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营销心理应用方法论!

陈磊随笔 2024-12-17 18:43:35

我们做投放是为了卖产品、卖服务,而产品是为了解决用户需求,产品实际上就是解决方案。营销的内核就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心理学效应只是辅助手段。

我们要清楚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产品能否解决客户需求,如果可以这个产品就是好的解决方案。做广告的目的就算卖这套解决方案,为什么用户要选择你的解决方案?同行那么多,选择的方案也多,你又不是稀缺方案。通过在营销上应用心理学效应,从而提高用户选择你的概率。

所谓的心理学效应,对应的是人性(无论是优点还是弱点),人会潜移默化的做出对应的行为,这行为是不经过大脑理性思考,纯粹靠本能驱使使然。如果你能看透人性,你会比芸芸大众活得更通透,试问谁又能做到?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有些小毛病,但改了几十年,依旧没能改掉。当以一个小毛病非常多的人都有,那这个小毛病就算一个标签,就是一个人群,例如:贪小便宜(占便宜心理)

1、马斯诺需求理论

可以了解一下,非常知名的理论模型,诠释了用户不同层次,对应的需求发生改变,对我们来说,用户群体不同,使用的营销策略也不同。

2、投放心理应用方法论

2.1、映照拆解流程

2.1.1、同行广告拆解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以对照下方的心理学效应,看看同行的广告作品都采用了哪些,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1.2、自己广告拆解

我们做出了一个作品,可以自行拆解,看看引用了哪些心理学效应,我见过一条心理学效应都没有使用的广告,效果可想而知,一个作品的好坏看看引用了多少心理学效应就知道了,营销作品的流量都是买的,不必担心因为过度营销而没有流量。

2.2、内容制作应用心理

2.2.1、明确产品功效

产品的核心卖点有哪些?

产品能解决哪些需求?

产品的能展示的效果图或视频?

产品有哪些技术优势?

产品有没有价格优势?

产品有没有品牌优势?

2.2.2、明确用户需求

在制作广告投放素材时,明确用户需求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关键角度,可以帮助你更精准地定位广告内容和设计:

目标用户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兴趣

目标用户目前的痛点是什么?

目标用户为什么需要你的产品?

目标用户在马斯诺需求模型中属于哪一层?

目标用户的需求是刚需还是?

2.2.3、提高说服力

当我们知道产品卖点和用户需求后,可以加以心理学效应说服用户,心理学效应可以大幅度提升营销效果,例如一个广告作品用了心理学效应,一个没有用心理学效应,获客成本就会相差很大。人性如此,我们要尊重人性。

心理学效应可以用一条,也可以同时用多条,自由组合,举一反三,不必硬套。

自查方法:只需要换位思考,体验一遍服务链路,如果非常的舒服,没有卡点和厌烦就算是可以了,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用,故意制造难度,劝退一些用户,我称之为筛选链路

3、心理学效应

3.1、影响力原理

3.1.1、承诺和一致性原理

人们倾向于保持自己的行为与之前的承诺或行为一致。对我们来说,如果能让客户做出一些承诺,那么在后面兑现承诺的概率就会高很多,例如用户预约了你的公开课,如果没有意外的情况,去听的概率就会很高,这就是承诺和一致性原理导致的结果。

例如:引导小承诺、积极正向反馈、一致性奖赏都是为了迎合承诺和一致性原理

3.1.2、对比原理

人们通过比较来判断事物的价值。有一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用户面前做对比,高低立判,会引导用户判断,毕竟对比的关键因素,是由你的决策的,换一句就是对比结果在你的预判范围内。

例如:效果对比场景,拥有失去对比场景,特点对比场景,参数对比场景等都是为了迎合对比原理。

3.1.3、社会认同原理

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每个人都社会上都是一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一个群体(种族、性别、国籍、宗教、职业等等),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很多人想要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因此选择。人们渴望成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并遵循该群体的行为规范。

例如:身份地位类产品,某群体必用产品等都是为了迎合社会认同原理。

3.1.4、权威原则

人们倾向于服从权威人物的指示或建议。想要让别人听从你的建议,你必须是一个专家,你分享的内容非常专业,标准的高维打低维,因为你是专家,听你的建议可以减少试错成本。或者说你是行业知名人物,或你制定了规则,那么你的话就会非常有说服力。

例如:专家分享,权威讲座,响应政策等都是为了迎合权威规则。

3.1.5、稀缺心理

认为稀缺的物品更有价值。古董值钱这个事是印入人心,但古董真的值钱吗,非也,单纯论证其使用价值,一文不值。而另外一方面因为少,而且能在市场上流通,有人认可才值钱。一个产品因为数量少,需要的人多,所以这个产品的价值上升,所以人们更愿意高价追求一些稀缺的产品。

例如:限量售卖,限时抢购,限量赠送等都是为了迎合稀缺心理。

3.1.6、从众心理

人们倾向于遵循大多数人的行为或观点。如果是很多人都认可的东西,出问题的话,吃亏的不只我一个,那么多人都认可,说明产品是被验证过的,试错成本。

例如:社会认同场景,流行趋势场景,用户评价和推荐,限时抢购与稀缺性,社会压力(主流价值观),群体使用场景等都是为了迎合从众心理。

3.2、情感驱动心理

3.2.1、恐惧心理

利用人们的恐惧感来影响他们的行为。人们对未知的东西都会害怕,因为害怕所以会做些避害的行为,在实际应用中,让用户知道不使用你的产品,会面临可怕的后果,所以会买单,但要掌握分寸。

例如:风险提醒,危机情景,对比效果(强调不行动后果),负面后果展示,权威信息警告等都是为了迎合恐惧心理

3.2.2、自私心理

人们倾向于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自私是人性,人们只会关注和自身利益有关的事情,也就是趋利,这里的自私心理指的是占有欲,希望自己独占利益,不希望他人分羹,排他性很强。

例如:个人利益突出,展示自我提升,个性化解决方案,独特性强调,占有欲激发(限量版产品、专属服务),直接回报等都是为了迎合自私心理

3.2.3、好色心理

对性相关事物的自然倾向。基因的使命的传递生存,好色是基因想要延续的表征,因此产生行为不需要经过大脑,纯粹的本能驱使。

例如:美女帅哥代言,性感形象,浪漫情节,美学设计,时尚元素等都是为了迎合好色心理

3.2.4、懒惰心理

人们倾向于选择更省力或更少努力的选项。懒惰是人性,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在广告投放上,用户成交链路越长,需要用户行动的节点也会越多,流失就会越大,反过来也是如此。

例如:一键操作。节省时间,自动化和智能化,即食即用,便捷配送,简化流程,傻瓜式教程,整体解决方案等,都是为了迎合懒惰心理。

3.2.5、贪婪心理

过度渴望财富或物质。贪婪是人性,不管自己是否用的上,先索取在说,越多越好,没有接收上限。

例如:价格优惠,捆绑销售,买一送一,限时促销,赠品策略,积分奖励等都是为了满足贪婪心理

3.2.6、存在感心理

人们渴望被认可和注意。如果被人认可,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肯定客户的存在,让用户得到被重视的感觉,

例如:个性化服务,用户参与互动,定制化产品,社交媒体分享(使用体验),VIP待遇,故事化营销(用户和产品的故事),意见领袖合作,品牌社群共建等都是为了迎合存在感心理

3.2.7、名片效应

通过展示与用户的相似之处来增加信任和影响力。找到与用户相同的地方,告知用户咱们是一类人,你可以信任我,不用排斥我。

例如:相同的三观,来自同一个社群,某某课堂的同学等都是为了迎合名片效应,增加信任度。

3.3、行为驱动心理

3.3.1、猎奇心理

人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没有见过东西,最吸引人,这个就是新鲜感,对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在自身认知角度,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本能的愿意去探索。

例如:神秘感营造,独特卖点突出,限量版产品,未公开信息预告,探索式广告,文化元素融合产品,跨界合作产品,科技亮点展示等都是为了迎合猎奇心理,满足好奇心。

3.3.2、即时反馈心理

人们渴望立即看到他们行为的结果。我们打游戏的时候,每点击一下,金币数字就会增长,这个过程就是即时反馈,心情会非常好,因为拿到了结果。

例如:互动式广告,问卷调查和投票,即时聊天沟通,评论互动,动态广告内容,即时优惠和奖励,进度条和完成度展示,即时的用户评价等都是为了迎合即使反馈心理。

3.3.3、成就感心理

完成某项任务后获得的满足感。花费了时间精力,克服了层层困难,终于攻克了难关,这个伴随而来的就是成就感,这个成就感可大可小,但不影响成就本身

例如:产品使用后目标设定,进步可视化,挑战与奖励,等级与勋章系统,用户评价和分享,成功案例,个性化成就等都是为了迎合成就感心理

3.3.4、攀比心理

人们倾向于与他人比较,并希望超越他们。攀比是人性,没有人希望比他人差,都想比他人强,为了比他人强,会愿意付出各种各样的成本。

例如:社会地位象征产品,限量版和稀缺性产品,高端生活方式展示,明星代言产品,用户评价和社交证明产品,产品使用后成就展示等都是为迎合攀比心理

3.3.5、慕强心理

人们倾向于崇拜或模仿强者。一个人很强会吸引很多崇拜者,跟随者,人们都希望向上社交,和优秀的人合作,向优秀的人付费,普遍做法就是晒肌肉,让他人知道你很强。

例如:权威代言,成功案例,领导品牌定位,专业性强调,高端形象塑造,潜力展示,优势展示,成就展示等都是为了迎合慕强心理

3.3.6、捷径心理

人们倾向于寻找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走捷径这事不对,但人人都想走捷径,虽然可能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也会在所不惜,给用户一个捷径,就是最好的产品,但前提是你真的能提供。

例如:自动化工具,一键完成,标准化方案,代运营代操作等都是为了满足捷径心理。

3.4、决策心理

3.4.1、损失厌恶心理

人们对损失的反应比对同等收益的反应更强烈。没有得到没关系,但不能失去,营销上也就是让用户感觉到即将失去,从而盲目的下决策,冲动消费。

例如:限时购买,限量购买,优惠活动即将结束,产品短期试用等都是为了迎合损失厌恶心理

来源:陈磊随笔

0 阅读:0
陈磊随笔

陈磊随笔

从事推广行业多年,陪伴多个行业老板,解决流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