:1769年,广东人口683万。到1812年,飙升到1890万。人均耕地只有1.6亩,连最低生存标准4亩的一半都不到。

人们在饿肚子,官员在报喜不报忧,海盗在坐大。

这还不算完。白莲教造反了,把四川、湖北闹翻了天。嘉庆刚登基没几天,就有刺客混进紫禁城,差点要了他的命。

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太上皇在位一天,新皇帝就得忍着。嘉庆只能看着这个火药桶,干着急。

乾隆八十八岁时终于驾崩了。嘉庆立刻雷霆出手,先把和珅抄了家。可是为时已晚,火药桶已经点着了导火索。

广东海盗在越南的支持下,拥有了比官军还要先进的火炮。最大的海盗帮派,光是船只就有600多艘,手下超过2万人。朝廷的水师船只还不到人家的四分之一。

权力游戏:六大海盗帮派的厮杀与联盟

1805年的一个深夜,广东海面上灯火通明。六艘大船上的海盗头目齐聚一堂,他们要商议一件大事:结盟。

这场秘密会议的参与者是:

红旗帮的郑一,他有600多艘船,2万多人马;

蓝旗帮的乌石二,160多艘船,1万多人;

黑旗帮的郭婆带,100多艘船,1万人;

白旗帮的梁宝,黄旗帮的吴智青,绿旗帮的李相清。

这些人为什么要结盟?因为各自都吃过亏。

红旗帮郑一最有发言权。上个月,他的船队在香港外海遇到英国商船。本以为是笔大买卖,谁知英国船上火炮比他的还要厉害。要不是他机灵,及时撤退,怕是要栽个大跟头。

蓝旗帮乌石二的经历更惨。他前几天在珠江口遇到了水师提督的船队。官兵这回学聪明了,把几十艘小船捆成一排,形成一道铁链。乌石二的大船冲不过去,反被打得狼狈而逃。

黑旗帮郭婆带倒是很少吃亏。这个爱读书的海盗头子最懂得权衡利弊。他掏出一本账本:现在官府给盐商的护航费是每船100两银子,如果六家分了这笔钱,每家能分到十几两。但如果联手,开价500两,那就是八十多两。

白旗帮梁宝听得直点头。他说得对,打打杀杀不如做生意。前两天他手下抓了个英国人,对方居然出7000多银元赎身。这钱要是平分,大家都不少赚。

黄旗帮吴智青和绿旗帮李相清也都赞同。这俩人的船队规模不大,正愁找不到靠山。

就这样,六大海盗帮派结成了联盟。他们商定:

抢到的东西,大家按实力分成;

谁要是敢私吞,其他五家一起收拾他;

遇到官兵围剿,必须相互支援;

各帮各有地盘,互不侵犯。

为了让这个联盟更有威慑力,他们还定了铁律:

不许强奸女票;

不许私藏赃物;

违反规定,处罚极重,轻则鞭打,重则处死。

这些规矩看着简单,执行起来却很严格。有个英国人被红旗帮抓住,后来写回忆录说:海盗们比官兵还要守规矩,说放人就放人,从不食言。

联盟建立后,海盗们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们不光抢商船,还搞起了保护费。广东的盐商们都得交钱买平安,不然船出不了海。

到了鼎盛时期,这个联盟拥有近2000艘船,7万多人马。他们的势力范围东到台湾,西到越南,南到新加坡。

朝廷派去的水师提督看到这阵势,吓得连夜写奏折告病。两广总督派人去招安,海盗们根本不搭理。

这帮海盗甚至喊出了"红旗飘飘,好汉任招,海外天子,不怕天朝"的口号。

清朝建国以来,还从没有人敢这么嚣张。

郑一嫂与张保仔:海上的权力与爱情

广东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个说法:别看张保仔是海盗王,他这辈子最怕的,不是朝廷的火炮,而是一个女人的眼泪。这个女人就是郑一嫂。

这个故事得从郑一说起。

郑一是个讲究人,船上专门设了个"香闺",就为了养一个女人。这女人原是广东一个船妓,生得明眸皓齿,说起话来巧言如珠。郑一第一次见她,就被迷住了。

这女人后来成了郑一的妻子,也就是郑一嫂。

张保仔15岁那年,跟着父亲出海打渔,碰上了郑一的船队。郑一见这小子"聪慧,有口辩,且年少色美",把他留在了船上。

就这样,郑一嫂和张保仔都成了郑一船上的人。一个是明媒正娶的妻子,一个是备受宠爱的干儿子。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1807年,42岁的郑一在越南遇上大风,船翻了。红旗帮群龙无首,几个头目都想当老大。

这时候,郑一嫂站了出来。

她先是哭了三天三夜,然后擦干眼泪,走出船舱。众人这才发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在郑一在世时就已经在帮里布下了自己的人马。

但是要服众,光有人马还不够。郑一嫂很清楚这一点。她需要一个得力助手,既能带兵打仗,又对她忠心耿耿。

她的目光落在了张保仔身上。

张保仔那时已经是红旗帮的一名头目。他生性残暴,手段狠辣。每次出海劫掠,都是他冲在最前面。手下要是不听话,他二话不说就把人扔进海里。

但在郑一嫂面前,这个凶狠的海盗却像变了个人。

1808年的一天,张保仔的船队在香港外海遇到了一艘英国商船。他正要动手,突然想起郑一嫂说过:"打仗要用脑子,不能蛮干。"

他让手下装成遇难的渔民,向英国船求救。等英国人放下救生船,张保仔的人就冲上去,三下五除二拿下了这艘大船。

郑一嫂听说这事,笑着说:"保仔长大了。"

渐渐地,郑一嫂和张保仔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船上的人都知道,这对表面上的母子,私底下是另一种关系。

有个被红旗帮抓住的英国人后来写道:"那个女海盗对年轻的张保仔,眼神里既有母亲般的慈爱,又带着情人般的柔情。"

在郑一嫂和张保仔的联手下,红旗帮变得更加强大。他们的船队从600多艘扩充到近千艘,手下人马超过4万。

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郑一嫂负责外交和内务,张保仔负责打仗。郑一嫂在谈判桌上耍手段,张保仔在海上耍刀枪。

不过,这对让官府头疼的"奇葩母子",最后还是被招安了。

1810年,郑一嫂带着一队妇女儿童,主动去广州见两广总督百龄。她开出的条件很简单:给张保仔留一支船队,让他们俩成婚。

朝廷同意了。张保仔得了个千总的官职,还真跟郑一嫂成了婚。

三年后,他们有了个儿子。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可是好景不长,到了1820年,张保仔就死了,年仅36岁。

郑一嫂又成了寡妇。

她后来在广东开了家赌场,过着平淡的生活。1844年去世时,已经69岁了。临死前,她望着供在家里的两广总督百龄的画像,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清廷与海盗的博弈:剿抚之间的权谋较量

1805年的广州城里,新任两广总督那彦成坐在总督衙门,脸色铁青。他刚收到一份密报:一个月内,广东换了三任水师提督。

原因很简单:没人敢干这个活。

那彦成是嘉庆钦点的"海盗克星"。在此之前,他靠着铁血手段平定了白莲教起义,名声在外。嘉庆以为他能收拾这些海盗,谁知这次碰上了硬茬。

水师的船跟海盗比,简直是小巷子里的三轮车碰上了高速公路上的跑车。那彦成派人去查,发现海盗的火炮比水师的重十来斤,船也大三四倍。

更要命的是,海盗们在官兵里安插了眼线。一有行动,海盗立马就知道了。

有一次,广东巡抚孙玉庭得到密报,说一个海盗头目回老家陆丰县了。他带着人马悄悄包围了村子,眼看就要抓住那个海盗头子。突然,一个官兵放了一枪,打草惊蛇。等冲进去一看,人早跑了。

那彦成气得直跺脚。这仗怎么打?

无奈之下,他想出个主意:贴告示招安。只要海盗来投降,不但免罪,还给赏银。头目来投,还能当官。

这一招还真管用。

短短几个月,就有3000多海盗投诚。那彦成大手一挥,给了几十个海盗头目千总、把总的官职。

可是,真正厉害的海盗根本不鸟他。张保仔带着船队在珠江口转悠,时不时打劫一艘商船,就是不理朝廷的招安。

1808年,一场悲剧发生了。

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追击海盗蔡牵,追到广东海面。一整夜的激战后,李长庚被炮弹击中,当场阵亡。

这个消息传到京城,嘉庆龙颜大怒。那彦成眼看保不住乌纱帽,赶紧上书请罪。还没等圣旨下来,张保仔就带着船队杀进珠江,一直打到广州城外。

虎门总兵林国良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这下可把朝廷吓坏了。那彦成被撤职查办,后来被发配到伊犁。

新任两广总督张百龄到任后,想出个新招:切断海盗的补给线。他下令关闭沿海各个港口,不准任何船只出海。同时,把海运改成陆运。

这一招算是抓住了海盗的命门。海盗们在海上转悠了一圈,发现没船可抢了,只好上岸抢粮食。可一上岸,他们就失去了优势。

1809年,海盗们又杀死了一个总兵许廷桂。百龄知道,光靠官兵不行,得发动百姓。他号召沿海各地组织团练,打击海盗。

终于,在1810年1月,黑旗帮的郭婆带带着5500多人、110多艘船投降了。

郭婆带一投降,局势就变了。其他海盗也坐不住了。张保仔派人来谈判,要求保留80艘船和5000人马。百龄没同意。

最后还是郑一嫂出面,才谈妥了条件。朝廷同意给张保仔留20多艘船,让他当个千总。

这场持续多年的官匪博弈,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大清帝国的致命抉择:为何放弃了海权

1810年的那场招安,看似是朝廷的胜利,实际上却埋下了大清帝国衰落的种子。

这事得从张保仔的安置说起。

朝廷给了张保仔一个千总的官职,可没让他留在广东水师。而是把他发配到了福建,后来又调去澎湖。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让他碰船。

不光是张保仔,投诚的7万多海盗,朝廷也把他们打散了。有的发配到内地种田,有的编入陆军。这些在海上跑了大半辈子的人,就这样被迫离开了大海。

当时的观察使林则徐看出了问题。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这些人是难得的水手,为什么不好好用?可惜没人听他的。

朝廷的心思很简单:海盗就是海盗,给你条活路就不错了,还想干嘛?

这个想法,在30年后狠狠地坑了大清一把。

1840年,英国的军舰来了。这些铁甲舰一艘能打十艘清朝的木船。当年在海上叱咤风云的水师,早就被朝廷废得七七八八了。

海盗们曾经控制的那片海域,现在成了英国人的天下。

这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看看西方国家是怎么对待海盗的。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位时就支持本国海盗打劫西班牙的商船。她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而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地球的财富。"

最有名的就是德雷克。这个英国海盗专门抢西班牙的船,抢到的东西有一半交给女王。后来女王还封他当了海军司令。

荷兰人也是这样。他们支持本国海盗抢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船,慢慢就成了"海上马车夫"。荷兰的那些航海家,哪个不是从海盗起家的?

可是大清朝呢?

从康熙开始,朝廷就死死掐着沿海的百姓。不许自由出海,不许造大船,更不许做海外贸易。有人偷偷出海做生意,立马就是海盗的罪名。

到乾隆时期,朝廷的口号是:"海不扬波"。意思是海上太平最重要,做不做生意无所谓。

结果呢?把自己的海上力量全掐死了。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当年在广东投降的海盗,有不少人会修船、开船。这些人求着要去水师当差,朝廷就是不要。非得把他们赶到内地种田。

这些人种了一辈子地,带着满肚子的本事进了棺材。等英国人打过来,朝廷才发现,全国都找不到会造大船的人了。

更可笑的是,朝廷派人去福建查船厂。那些老船厂都改行了,有的改种田,有的改盖房子。就剩一个老师傅,他说:"我爷爷会修船,我爹不准我学,说这活没出息。现在我也老了,什么都不记得了。"

大清帝国就这样把自己的海上力量活活闷死了。

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海军吓得东南亚各国瑟瑟发抖。到了道光年间,连个像样的海军都拿不出来。

林则徐后来叹息说:"古人云,用得其法,则愚者亦明;用失其道,则智者亦愚。"

这话说的是招安海盗的事。但其实说的是大清的海权政策:把能用的人才都糟蹋了,把发展的机会都堵死了。

到最后,大清的海疆,就像是一道虚掩的门。英国人轻轻一推,就推开了。

另一种可能:如果清朝接纳了海上力量

1810年,广州城里有个人睡不着觉。

这人是郭婆带,就是那个"手不释卷"的海盗头子。这天他刚投诚完,躺在床上翻来覆滚去。

他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朝廷不是让他们投降,而是接纳他们,会怎么样?

这个假设,看似异想天开,其实很有意思。

当时的红旗帮,有近千艘船,4万多人马。这些船都是大船,能在远洋航行。船上的水手,个个都是老手,认得清风向,懂得走洋流。

这样一支船队,如果不是被解散,而是被改编成海军,会是什么局面?

我们来算笔账:

红旗帮的大船,一次能装500担货物。500担等于25吨。这么大的船,英国人到1840年才造得出来。

帮里的水手,都是老江湖。他们熟悉从广东到新加坡的每一处暗礁,知道每个季节的风向。这些都是花钱学不来的本事。

最重要的是,他们有自己的情报网。从马六甲到台湾,到处都有他们的眼线。哪艘外国船要来,装了什么货,他们都清清楚楚。

这样一支队伍,如果被朝廷好好用起来,会怎样?

我们看看英国人是怎么干的。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来打英国。英国海军只有100多艘船,还都是改装的商船和海盗船。可就是这支临时拼凑的队伍,打败了西班牙的庞大舰队。

为什么能赢?因为英国的水手都是老海狗,在海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他们知道怎么借风借浪,懂得如何打海战。

再看看葡萄牙。他们是靠什么成为第一个海上霸主的?

靠收编海盗。

葡萄牙国王给海盗们发"特许状",准许他们打劫别国的船。但有个条件:抢到的东西要分给国王一份。这些海盗后来都成了葡萄牙的海军骨干。

荷兰也是这样。他们把海盗改编成东印度公司的船队,专门跑远洋贸易。这些人后来成了荷兰的"海上马车夫",把荷兰变成了欧洲最富的国家。

再看看大清朝干了什么?

把会开船的人赶去种地,把会修船的人赶去盖房子。那些海上的人脉和航线,全都断了。到最后,连个像样的海图都没有。

有个笑话:1840年,英国军舰打过来,清朝水师连广东到福建的航线都不熟。经常走着走着就搁浅了。

林则徐曾经感慨:中国古代的海军,从秦始皇到郑和,哪个不是威震四海?可是到了清朝,居然连条像样的船都造不出来。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其实大清朝错过的,不只是一支海军。

那些被解散的海盗,原本可以成为远洋贸易的商人。他们熟悉航线,认识外国商人,这些都是做生意的本钱。

可惜,朝廷把这些人都赶到了内地。等到1840年,中国的海外贸易已经被英国人垄断了。

更讽刺的是,1840年后,清朝想重建海军,发现没人会造船。只好高价请英国人来教。那些老祖宗传下来的造船技术,都断送在了"海不扬波"的政策里。

郭婆带躺在床上想这些事,不知道想到了几点。

后来的历史证明,他的担心是对的。大清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等到1842年,林则徐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海防一事,悔之晚矣。"

确实晚了。

大清王朝错失了利用海盗势力发展海权的历史机遇,导致近代中国在海上力量的全面衰落。

如果当年清朝像英国那样把海盗改编成海军,1840年的鸦片战争会是另一个结局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参考文献】

1. 《清代海盗研究》,戴裔煊,中华书局,1985

2. 《张保仔的真实故事》,郑炜明,三联书店,1999

3. 《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王宏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