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五反”时,他曾自定“变相贪污”,后来怎么样了?

孤云看过去 2024-06-02 21:18:40

他是部队军转干部,“三反五反”时,曾自定自己是“变相贪污”,后来怎么样了?

1950年1月,随着成都及川西平原的解放,曾作为师政委的他奉命转到地方工作,担任乐山地委书记。

1951年底,中央决定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简称“三反五反”运动。

为了“三反五反”在本地区能得到有效展开,他作为乐山地区的最高党政首长,主动检讨了自己:他本来在部队,后来转到地方工作,但部队发放的脸盆、皮包、床单等没有退回去。于是他把自己的为种行为定为“变相贪污”。另外,由于当时乐山地委机关每月电话费高达600万元(旧币,相当于人民币600元),他认为自己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并检讨了这一浪费行为。

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他这么自定有“变相贪污”和浪费行为,那么他后来怎么样了?

今天老丁叔就和大家说说他的故事。

他叫鲁大东。

鲁大东,其实并不姓鲁,他姓王,名华亭。

他为什么会改名叫鲁大东,这是他的一段传奇故事。

王华亭出生于1917年,他父亲王九起给他取了一个名叫“王华亭”的名字,期望他长大后顶天立地,造福家庭,振兴中华,为王家争气,为穷人争气。

其父亲也是有意培养他,从小就让他上学念书,初中毕业后因供不起他读高中,便回家乡做了一名乡村教书先生。

七七事变后,在小学做先生的王华亭在我地下党的影响下做起抗日救国工作,到了1938年后,他不但加入了中共,还担任了馆陶县的党委书记,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日游击队当中。

由于他当过教书先生,口才很好,能说会道,没多久就在抗日游击队中成为领军人物。在当地人流行着许多有关王华亭带领游击队打鬼子的故事,把他说的是神出鬼没,上天入地,来无影去无踪,打得准也跑得快,打得日军汉奸们喊爹喊娘,闻风丧胆。随着这些传说的增多,日本人对他更是恨得要命,甚至悬赏1000个大洋来缉拿他。

由于自己名声大了,敌人把目标对准了自己,那就换一个名字,那换啥名字么好呢?

那一日,王华亭站在卫河边上,想起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想起了滔滔黄河、滚滚长江,想到中华民族正遭受到日军的凌辱和侵占,脑海里浮现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豪迈的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云人物……”

于是,他联想到自己是齐鲁大地的子孙,是炎黄的后代,忽然眼前一亮——“鲁大东”。

“对,我今后就叫鲁大东!”

从此,游击队里新出现了一个“鲁大东”,他向战士们和老百姓宣称,王华亭失踪了,游击队里也没有人自称王华亭了……日军和汉奸们听说后,认为王华亭真的失踪了,四处打听,乡亲们都这般传说,就信以为真,也不再悬赏捉拿王华亭了。

从此,王华亭正式更名为鲁大东,并一直使用鲁大东的名字,在冀南和馆陶县领导抗日工作。

1943年8月后,上级组织派他到延安学习并参加了党的“七大”。1945年10月初,鲁大东正赶着毛驴走到邯郸时,在路上碰到陈再道司令员,陈司令提出要鲁大东留下来在部队工作。因为二纵队正在组建,需要有文化有能力的人,而鲁大东正好符合条件,就这样就在晋冀豫军区野战军二纵队司令部当上了秘书主任。

不久,鲁大东升任冀南军区组织部副部长,二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二野10军政治部副主任、30师政委,参加了豫北反攻、鲁西南战役、跃进大别山,后又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解放成都等多次重大战役、战斗,并且屡立战功。

1950年1月,在解放成都后,鲁大东奉命转业到地方,在乐山地区担任军管会主任、中央乐山市委书记。于是,就出现了文前说的自定为“变相贪污”这一幕。

那么,他后来怎么样了呢?

“三反五反”运动在鲁大东的带头下,其他地委的领导也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要求群众监督。也正是在鲁大东的带领下,乐山地委的“三反”进展极快,不仅教育挽救了一批干部,而且也使得广大干部树立了廉洁奉公的思想。

1953年,鲁大东调往重庆到296厂党委书记,从思政工作转向工业企业管理工作,成为重庆工业战绩的领导人。1956年后,他升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省委书记兼重庆市委书记,但主要精力仍放在重庆,直到1977年调往成都后,担任省委常务书记和省长后,才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四川全省的工作上。

1994年12月,鲁大东办理了离职休养手续,但他仍关心四川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支持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保持了一个革命者的晚节。1998年8月28日,鲁大东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1岁。

0 阅读:0

孤云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