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的汽车总产值已达到11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10%,首次超过房地产,成为中国的第一经济支柱。”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CACS2024)”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奇称。
李奇所引用的信息来自国家统计局,相当权威。
汽车产销持续增长,技术领先全球当然,这11万亿是包含整车、零部件在内全产业链的产值。就在2021年,我国一年房子的销售额高达18万亿人民币,当年汽车(整车)的销售额不到4.5万亿人民币。
2023年我国汽车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创出新高,并且还在不断上升。根据中汽协的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车产销分别完成660.6万辆和67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4%和10.6%。
不仅市场规模全球最大,中国汽车技术也开始引领全球,新能源车走在了前列。在纯电领域,小鹏对大众、零跑对Stellantis集团实现了技术的“反向输出”。
插混技术更为领先,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表示,世界最先进的插混技术都在中国,全球插混已经进入中国时刻。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插混新车销量占全球的69%,2024年1-4月达到71%的超高水平,中国在世界插电混动市场表现超强。
车企要卷,但人要生活一般而言,市场大、技术先进的产业,相关从业日子过得不错。比如说美国的金融、高科技、法国的奢侈品,台湾的半导体都挺滋润的,台积电的人均薪酬在2023年达到了72万元人民币。
但我国汽车从业人员却没有感受到第一大产业带来的喜悦,就被各种“卷”冲击得七零八落,车圈的卷包括但不限于卷价格、卷配置、卷老板(做直播、做视频)等。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忍不住吐槽:“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价格战一浪高过一浪,也是举世无双,这种现象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在重庆车展的发言也震耳欲聋:“这样卷下去不是办法。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是盈利。而盈利又是为了什么,是为社会做贡献,包括交税和提供就业岗位。但现在呢?都在裁员,包括广汽集团也裁了不少。”
乘联会日前发出了“车企要卷但人要生活”呼吁,目前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0%左右的情况下,社会需要建立“油电同权”的竞争环境。车企要适应企业全面竞争的卷,但企业应该合理保护员工的权益,不能牺牲员工的利益,让员工过度内卷。
利润低不少企业亏损,价格战雪上加霜为何汽车行业内卷,从业人员普遍不开心?甚至有人发出灵魂一问:钱究竟被谁赚走了?
其实,各种“卷”的背后,都是汽车行业极低的盈利能力。2023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5%,低于整个工业企业5.8%的平均水平。尤其是新能源车领域,尽管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但由于技术更新快、研发投入大,不少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汽车行业的利润率持续下降,2023年在5%左右;今年前4个月,更是跌至4.6%,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值。
今年以来的情况进一步恶化。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1-4月,汽车行业收入30,742亿元,同比增长8%;利润率为4.6%,相对于整个工业企业5%的平均利润,仍属偏低。
具体到国内18家上市车企,2023年有12家实现盈利,也就是说有6家是亏损的,但这12家中国车企2023年的净利润加起来也没有900亿,仅为丰田一家的40%。
2023财年,丰田全球的净利润为2300亿元,在中国没什么存在感的Stellantis赚了1400多亿,大众汽车集团尽管在华下滑,2023年全球盈利也在1400亿元左右。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车市价格战启动早、降幅大,从2月春节后延续到4月底,时间跨度大,参与降价的车型接近去年全年的降价车型数量。
有统计显示,2023年新车平均市场零售价、终端成交价,比前一年下降了10-15%,今年1-4月份又下降了10%,这个降价力度可谓是前所未有。
主机厂不赚钱,很快传导到经销商等下游。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3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8.3%,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5.8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表明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很多经销商集团甚至呼吁主机厂,停止发货三个月。
原因:电动化转型的变革,产能严重过剩这场高度内卷的变革,很多人难以适应,主要是汽车行业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为汽车行业正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的转型,从以燃油驱动向电力驱动之转型,形成巨大的产业、技术、生产制造各方面的变化,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这个机遇,中国车企一拥而上,总产能严重过剩。截至2022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289万辆,而当年的产量为2702万辆,产能利用率为63%。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低于75%时,就意味着产能过剩。
目前我国的汽车产能整体利用率在64%,按国际标准,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数据来源:电动汽车观察家
当下,中国国内的乘用车规划产能总量超过5500万辆,扣除建设中和规划中的产能,已经投产的产能约4465万辆,如果按照更严苛的实际可利用产能来计算,中国乘用车的“有效产能”在3850万辆的水平。
产能过剩就意味着激烈的价格战,但很多车企即使亏损也要强撑下去,因为涉及就业税收等因素,这使得短期内的价格战不可能停歇。
出海求利润,遭遇关税狙击国内空前“内卷”,那就朝海外要市场、利润,有人说不出海就出局。毕竟,国际汽车巨头还赚得盆满钵满,中国新能源车在成本和技术具备比较优势。2023年,中国以491万辆的成绩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但海外市场远比国内复杂,光一个关税就可能让中国汽车失去优势。
“产能过剩”的把柄也被海外部分政客利用。5月份,美国就宣布,将对中国产的电动车征收100%的关税,相当于断绝了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的念头;土耳其日前宣布,将向所有来自中国的汽车征收40%的关税。
如果说中国汽车出口到美国、土耳其的很少,关税无伤大雅;但欧盟的动作你不得不警惕,因为欧盟是中国电动车的主要出口地。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披露了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临时关税水平。其中,对已经配合抽样调查的比亚迪、吉利和上汽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关税;对配合欧盟调查但尚未被抽样调查的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将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对其他未配合调查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将加征38.1%的关税。
202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价值100亿欧元的电动车,市场份额翻了一番,达到8%,其中,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技术优势是根本所在。(文|DA彬)
替广汽洗白,恰烂饭。你广汽不卷,套个合资壳子搞组装。技术没学会,当买办割韭菜,饥饿营销,玩的贼溜。赶紧倒闭,给我们的民族工业家让路。
国外对中国产的汽车和零部件进行加税,我们也可以对来美欧的企业进行加税,他们的企业在中国赚到钱更多,远比我们的企业在欧美赚到钱多。
先杀市场,然后才是利润
你们不明,这是国内先清理外国品牌,再🈶规模,成本压低,以抵消外国高税!最终打败欧美日韩
拿大众和丰田来比,人家是全球性品牌,赚的是全球的钱,这市场多大,我们为什么内卷,中国市场就这么大,大家内卷还不是争市场份额,我们也想走向海外市场,但才有些起色,人家就要封杀我们,加重税。他们都不敢跟我们公平竞争,就只会下三滥手段。
卷价格。质量肯定下降。上一部车斯柯达质量好坏不说。单说车漆,轻微剐蹭几次。居然车漆一点痕迹都没有。感觉车漆外边还有一层透明的像清漆,现在换的比亚迪车漆薄的一比。一碰表层就现底漆了。无力吐槽。
我们的厂家品牌过于多了的后果
乘联会日前发出了“车企要卷但人要生活”呼吁,目前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0%左右的情况下,社会需要建立“油电同权”的竞争环境。车企要适应企业全面竞争的卷,但企业应该合理保护员工的权益,不能牺牲员工的利益,让员工过度内卷。
没有关税保护,这波,比亚迪他们直接摧毁美日韩汽车工业。插混比当年日本车打美国车还猛。外面不讲规矩,那先拿回自己本国的市场没毛病。咋滴自己本国市场还得给老外挣?
先占领市场,再占领利润,所有商业操作都是这样的,没毛病。
贸易保护很正常,看一下世贸规则,好处总不能发展中国家占完[笑着哭],很快我们就是发达国家[得瑟];把外资卷倒中国车企也过得很滋润了,(参考一下家电)然后再是国外市场[得瑟]
再过若干年,电池污染也是全球第一
骑车行业养了多少人啊国企广汽你正式工有几个啊还不都是外包[笑着哭]
被小日本卷走了
很大部分利润是被发票和财务报表卷走了
卷的太猛了,本来10个人的活让5个人干了,把5个人累个半死,还造成另5个人失业。
中国有那一行不卷
就汽车卷? 什么不卷? 卷铺盖滚蛋
造车新势力那一个不都是外国资本控股,利润还不是让他们卷走了,性质和合资油车一样,只不过表达的洗脑方式不一样罢了。
汽车在中国成功就等于在全球成功
钱都到了高管股东手里
汽车行业远远没有到达躺赢的地步,不卷怎么进步,西方燃油车卷了一百多年,电车才领先个几年,必须卷出个未来!
被外资赚走了,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中国汽车的好成绩才多少年就想着吃红利了,起马要过十几二十年在世界坐稳了头把交椅的时候才有资格谈红利。
中国对进口车的关税一般是多少?
这么多企业干不过日本一家 还天天大言不惭的吹嘘弯道超车
你的结论 “产能过剩”,误导大众,迎合美西方对中国的围堵遏制
技术再好也要人去用才能变现。没人用它就什么都不是
老特上台后,新能源又要。。。。
牛逼哄哄
车企都在降薪裁员,这辉煌的成绩与打工人无关
产能过剩理论的国内忠实拥趸
原来不卷的时候,汽车人的待遇高么
18万亿?每年销量18万的车得一亿辆,有这么高?
光伏现在啥下场[呲牙笑],又得死一批了
当然是买车的人得益,不然每台车都贵上一万元,车企自然有盈利了
堵车堵死你
也給进口车上关税100%
有可持续性?
说到最后,马脚出来了,配合欧美说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