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仅一个月,就与俄罗斯进行了和谈,而这却让支持乌克兰三年的欧洲,感到了深深的背刺。
对于欧洲被美国出卖,其实毛主席早在1975年会见西德领导人施密特时,就曾对西德和欧洲进行过劝谏和警告,不曾想他们却当做了耳旁风。
如今50年的时间过去了,毛主席当时说的话一一应验,而这时的欧洲,才知道他们忽略毛主席的警告有多么的蠢。
那么毛主席当年说了什么?
1975年,西德总理施密特访问中国时,问毛主席如何看待未来欧洲、美国、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
毛主席沉思许久,直接明确的告诉施密特:“要打仗。”接着毛主席解释道:
“欧洲太软、太散,尤其是在面对战争时,欧洲各国的恐惧和分裂让它很难在关键时刻联合起来,抗衡外部压力。”
毛主席还特别提到,欧洲国家不应该继续依赖美国,而应当学会自力更生,因为美国虽然是欧洲的盟友,但它的资源和能力根本无法覆盖全球所有的战略任务。
毛主席形象地比喻道,美国试图“用十个指头按住十个跳蚤”,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欧洲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美国的保护,施密特听后虽然感到惊讶,但却没有过多关注毛主席的警告,认为美国依然是一个可靠的盟友。
而纵观欧洲近几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完全应验了毛主席当时所说的话,虽然戴高乐时期,法国曾尝试过推动“自力更生”,但大多数欧洲国家依然选择了依赖美国的保护伞。
毕竟美国帮助欧洲战胜了纳粹,也在冷战时期为欧洲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的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欧洲的防务建设却几乎停滞不前。
时至今日,欧盟虽然看似一个整体,但实际上欧洲国家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合作仍然缺乏实质性的突破。
而这也与毛主席当时所说的相应证,欧洲各国过于重视自身的独立性,尤其在国防和军事决策上,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
每个国家都对自己的军队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担心一旦将军事决策权交给欧盟,就会失去对军队的主导权。
此外,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军事预算也难以协调,导致欧盟在推进统一军备建设时屡屡碰壁。
2016年,法国曾再次提出成立“欧洲军团”,但这一提议却被多个欧盟成员国否决,这种情况的背后,正是毛主席所言的“欧洲太软、太散”的现实写照。
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在冷战结束后,欧洲人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安宁的时代,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威胁已经不再是问题。
而且,欧洲也看到了中国廉价商品的涌入,以及俄罗斯能源的便宜供应,这让他们更加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中,而非军事建设。
他们认为,只要有美国的军事保护,国防问题便无需过多担忧,然而,随着美国的逐步收缩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欧洲开始逐渐感受到失去美国庇护的风险。
这两天,美俄和谈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对于俄乌战争,美俄一共达成了四点共识,这对正在遭受俄乌战争的百姓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乌克兰政府以及欧洲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冲击。
其实大家都明白,所谓的和谈无非就是瓜分战争利益,但在俄乌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欧洲,这次却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感到气愤也能理解。
要知道,欧洲一直希望能够在俄乌冲突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他们不仅有着切身的利益需求,而且在此问题上有着自己的声音。
然而,美国的单方面决定,无视欧洲国家的参与,直接与俄罗斯进行对话,显然让欧洲感觉到了背叛。
这种局面,让欧洲的失望情绪爆发出来,尤其是在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对欧洲国家的激烈批评后,欧洲人对美国的信任与日俱减。
从表面看,这场会谈本应是为了解决俄乌冲突,然而美国选择绕开欧洲,自己与俄罗斯达成协议,这种做法不仅暴露了美国优先战略的核心,也进一步加深了欧美之间的裂痕。
美国显然并不打算为乌克兰冲突付出过多代价,乌克兰的局势对美国来说,似乎是一口无法填满的“黑洞”,既消耗了大量财力,又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回报。
因此,美国为了减少在这场冲突中的投入,选择与俄罗斯直接对话,力图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同时避免牵扯更多复杂的欧洲利益。
美国的做法并非没有道理,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秉持着“美国优先”的原则,美国已经不愿意在不利的局势中再做出更多的承诺。
在特朗普看来,乌克兰的利益并不足以改变美国自身的战略布局,反而会让美国陷入更加复杂的外交困境。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美国选择与俄罗斯达成共识,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同时让欧洲国家的利益诉求暂时搁置,这种做法虽然为美国带来了一定的外交回旋空间,但却彻底激怒了欧洲。
但欧洲即便愤怒,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几十年来,欧洲始终把美国当作“安全靠山”,依赖美国在北约中的军事主导地位,依赖美国的经济影响力。
而这种依赖关系,似乎已经让欧洲失去了独立行动的能力,过去,欧洲国家曾在对外政策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如今,在美国面前,欧洲却越来越显得可有可无。
美国的“越顶外交”不仅是对欧洲利益的忽视,更是一种公开的蔑视,这让许多欧洲国家感到,他们似乎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正逐渐下降,变成了美国的附庸。
其实早在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军事力量就已经开始逐渐衰退,随着北约的扩张,欧洲许多国家的防务开支逐渐减少,原本强大的军队和军事工业也开始走向衰退。
曾经欧洲的军事力量可是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今天,欧洲的总兵力从1990年的300万缩减到了150万,战斗机和坦克的数量也大幅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欧洲的军工企业也面临着合并和私有化,许多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导致技术断层和生产能力不足。
这种“富而弱”的局面,恰恰给了俄罗斯可乘之机,尽管欧洲经济规模庞大,但与俄罗斯相比,在军事开支上却完全处于劣势。
而美国虽然作为欧洲的盟友,也逐渐对欧洲产生了不满,特朗普一再指责欧洲国家在享受美国保护的同时,却不履行相应的责任。
可以说欧洲的依赖,已经让美国对其产生了蔑视,甚至在某些时候,特朗普和美国官员的言辞变得相当尖锐。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副总统万斯才会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直接向欧洲发起了“意识形态攻击”,并且忽视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中的声音,甚至没有对相关问题发表明确看法,而这种行为,让欧洲国家感到被羞辱。
美国这种单边主义的行为,显然让欧洲在外交舞台上变得更加边缘化,慕尼黑安全会议的主席霍伊斯根,在结束时情不自禁地哽咽,表达了他对美欧关系破裂的担忧。
他强调“欧洲不是可有可无的”,这番话,虽然充满了情感,但也揭示了一个现实:在美国眼里,欧洲的地位正逐渐走向边缘。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表面的外交冲突,也反映了欧洲深层次的困境,随着全球局势的变化,欧洲的军事力量逐渐衰弱,经济上又依赖于美国的保护,这使得欧洲在面对美国与俄罗斯等大国时,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话语权。
而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毛主席五十年前的预测何其相似,如果当时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将毛主席的话听到心里,也不会出现这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