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京东宣布将推出2000亿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
未来一年内,京东将大规模采购不低于2000亿出口转内销商品,帮助外贸企业快速开拓国内市场。

京东公告称:
很多“出海”多年的外贸企业都具备优秀的生产能力,产品品质过硬,但在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存在不熟悉国内市场、缺乏运营经验等挑战。为此,京东将在商务部及各级政府部门指导下,对扶持外贸企业做好规划布局,在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对接。依托自营模式和供应链能力,京东将安排专业采销队伍驻点办公,直接采购外贸企业的优质产品,并开设外贸优品专区,通过流量倾斜、全渠道营销支持,加快打开销路,防止低价内卷。针对入驻京东的外贸商家,京东也将提供密集培训,加大补贴及各类资源支持,帮助商家快速拓展国内市场。
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大约3.7万亿(人民币),不过中美双方计算口径不同,美方认为更多一些。
其中近半是电子机械类,以手机平板为主,比如卖到美国的苹果手机,这部分销售额虽大,但利润并不大,影响可控,无论是富士康还是立讯精密还是比亚迪(比亚迪是最大的iPad代工厂之一),都在搞多元化代工,不止给苹果一家做生意。如果苹果能打折在国内销售,肯定能掀起一波换机高峰,甚至可能同时带动国产手机品牌的热销。
另外有接近1万亿是服装、玩具日用品,这部分传统外贸产品,曾经是外贸的主力,近年来占比已经大幅下滑,但是这部分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很大。京东解决2000亿,天猫解决2000亿,拼多多再解决2000亿,实体外贸店再解决点,那这部分影响就化解了(当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
京东第一时间搞出口转内销计划,是一个非常有高度有格局的操作,基本上彻底摆脱了之前的负面影响。
一、2000亿的底气,华丽业绩
用一年的时间实现2000亿的出口转内销,并不是夸海口,而是京东确实有这个实力。
不久前,京东发布了2024年年报。

数据来源:iFind
年报显示,2024年全年净营收为11588亿元,同比增长6.8%;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14亿元,同比增长71.1%;非GAAP净利润为478亿元,同比增长35.8%。
按照营收额来计算,营收过万亿的京东已经超过华为和阿里,成为中国经营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当然了,由于经营模式的特点,京东的净利润并不高,公司销售毛利率15.87%左右,净利率只有3.85%。
2024年,电商行业整体增速约8%-10%,京东的营收增长率为7%,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京东在3C电器品类方面表现强劲,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6%(双十一以及年底国补的影响),全年增长5%。
京东的核心业务包括三部分。
一是京东零售,涵盖电子产品、家电、日用百货等多个品类,通过自营和第三方卖家模式运营;
二是京东物流,提供仓储、运输、配送等一体化物流服务,支持京东零售业务;
三是新业务,包括京东健康、京东工业品等,拓展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
从财报来看,京东上一家重资产靠经营规模走量的企业,非常接近传统制造业。
二、实体业才是京东的真正内核
尽管表面上看,京东上家披着电商外衣的高科技企业,然而实质上,京东上一家传统的实体行业企业。
不深入研究京东财报的人可能会惊讶,难道京东和阿里不一样?
还真的不一样。
企业往往会打上创始人的烙印。
马云的第一单做的叫中国黄页,本质上是中介,几十年过去了,阿里做的依然是中介;

刘强东的第一单上在中关村卖光盘、网线,是零售、服务相关的实体行业,几十年过去了,京东做的依然是实体。

尤其是京东物流,是京东最重的资产,也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
表面上看,京东和淘宝天猫没什么不同,都是开个网站、APP进行卖货。
但从二者的内核来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财报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京东大部分商品是自营,物流是自营,体现在财报上,会有商品的采购成本,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进销的差价,所有链条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京东自有员工;
淘宝天猫的大部分商品是商家经营,阿里提供的是平台,体现在财报上,主要盈利模式收平台服务费,所有链条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合作方的员工,和阿里无关。
据二者的财报,京东员工高达67万人,而平台经营规模更大的阿里只有19万人。
京东CEO徐冉称,截至去年,已有超过1200名一线员工从京东物流光荣退休。未来五年,每年从京东退休的一线员工都将超过1万人。所以我们并不会把这笔费用当成额外成本,这本来就是一个有担当的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底线。
在诸多大厂搞“35岁毕业”的当下,京东能像一家传统企业来保障员工退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这方面,京东毫无黑点。
三、布局外卖的思考
今年初,京东宣布进军外卖,并给外卖小哥购买五险一金。
从企业经营角度,京东做外卖是水到渠成,因为京东通过收购达达,已经培育了一支强大的送货上门的团队。
但是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也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为什么国家最近几年反复提及即时零售?
是为了保障就业。
在城镇化高度发达的现在,已经没有农民工这个“就业蓄水池”来兜底了。很多失业的、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人会选择送外卖跑滴滴。
即时零售行业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未来我们的下限。
都知道产业升级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
然而产业升级是有上限的,这颗星球用不了十几亿工程师。
我们经常羡慕欧美国家的“纺锥形”收入结构,大量的中产阶级构成了主体。

很少有人深入研究这种纺锥形结构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吸血发展中国家,形成的工程师红利。
最近大众受到中国汽车的冲击,开始全面裁员,直到这时候才发现,大众超一半的利润来自于中国,而在中国的大众员工只有7.1万人,德国本土有29.6万名员工(全球70万左右)。
作为对比,比亚迪2024年年报显示员工97万人。
也就是说,大众的员工之所以能成为中产阶级,是因为他们躺在中国两家大众带来的超额利润基础上。
德国总人口只有8000多万人。
这就意味着,即便中国的汽车企业将来取代了大众和丰田的位置,称霸世界,也无法做到所有的员工都能维持在纺锥形之内。
一边通过产业升级各行各业去攫取全球的利润让更多的工人成为中产阶级,另一边,通过一个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传导到没有跟上产业升级步伐的普通人的腰包。
那就是即时零售。
简言之,即时零售就是15分钟生活圈。
线上下单,15分钟内送到。
这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
美团饿了么滴滴等,本质上都是即时零售的范畴。只不过依然不够,决策层继续加大力度。
表面上看是外卖小哥满城飞,本质上是财富再分配。
本来应该去商场超市饭店的中产阶级们,一部分消费需求改为线上下单,掏出可以接受和钱包中的部分钱来带动即时零售从业人群的收入水平上涨。
最终扩大纺锥形的中间部分。
星空君曾经也寄希望于产业升级,带动全民进入中产阶级。
当看到比亚迪产量冲击世界前列的时候,也不过才解决了100万人左右的就业,加上全产业链配套,这种顶级企业能够覆盖的人口也是非常有限的。
粗略估算,产业升级的极限大致能带动一半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进入中产阶级。
剩下那一半劳动力呢?
即时零售。

这个行业虽然很辛苦,但比60后、70后体力劳动的前辈们要少吃很多苦,几乎没有门槛,就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收入,作为产业升级的一个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