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德基广场GUCCI(古驰)美妆专柜的“假口红”事件持续发酵。消费者苗女士在购买口红后,因触感异常自费送检并确认为假货,随后更遭遇店员“小号围攻”。尽管品牌方科蒂集团坚称“专柜均为正品”,并以“生产批次不同导致个体差异”回应,但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奢侈品行业长期存在的信任裂痕与监管漏洞。
谁在敷衍消费者?
苗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作为德基广场店VIP客户,她对奢侈品的购买经验使其迅速察觉口红异常,并通过第三方检测获得假货证明。然而,GUCCI所属的科蒂集团仅以“批次差异”解释,强调“授权专柜均为正品”,却未公开检测报告或具体差异细节。这种单方面的“权威声明”,在消费者手握实证的情况下,显得苍白无力。
更讽刺的是,品牌方一面宣称“高度重视调查”,一面要求门店“禁止接受采访”,矛盾态度令人质疑其诚意。
专柜是否成了假货温床?
事件中最令人哗然的,是GUCCI店员被指使用十余个小号对消费者进行辱骂攻击。这一行为不仅暴露了部分柜员职业素养的缺失,更指向一个更隐蔽的行业乱象——专柜是否可能成为假货流通的“暗渠”?
早在2021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曝光GUCCI店员调包5只真包、以假乱真获利的案件便引发轩然大波;2022年,路易威登亦因专柜售假,被判退还手袋货款1.87万元,并三倍赔偿。
此次事件中,网友质疑柜员可能“夹带私货”,而德基广场对此仅含糊表示“有监管措施但不便透露”,进一步加剧公众疑虑。若高端商场连最基本的货源追溯与员工行为监管都难以透明化,消费者对“专柜正品”的信任基石将彻底崩塌。
奢侈品行业的“傲慢”与消费者的“无力”
GUCCI事件中,品牌与商场的处理逻辑充满“傲慢”。德基广场将责任推给品牌方,称“待其调查后再表态”;而GUCCI一方面拒绝提供鉴定服务(除非警方介入),另一方面又要求消费者自行拨打客服热线,实质是将举证压力转嫁给个体。这种“踢皮球”式应对,凸显奢侈品行业长期以“品牌光环”逃避责任,忽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痼疾。
更值得警惕的是,苗女士作为高净值客户尚且维权艰难,普通消费者恐更难抗衡品牌与商场的“联合沉默”。当“花真金白银买安心”的专柜渠道都可能沦为假货渠道,奢侈品行业赖以生存的“稀缺性”与“尊贵感”将何以为继?
信任重建需刮骨疗毒
奢侈品本质是“信任经济”,而此次事件暴露出,从生产到销售链条的任一环节失守,都可能让品牌百年积累的声誉毁于一旦。若GUCCI与德基广场继续以“冷处理”敷衍公众,不仅会失去消费者的钱包,更将失去市场的尊重。
对于行业而言,亟需建立第三方权威检测机制、完善专柜监控体系,并通过公开透明的调查回应质疑。毕竟,再精致的“个体差异”话术,也掩盖不了假货伤人的铁证。当品牌不再敬畏消费者,消费者亦会用脚投票——这或许是GUCCI们最该读懂的市场法则。
当然,在本案中,清扬君质疑的焦点在于GUCCI方面的处理方式,而非直接指控其存在售假行为。目前媒体报道的证据仅源于苗女士单方面的说法,GUCCI还未出具相关证据。我们期待GUCCI方面能够给出更合理的解释,来有效打消消费者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