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一个多民族融合、聚居的沿海开放的大都市,拥有中国56个民族中的52个。人口最多的为汉族,约占全市人口的97%。除汉族以外有5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占全市总人口的3%,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5%,其次是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土家族、苗族、藏族等。

少数民族聚落津门,始自元代,盛于明清,不绝于今。据《元史·武宗纪》载,1309年,元武宗海山曾“拨汉军五干,给田十万顷,于直沽海口屯种;又益以康里军两千,立镇守海口屯储亲军都指挥使司”。“康里军”即包括回族在内的西域少数民族军队。清朝,满族是清军入关后,清政府随着派驻津沽官兵开始在津聚落。清王朝定都北京后,一些蒙古族陆续迁到天津。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天津经济建设的发展,来津务工、经商、求学的少数民族日益增多。

天津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各区县、各行业都有少数民族。回族主要聚居在红桥区西北角一带和大红桥两侧,河北区的于厂、金家窑,北辰区天穆村,武清区的杨村、河西务,东丽区的么六桥,津南区的葛沽镇等地;满族主要分布在蓟县、和平区、河西区等;壮族主要分布在武清区、宁河县。

天津市有两个民族乡:东丽区么六桥回族乡,建于1983年。蓟县孙各庄满族乡,建于1985年;有54个民族村,其中回族村34个、满族村20个,分布在9个区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