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跌碎一戴眼镜,文科考研,居然也要考数学了!
最近,被誉为985高校“扫地僧”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布了2026年硕士研究生初始考试科目调整的公告,其中,公共管理学专业发生重大变化:
原部分专业课取消,“数学(三)”正式纳入必考科目。
去年,师范类的“顶流”——北京师范大学在2025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科目公告中,哲学专业逻辑学方向将由原自命题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调整为统考的“数学(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庆大学也将与公共管理学相关的专业课考试科目调整为“数学(三)”。
文科生们“不考数学”的避风港,正在加速瓦解。
“数学(三)”究竟是何方神圣?
我仔细看了一下历年的考研真题,发现“数学(三)”主要侧重于高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特别是统计推断和参数估计。这么一看,跟管理学、逻辑学,倒也算是“对口”。
但是,为什么此前不考,偏偏这几年做出调整了呢?
背后,是时代大趋势的影响。
一是就业市场的倒逼。
文科生的就业难,超乎想象。报告显示,2024年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只有43.9%,这意味着,有超过一半的文科生还得继续在找工作这条路上挣扎。
安徽省之前还公布了一份报告,教育学、档案学、传播学等文科专业毋庸置疑,位于“毕业去向落实率较低的专业”榜单前三。
打开招聘软件你会发现,文科生没点技术活,都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随手一找的综合行政岗,任职要求中就明确写出了,需要具有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
许多传统的文科岗位,如市场、运营等,也开始倾向于招聘具备计算机或数据分析背景的求职者。
二是加码理工科已成趋势,文科拼命夹缝求生。
不久前,清华、北大、上交等顶流高校纷纷宣布本科招生扩容,并且把招生方向瞄准理工科。
与之相反的,文科强校——复旦大学宣布,2025年的文科招生比例,将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进退两难下,文科怎么办?
新文科应运而生。比如,复旦大学在2024年推出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分别是英语、翻译、俄语、德语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上海科技大学则是新增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本科专业,但要求新高考模式省份的考生必选“物理+化学”,非新高考省份也只收理科生。
或许不久的将来,纯粹的文科会变得更加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