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距离不到三十米,中方行为具有重大安全风险!”
在相关的例会上,澳大利亚国防部长“言之凿凿”的指责起了中国歼16对着澳洲军机发射照明弹的行为,认为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操作。
然而他却只口不提澳军机闯入西沙群岛领空,并且还关闭应答器企图躲避中国雷达的事实,用实际行动真真切切的上演了什么叫做“倒打一耙”。
可澳大利亚与我国无冤无仇,为什么会突然派遣军机试图潜入我国领空呢?这背后又是否与美国有关呢?
歼16“贴身”驱离,澳军倒打一耙
就在2月13日央视披露,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澳大利亚的P-8A反潜巡逻机,悄无声息地闯入了中国西沙群岛的领空。
作为一架装备精良的海上巡逻机,P-8A的任务通常是执行侦察、监视和反潜巡逻工作。
而中国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中心地带,素来是中国的敏感区域。因此,任何未经批准的外国军机进入此区域,必然会引起中国的高度警觉
然而这场“空中突袭”并没有按照澳大利亚军方的预期发展。就在它跨越中国西沙的边界时,中国解放军的歼-16战机瞬间从地面升空迎面而来。
澳方的行动带有明显的试探性质。根据相关报道,澳军机关闭了应答器,这一举动显然是为了规避雷达追踪,企图以“隐身”的方式进行活动。
然而这种行为并未能逃脱中国解放军的雷达监控。面对这种挑衅,中方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迅速采取了果断的反应。
中国的歼-16战机立即升空,迅速接近澳军机并开始贴身“护送”。双方空中距离越来越近,P-8A军机与歼-16的距离一度缩小至不到30米,两架高速飞行的飞机,几乎在同一个空域里擦肩而过。
此举的意义是确保对方尽快离开中国领空。而对方迟迟不肯离去,歼-16战机还通过干扰弹进行了警告和,保证在整个过程中不发生任何不必要的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澳方在事件发生后却对中国的行为进行了强烈反驳。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表示,中方发射的照明弹距离其军机“不到30米”,并指责这种行为极具“安全风险”。
对于这一批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澳军机的行为已经侵犯了中国主权,而中国的反应正当、合法,并且充分体现了克制和专业。
然而正是这种克制的行为,却成了澳方指责的焦点。事实上干扰弹作为一种夜间侦察的标准装备,既能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发出警告,也能在短时间内让敌方意识到其行动的非法性。
与此相比,澳方的“危机渲染”无疑让人感觉略显过于夸大其词。
澳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正是它们的“非法入侵”才是真正的威胁。对于中国来说,这种驱离行动不仅是合法的,更是专业且克制的。
事件发生前,美澳达成“默契”
从澳大利亚的反应来看,这一事件似乎并非简单的“偶然”。其实澳大利亚和美国之间的关系近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刚宣布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而就在此时,澳大利亚却意外地获得了对美关税的豁免,这让人不禁猜测,背后可能藏着一些外交交易的阴影。
通过与特朗普的通话,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似乎在经济问题上达成了某种“默契”,而这也让澳大利亚的战略动作更加复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澳军机选择在南海挑衅中国,可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侦察,更可能是为了配合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布局。
这一空中对峙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南海这一地区复杂的国际博弈。
在这片海域,不仅仅是周边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受到考验,更有大国间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在此展开。
澳大利亚的“飞行试探”,似乎正是在这场博弈中,试图寻找更多的“立足点”,而中国的强硬回应,也在告诉世界:南海的领空,绝不容许任何外来侵犯。
这场惊心动魄的空中交锋,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一次摩擦,更像是两种战略意图和利益博弈的碰撞。
在南海这片广阔的海域,谁敢侵犯谁的领空,谁就得准备好面对后果。
而中国的立场,也通过这一事件清晰地传达给了所有人:任何外来威胁,都将遭遇专业、克制且坚决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