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斋小晗评文化 2024-05-19 20:34:39

1860年,是中华民族耻辱的一年。

在不平等条约的重压之下。

整个外东北广阔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竟然此后的165余年里,外东北广阔的腹地,就这般被沙俄强占。

如今,走在那里。

你随处可见,俄式风格的建筑和标识。

一派异域情调。

但那文化和风俗,原本都是这片神州热土孕育出来。

在生命不能自由自在的地方,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而违和。

当地居民面容上,常常透着一种怅然若失的不安之色。

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却被迫学习异族的语言,过着与周遭格格不入的生活。

可过了这么久。

这一片地区,依旧发展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巨额的投资

要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人烟的所在落下根基,重新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

可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需要的,便是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翻开历史的厚重卷宗。

你就会发现,投资开发外东北这一建设壮志,在当时委实是负担不起的重任。

要在这片,曾几何时被抛弃的荒原上修建大路、架设电线杆,打造一座座供水供电系统,构建起覆盖整个地区的基础设施网络。

哪怕只是开始动工。

所需的资金,就已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一旦开工在即,更多的人力物力将被无休止地投入进去。

犹如把整个国家的心血和财富,源源不断地注入这片贫瘠之地。

可当时的沙俄,哪里还有这样的雄厚实力呢?

当务之急,应是全力重振城乡。

修复战争的创伤,而不是贸然开疆拓土。

于是,上上下下都做出了艰难抉择,将外东北这块“宝地”,暂时搁置下来。

从一开始,这里就成为了无人问津的荒凉之地。

越是无人经营,越是荒芜贫瘠。

而越是这般杳无人烟,就越缺乏发展的人力投入和政策照拂。

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终导致,当地不断加剧的人口外流。

那些最后的顽疾,宁可含辛茹苦也要扎根于此的人们,也终于被极端艰苦的环境生存压垮了。

一座座村落,开始慢慢死去;

绿油油的庄稼人去楼空;

连一间学校医院,都很难再支撑下去。

外东北这片曾经辽阔的疆土,也就慢慢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人区”。

一切的繁华热闹,都成为过往云烟。

这里,只剩下了呼啸的冷风和滚滚的黄沙。

各种优惠和补贴政策

当时,沙俄还是费尽心机。

他们四处游说,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引诱人口前往开垦,各种优惠和补贴政策层出不穷。

可是无论撒下多少金银,依旧很少有人前往。

毕竟,那里离母土太过遥远。

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片广袤无垠、荒芜凄凉的旷野。

更糟的是,要想到达远东。

所有的路途,几乎都要穿越整个西伯利亚的寒冷腹地。

最后,沙皇们只能无可奈何地作罢。

把这片自己攫取的疆土搁置一旁,任其闲荡荡。

远东离莫斯科太过遥远。

想要从这里,完全控制和统治该地区,无疑是异常艰难。

地理上的阻隔,注定了这一带的政治疏离感将与日俱增。

如果远东地区财富日益雄厚,人口渐次发达,与中心政权的利益出现分歧。

极有可能,在某个历史节点上。

彻底摆脱莫斯科的控制,独立自主。

届时,莫斯科政权倾注在这片疆土上的全部心血。

岂不都化作了一场虚耗?

这无疑是当政者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于是,在艰难的选择面前,他们做出了一个令人扼腕的决定——视而不见,搁置发展。

就这样,整整165年过去了。

远东这片肥沃而广袤的领土,被遗弃在了随时可能改朝换代的年代洪流之中。

人去楼空,一切生机都被生生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除了呼啸的寒风和稀疏的游牧人烟,这里别无他物。

前景在哪里?

若一直死死攥着外东北这块地盘不放。

那这片广袤的疆土,注定就无法绽放生机。

前景也将一片黯淡无光。

若是强行,在这片人迹罕至之地大兴土木,硬生生将人口拽过来开垦,结果又会怎样?

这些被迫来到这片陌生环境的人们。

必将生活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寒冷、粗糙、缺少基本生活保障。

无怪乎大量移民,在来到不久后就会三两离散,转而另寻出路。

即便有一些执拗之人决定扎根在此,但若是长期得不到扶持,却又怎能在这苍凉之地延续生计?

就算暂时能够渡过,无人问津的最初阶段。

但只要政策和人口持续不增,经济发展就势必停滞不前,甚至开始走向衰退。

一旦经济不再富足,当地就会出现人口外流的恶性循环。

等到有一天,不堪重负放弃开发和投资时。

整座城市的发展,就将荡然无存,所有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

城市便会空空荡荡,只剩下一座座空城耸立。

任风吹日晒、渐趋颓败。

经历过这一切,或许外东北还是会恢复以前的模样—人去楼空,寂静无声。

而先前投入的所有心血,也将彻底化为乌有。

届时,沙俄在这片土地上所做的一切努力。

无疑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而相比之下,如果将这片土地重新拥抱进祖国怀抱,交由中国来发展和经营。

局面就会大为不同。

我们有众多优秀的开拓者、建设者和守护者。

他们定能在这块热土上播下希望的种子,不久便能结出硕果累累的景象。

或许,正是时候放手这块烫手的“遗产“了。

将其交予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经营。

不仅可以集中资源发展自身的欧洲部分,也使得这片曾被荒弃的疆土重新焕发生机。

在今后不久,在中华儿女的浇灌下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只盼,这一刻早点来临。

0 阅读:0
斋小晗评文化

斋小晗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