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用药:中医里的千古补气第一方和包含的四时神药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2-19 06:00:15

医学的气概念,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古人通过对人体自身某些显而易见且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时气的出入、活动时随汗而出的蒸蒸热气等的观察,产生了对气的朴素而直观的认识,加之在气功锻炼中体悟到的气在体内的流动,于是在朴素认识逐渐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推测、联想、抽象和纯化,逐渐形成了人体之气是人体中的能流动的细微物质的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人体之气的来源、功能、运动规律和形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建立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补气是中医治疗气虚证的方法。又称益气。属补法。气虚证常因饮食失调,年老体弱,久病所致,临床表现出脏腑功能衰退的证候。根据不同脏腑的气虚证临床表现的特点,可采用不同的补气法,如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肾气等。常用

小王迫不及待地问道:“谢老师,您能给我讲讲号称千古补气第一方的四君子汤吗?我听说它在中医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他的目光深邃而严谨:“四君子汤是一种非常经典的补益方剂,人们在形容一个人才德出众、风度有礼的时候,时常会用到君子一词;在说人之交情时,又会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二字,总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在中医的方剂中,有一个风度翩翩的方剂,它就是四君子汤。”

小王迅速翻开笔记本,手指敏捷地在纸上舞动,小王开始迅速记录:“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益方剂,补气健脾胃。”他的字迹工整而有力,每一个字母仿佛都是用心雕刻的艺术品。谢老师观察着小王的动作,看到他认真的表情和娴熟的手法,不禁微微一笑。这位学生并非只是机械地记笔记,而是真心投入到中医的学问中。这让谢老师感到一种鼓舞。

谢老师再次发问:“你还记得它的歌诀吗?”他的目光专注而深沉,仿佛能透过小王的眼睛看到他的内心。

小王一愣,但随即挺直了身子,回忆起歌诀。他闭上眼睛,轻声地开始念诵:“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他的声音悠扬而准确,仿佛是在吟唱一首古老的诗歌。在他念到每一个字时,脸上都流露出一种对中医之美的敬仰。这一刻,小王不仅是一名学生,更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在诵读经文。

图源:香港浸会大学方剂图像数据库

谢老师微微点头,满意地看着小王。他明白,小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将中医的精髓融入了自己的血脉。这让他对传承中医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谢老师点了点头:“很好,但记住,使用四君子汤时,要根据患者的辨证来用,第一, 脾胃气虚,消化力弱,饮食减少,腹胀肠鸣,大便溏泻,全身倦怠无力,面色萎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搏细软。第二,大病初愈之后,或慢性衰弱病人,不思欲食,食量减少,身体消瘦,面色萎白,语言轻微,四肢无力,舌质淡白,脉搏虚弱。”

小王恭敬地点头:“谢老师,我明白了。”

谢老师微微一笑:“好的,另外,记住脾胃湿盛,症见饮食减少、腹部胀满、大便溏泄、舌苔白腻或厚腻者,忌用四君子汤。”

小王苦思良久后,心中豁然开朗:“谢老师,我明白了。中医强调因人而异,个体化的治疗才能真正达到最佳效果。您能给我讲件这个方剂的使用吗?”

谢老师满意地点头:“很好,小王。在这方剂中,人参被用来补充气血,增进胃肠功能;白术则有助于强健脾脏,去湿;茯苓能够渗透湿气并促进脾脏功能,与白术一同合作,共同支持脾胃;甘草不仅有调和各药的作用,还协助人参补充气血。这四味药物共同作用,一方面补充气血,另一方面强健脾胃。”

《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小王专注地听着谢老师的解释。他拿出一本笔记本,一页一页地翻阅,用细致的字迹记录下谢老师的每个回答。小王的神态表现出他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他深深地吸纳着谢老师的知识。谢老师又说:“补气和强健脾胃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通常情况下,通过强健脾胃,我们能够达到补气的目的。因为无论是药物还是食物,都需要脾胃来进行消化和吸收,才能发挥其效用。如果脾虚无法有效吸收营养物质,将会导致全身营养不良,引发全身气虚。因此,对于整体虚弱或脾胃气虚的患者,必须同时考虑补气和强健脾胃,以确保药物中的滋养成分得以有效发挥,同时提升食欲,促进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从而不断改善虚弱症状。”

小王对谢老师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他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每当他记录下一段重要的知识,他会轻轻地点头,表示对谢老师的感激。谢老师又说:“如果只注重身体的补养而忽略了对胃肠的强健,很可能导致药物在中焦残留,引发胸闷、腹胀等不适症状。同时,食欲减退也会影响营养的摄取,从而进一步加重身体的虚弱症状。古代医家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以及‘补养必须从脾胃着手’,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四君子汤不仅仅能够补充气血,增强整体体力,更能够改善脾胃的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对于患有慢性疾病或由严重疾病引起的全身虚弱和脾胃功能减退的患者来说,使用这个方剂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时方歌括》:“胃气为生人之本,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 则有行滞进食之效;再加半夏,即有除痰宽胀之功;再加木香、砂仁,则行气之药多于补守,凡肿满、痰饮、结聚等症,无不速除,此犹人所易知也。而为数方之主,则功在人参。人皆曰人参补气补阳,温药藉之以尽其力量,而余则曰人参补阴养液,燥药得之则臻于和平。”

被誉为四时神药

小王又问:“谢老师。既然讲到四君子汤,我知道方剂里面的茯苓被誉为四时神药,在中医药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您能为我详细解释一下吗?”

谢老师轻轻地合上手中的古籍,微笑着说:“当然可以。茯苓,味甘性平,无毒。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详细记载它的功效。它能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等症状。此外,它还能安魂养神,延年益寿。”

小王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词句,她的笔触流畅而有力。谢老师继续道:“陈修园在对茯苓的功效进行注释时强调,茯苓具有利水之性,尤其适用于祛痰、涤饮,能够疏通体内的水湿积聚。”

《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陈修园对其功效有所注释:“其气上逆则忧恚惊邪恐悸,水邪停留则结痛,水气不化则烦满,凌于太阴则咳逆,客于营卫则发热恶寒,内有宿饮则津液不升。”突出强调茯苓具有利水之性,功能祛痰、涤饮,善疗体内水湿积聚不化之证。

谢老师看到小王很认真地做笔记,接着又说:“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也提到,茯苓能够止渴、大腹淋沥,它不仅能调节脾胃的功能,还能宁心安神。”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茯苓“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淡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也强调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可治疗水肿、痰饮、心悸、失眠等多种疾病。

小王略微抬头,满怀敬意地望着谢老师:“谢老师,您的知识真是渊博。那么,茯苓的应用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呢?”

谢老师微笑点头:“当然有。茯苓是一味属性缓和的药物,不像一些药物那样过于激烈。它既能滋补虚弱,又能祛除寒湿,具有补泻双重功能。这使得它既能扶正祛邪,又能调和气血。至于道地药材,茯苓的产地也是有讲究的,云南元谋的茯苓尤为上品。”

《本草蒙筌》记载:“茯苓,云贵独佳。”

小王思考片刻,然后继续问道:“谢老师,现代研究发现茯苓中含有多种成分,具有利尿、保肝、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这些研究是否能与古代的中药理论相结合呢?”

谢老师微笑点头,赞许地看着小王:“实际上,现代科研与古代中药理论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验证和补充的。古代的中药理论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现代科研则能够更加深入地解析药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理作用。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应用和机理。”

小王点点头,她感受到了知识的碰撞与启发,心中的困惑逐渐消散。

0 阅读:2
言身的记事本

言身的记事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