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二年冬,吐蕃赞普热巴巾的首级被快马送入长安。这位曾横扫青藏高原的雄主,至死都不明白:为何这个经历安史之乱重创的中原王朝,能在自身藩镇割据的危局中,仍有余力终结吐蕃二百年的霸业?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鲸吞河西走廊,甚至一度攻破长安。但唐廷并未屈服,反而在贞元年间实施"河湟策"——通过扶持吐蕃内部僧侣集团,瓦解其军政联盟。长庆元年,唐使刘元鼎与吐蕃大相钵阐布在逻些城签订《唐蕃会盟碑》,表面是和平盟约,实则为吐蕃埋下分裂火种。
会昌元年,吐蕃爆发"达磨灭佛"运动,唐武宗抓住时机,联合河陇遗民组建归义军。这支由张议潮率领的边军,不仅收复沙州等十一州,更直捣逻些城,将吐蕃王室逼入阿里绝境。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面对这个屡叛屡附的西南政权,唐朝展现出惊人的战略韧性。太和三年,南诏王嵯巅攻破成都,掳走工匠数万。唐廷立即启动"蜀中再造计划":韦皋在成都重建罗城,李德裕训练"雄边子弟"精兵,同时扶持南诏清平官郑回的后裔郑买嗣培植亲唐势力。
咸通元年,南诏再度犯边。唐懿宗启用高骈为静海军节度使,这位"门神之后"在安南实施焦土战术,焚毁粮仓五百余处,迫使南诏退兵。十年后的乾符四年,郑买嗣发动政变血洗蒙舍王族,建立大长和国,终使西南边患消弭。
曾经助唐平叛的回鹘汗国,在黠戛斯打击下分崩离析。残部乌介可汗竟趁唐廷平定昭义镇叛乱时,索要振武、天德两军镇。会昌三年,宰相李德裕制定"三箭定北疆"战略:令刘沔夜袭杀胡山,石雄奇袭回鹘牙帐,张仲武截断漠北退路。
这场闪电战彻底粉碎回鹘复国梦,《李卫公会昌一品集》记载此战"斩首万级,收降二万帐"。残部西迁途中,被唐军安置在河西的部落,后来成为甘州回鹘的重要源流。
军事博物馆藏《李晟碑》记载,唐军甚至在河陇地区建立"军市",用丝绸贸易瓦解游牧民族战争潜力。这种将经济战与军事打击结合的策略,比单纯武力征服更具杀伤力。
当黄巢起义的烽火最终吞噬长安时,这个王朝已在最后六十年间,为后世扫清了主要边患。其衰而不倒、危中求存的战略遗产,至今仍在国史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