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西安事变,红军前途如何?徐向前回忆:已经计划好第二次长征

望相纱 2024-02-09 18:25:40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历时一年长征,终于抵达陕北,同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四方面军抵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至此,两万五千里长征顺利落幕。

一般在我们的记忆中,红军长征结束后,紧跟着就是扎根在陕北缓慢发展,然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全面爆发。

不过,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到抗战全面爆发,这当中还有将近两年时间,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国内局势发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不欲留在陕北的红军最终决定扎根在这里,实际上曾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这一切还都要从徐向前的回忆中说起。

徐向前元帅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曾记载了中央筹划“第二次长征”的经过。

1936年11月,徐向前正率领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作战时,中央制定了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其核心意思大概有两条:

一、放弃宁夏战役计划;

二、执行中央提出的作战新计划。即红军一部北渡黄河,吸引胡宗南到宁夏,红军主力伺机南下。

中央当时总共分六部分来阐述这个计划:

第一步、占领合水、镇原、宁县一带;

第二步、占领潼关中部、洛川、富县地区;

第三步、占领韩城、延川、延长地区,并在此地略作休整,补充物资后,在清涧、府谷、神木等地造船进入山西。如果能与蒋介石、阎锡山妥协,即占领同蒲铁路附近,补充兵员,如不能妥协,则出击冀鲁豫之交、伺机南渡黄河;

第四步、出击皖鲁;

第五步、到鄂豫皖;

第六步、到豫陕鄂,最后转至西北。

熟悉地理的朋友应该看出来,这其实就相当于,红军又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西北。

红军一次长征,实际上已经历经艰难,但筹划第二次长征,更危险,因为相比于爬雪山、过草地无人区,此次“新长征”乃是深入敌人腹地,必然要面临成百上千倍的困难。

当然,执行这一计划的大前提,是徐向前率领的西路军成功在河西扎稳脚跟。

不过,中央对这个绝密计划,最后仍然持保留态度,毛主席、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林育英制定好这个计划后,也只是通知了朱德、彭德怀、任弼时、贺龙、张国焘五人,并征求他们的意见,计划在两个星期内决定这件事,在决定之前,全军作战计划仍然是吸引敌人入宁夏。

时隔多年以后,徐向前回忆起这件事,仍然忍不住有些感慨:

“显然,这是一个带动性的战略变动,不仅放弃了宁夏战役计划,而且改变了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的整体方针、部署,据此,河东主力红军开始了脱离陕甘宁根据地的准备,对于如此重大的变动,我们事前事后均一无所知,直到近几年才弄清楚。”

那么党中央毛主席为什么制定了这样一个计划?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陕北条件困难,根本养活不起红军。

1935年11月19日,中央红军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后,首要面临的就是补给困难的情况,因为陕北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实在难以养活数万大军。

包括到后来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兵力总是不如其他野战军兵力充裕,根源也在此。

哪怕是后来同张学良、杨虎城的关系逐渐改善后,红军整体的处境其实并没有改变多少。

自1935年华北事变后,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蒋介石计划以苏联牵制日本,因此同苏联的关系逐渐好转,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蒋介石逐步加强了同中国共产党的联系,开始在上海、南京、莫斯科与中共秘密接触。

可蒋介石并没有放弃消灭红军的打算,他一面通过军事手段施压,一面通过政治手段,企图以抗日为旗号,来达到他“熔共”的目的。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国民党嫡系部队胡宗南第1军、王均第2军、毛炳文第37军及关麟征、杜聿明的第25师等十万大军也随之而来,控制了西安到兰州的公路。

红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期间,国民党中央军关麟征部突然杀出,导致了渡河的红四方面军被截为两段,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河西红军被改编为西路军,就此踏上了悲壮的征程,而河东红军也被挤压到甘北定边、盐池一带的狭小地带。

蒋介石那时也感觉胜券在握,于是在谈判的过程中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

1936年11月10日,陈立夫在上海沧州饭店同中共代表潘汉年会谈,为了配合蒋介石的军事行动,陈立夫竟然一改之前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取消政权以及军队,红军可保留3000人,师以上将领全部出洋考察,半年后才允许录用。

陈立夫还要求,周恩来亲自到上海谈判,被潘汉年严词拒绝。

国民党当局军事、政治上的压迫,也迫使党中央不得不做出新的打算。

本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整体的战略计划是团结内部,联合友军,粉碎蒋介石的灭共计划,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达逼蒋抗日,停止内战,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动员一切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

为了实现首先在西北造成抗日局面,中央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即占领宁夏、甘西,打通与苏联的联系,以便于就近获得苏联的支持,在西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保持广阔而机动的战略回旋余地。

毛主席后来也说:

“打通苏联为实现抗日战争,首先为实现西北新局面、进行部分抗日战争之重要一环。”

另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一点,张学良也很支持红军占领宁夏、甘西。

自九一八事变以后,张学良便满怀着国仇家恨,他本心是希望投身抗日疆场,这一点与红军不谋而合,但因为蒋介石反对,张学良不得不屈身西北,对红军作战,但在确立的抗日反蒋的思想后,张学良也有意把苏联当做他反蒋抗日的后盾。

可宁夏战役的并未按照计划施行,也让红军处境变的更加艰难,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党中央毛主席不得不采取一个更为冒险的办法,来争取生存的机会。

那就是深入敌人腹地,蒋介石统治中心的腹心地带,以期化解不利的处境。

可就在这时,转机也随之到来。

当红军准备执行新的长征计划时,在西北的“三位一体”(即中国共产党与张学良、杨虎城三方)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张学良当然不愿意放弃这大好的局面。

1936年11月5日,中央决定从甘北南下,并将消息告知张学良,张学良明确表示反对,并力主红军留在西北,熬过一两个月,静待时局变化。

当时,蒋介石仍然坚持通过军事对红军施加压力,并于10月下旬调来5个军,从会宁至隆德一线由南向北兵分四路推进。

张学良将蒋介石的军事计划透露给红军后,毛主席、朱老总决定予以轻敌冒进的胡宗南第一军以致命打击。

1936年11月18日,紧追红军的胡宗南部第一军78师不顾左右翼配合,冒进至甘肃省环县山城乡以北及大西沟西南、断马崾岘以南的山城堡。

朱老总决心,以一部兵力牵制国民党军第3军、第37军,同时对东北军第67军做统战工作。在张学良授意下,东北军按兵不动。

11月20日晚,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指挥红军主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攻入山城堡,全歼国民党军78师。

也因此战失利,国民党军被迫暂时放弃了进攻陕甘宁根据地的计划。

山城堡战役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打的最有名的一仗,尽管此战规模不大,而且也并没有打消蒋介石消灭红军的企图,但却为红军生存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喘息之机。

更重要的是,山城堡战役客观上也成为诱发“西安事变”的主要因素。

整个山城堡战役期间,东北军其实承受的压力同样不小。

胡宗南率第一军积极追击红军,一路拉着东北军67军陪跑,时任67军军长的王以哲始终不断以借口搪塞。后来胡宗南部被围于山城堡,胡宗南拼命致电王以哲求援,但都被他挡回去。后来是在蒋介石严令下,王以哲才迫于无奈出动,但一路上也是走走停停。

山城堡战役后,蒋介石大发雷霆,一面批评王以哲,一面致电张学良,要求东北军与红军开战。强令王以哲率67军前进,王以哲下令关闭电台后,蒋介石为此空投指令。

1936年12月8日,蒋介石召见王以哲,毫不掩饰的威胁:

“王军长,你不遵守我的命令,就是抗命,你怎么当的军人!你的军队里有电台跟红军联络,你以为我不知道?”

蒋介石虽然与张学良兄弟相称,但也不过是面子上,他对东北军不可能信任,甚至几次三番说:

“如果张杨拒不执行‘剿共’,就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负责陕北战事。”

张学良、杨虎城基于抗日民族大义不愿意打内战,但同时不愿意失去根本的地盘和军队,他们深知如果离开到人生地不熟的福建、安徽,最后的结局就只有是覆灭一途。

这种复杂的情绪积累下来,迫使张学良下定了决心,他对王以哲说: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扣蒋、“逼蒋抗日”一条路。”

王以哲对张学良说:

“副司令有决心,就干吧!”

也就在张学良劝说红军“暂留西北一二月,静待局势变化”后,他就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围剿”红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0 阅读:36

望相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