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杨勇接到命令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开会期间,周恩来找到了杨勇,跟他说中央打算让他去担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同时担任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还问杨勇有啥想法。
新疆在祖国的西北边儿上,战略地位那可是相当重要。所以,就得有个能力特别厉害、能让中央放心的同志到那儿去负责工作。
杨勇心里很明白这事儿。他稍微想了一下,就对总理说,自己服从中央的决定。不过,他想到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军队里工作,在地方上工作的时间很短,要是兼任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这个职位的话,恐怕会干不好。
有这样的考虑之后,杨勇就跟总理说了自己的想法:自己只当军区司令员,让其他同志来担任自治区第二书记,行不行?
周恩来对杨勇讲:“中央也琢磨过王恩茂同志,可阻力不小,一时半会儿不好去那儿。中央定了你去,这可是经过好好酝酿、慎重考量的。新疆是边疆的前哨,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情况挺复杂的,就得有个威望高的人去把局面稳住。”
你一到任,得先把民族团结的事儿给搞好。有了民族团结这个根基,新疆那边的事儿就好处理。新疆的情况那可是相当复杂的,工作起来困难也不少,你可得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周恩来的话一说完,杨勇马上就表态:肯定会拼了老命去工作,绝对不会让中央失望的。时间太急了,杨勇都来不及回家,就在沈阳给夫人林彬打了个电话,然后带着警卫员和秘书就飞到新疆去了。
在杨勇心里,他其实是打算向中央推荐王恩茂来跟自己搭伙儿的。只是那时候的王恩茂,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已经离开了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新疆,正在芜湖地区做第一副书记。
周恩来那也是经过全面考虑后,才决定先让杨勇去新疆,好让新疆的工作步入正轨的。
1949年的时候,王恩茂正担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的政委,他带着部队就进了新疆,打这起就跟新疆有了扯不断的关系。他两次掌管新疆的事务,在新疆当省区党委一把手就干了25年之久。
他曾经满是深情地讲道:“我可太爱新疆了,新疆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等我以后不在了,就把我埋在天山脚下。”之后,王恩茂他们家三代人都永远地安息在新疆这片土地上了,他当初庄重的承诺也就这样实现了。
1952年的时候,王恩茂担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代政委,由此开启了全面主持新疆工作的历程。
在这儿,他带着全疆各族人民搞土地改革。这一下,210万各族的农民就成了730万亩土地的新主人,农牧民搞生产的热情那可是从来没有这么高涨过。
新疆刚解放的时候,那儿的农业生产可落后了。而且,新疆干旱缺水,还经常受到风沙的侵害。这么一来,怎样让各个民族的老百姓都能吃饱饭,就成了个老大难的问题。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王恩茂提出了建设“五好连队”,内容就是“好的条田、好的林带、好的道路、好的渠道、好的居民点”。他还借鉴了苏联国营农场的经验,这就创造出了新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辉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认可,于是党中央组织了全国各地的代表到新疆去学习经验。
代表们每到一个地方,看到的都是笔直平坦的道路;林带像网一样连接成片,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大块的条田平整得像镜子一样,农作物长得特别茁壮,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
有一回,陪着兄弟代表团参观的时候,有个叫库尔班吐鲁木的维吾尔族老大爷,非得邀请王恩茂去他家做客不可。
老人拉住他的手说道:“咱们翻了身,得感谢毛主席。我做了两口袋馕,打算骑着毛驴上北京去见毛主席!”王恩茂听闻后特别感动,就把大爷的这个心愿报告给了中央。中央同意之后,库尔班吐鲁木大爷到了北京,还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王恩茂在主政新疆的时候,他就想让新疆民族团结起来,社会也稳稳当当的。于是,他就带着新疆各个民族的干部和群众,长时间地、特别坚决地跟分裂主义势力作斗争,可费了好大的劲儿。
他在新疆最先开展了“三个一”教育活动,也就是一个祖国、一条道路、一个领导的教育活动,还提出“要是没有少数民族干部,新疆的各项工作都干不好。”
秉持着“离开了汉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也搞不好”的“两个离不开”思想,集中处理了一批影响民族团结大局的实际问题,民族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王恩茂在新疆工作了特别长的时间,他在新疆各族人民心里威望可高。杨勇将军当时第一个就想到要跟他搭伙儿干活儿。不过,那会儿王恩茂因为某些事儿,就从新疆调走了,到安徽去工作。
周恩来综合考虑后觉得,就当时的状况而言,王恩茂回新疆工作的时机还没成熟,可能会碰到些阻碍,于是不能马上答应杨勇的这个要求,而是让杨勇先到新疆去,把新疆的工作开展起来。
临行的时候,总理问杨勇,对于治理新疆有啥想法?杨勇就回答说:“不管是搞建设还是打仗,不依靠群众可不行。”
到了新疆就得依靠1100万各族群众,尤其是那700多万兄弟民族群众。把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好,将民族团结搞好,这可是所有工作的根基。”总理听了杨勇这话,用力握了握杨勇的手,满意地点点头。
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国贤,在红军时期就是杨勇所熟知的战友。
杨勇初到新疆那天,徐国贤就给他提了个醒:“新疆可不是啥偏僻荒凉的地儿,可那戈壁沙漠一眼望不到头,条件特别艰苦。你都快60岁了,就算精神头好,身体能吃得消吗?”
杨勇听完就笑了起来,说道:“在清朝的时候,我的老乡左宗棠,他一路抬着棺材往西边走。收复伊犁的时候,他都已经是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了。要是能把新疆治理好,我这把老骨头就算是埋在天山脚下,那也值了!”
杨勇说完话后,徐国贤猛地一拍大腿:“杨司令你要是有这样的决心,那我也不打算从新疆走了!”
杨勇在徐国贤的陪同下,花两个月时间把天山南北跑了个遍。
杨勇经过到处奔波调研后意识到:新疆地方特别大,交通又不方便,要想改变新疆的落后状况,就得修路,修跨越天山的公路和南疆铁路,把北疆和南疆连起来。这既能方便老百姓出行,对巩固国防也非常重要。
就在这个时候,中央军委的副总参谋长李达到新疆来考察了。杨勇把自己的想法跟李达汇报完之后,李达特别认可杨勇的想法。
两人都觉得,不管是出于战备的考量,还是为了发展经济,为了让各民族间的文化得以沟通、贸易能够往来,为了加强新疆和内地的联系,以及解决人民生活中的实际难题等,天山公路和南疆铁路都非修不可。
1973年7月的时候,新疆军区党委把修“两路”的提议报到中央去了。周恩来听杨勇汇报完,笑着跟杨勇说:“杨勇同志,你这工作进展可真快!刚到新疆,就提出要修天山公路和南疆铁路!”
没过多久,中央就批准了杨勇的修路计划。杨勇马上把自治区和军区的相关领导召集到一起开会,研讨“两路”施工的事儿。他讲道:中央特别重视“两路”,毛主席要求咱们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确保质量,争取提前完工。
在杨勇的带领下,天山公路和南疆铁路迅速完成了勘测设计,1974年就开工建设。
解放军好几万官兵辛苦拼搏之后,南疆铁路还有天山公路可算是顺利建成。
以前,从南疆去北疆得绕路,这一绕就是1000多公里。不过天山公路修好了之后,这路程一下子就缩短到562公里。这可不得了,对新疆的政治和经济影响特别大。还有那“两路”,对新疆后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天山的开发,起到了超级大的推动作用。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按照毛泽东屯垦戍边的命令,在1954年组建成一支生产部队,这支部队不拿枪,是准军事部队。
自诞生以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上百万员工,在大漠戈壁扎营,于千里边境垦荒。
他们的双手都磨出了厚茧子,在天山南北那片广阔的荒漠上,硬是弄出了碧野绿洲,把从来都没人烟的原始大地搞成了塞外江南一样美的地方。他们对新疆发展所做的贡献,那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
1977年9月的时候,杨勇当上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还成了中央军委列席常委。那时候邓小平兼任总参谋长,杨勇就帮着邓小平来主持总参的日常工作。邓小平总参谋长,他还兼着党和国家好多重要职务,所以总参的日常工作主要就靠杨勇负责,这么一来,杨勇实际上就成了总参当家的。
在离开新疆之前,杨勇在谭友林、辛元林这两位副司令员的陪同下,专门跑了一趟天山,去看望正在那儿修天山公路的筑路部队。他们开着吉普车在天山的大山里头穿梭,每到一个作业的地方,杨勇都会亲切地和筑路的干部战士握手,还一起合影留念。
战士们也紧紧握着他的手,老长时间都不肯放开。为啥?大家心里都明白,杨司令员这是在用这种方式向天山、向新疆的父老乡亲告别。
1983年1月6日,杨勇在北京离世了,享年70岁。
1981年的时候,是邓小平亲自点将,让王恩茂担任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鲁木齐军区第一政委的。
刚上任的时候,王恩茂在前往南疆调研的路上,经过轮台古城。他就跟身边的随行人员讲:“汉代有个官吏叫班超,在新疆一待就是30年,68岁的时候经过轮台回长安。我,也是68岁又回到新疆,走的就是同一条路,不过方向不一样。咱们是共产党人,我,乐意一辈子给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等我以后不在了,就把我埋在天山脚下。”
那时候,好多在新疆工作的干部,觉得条件太艰苦了,受不了,就想调回内地去。王恩茂到且末县调研的时候,当地的县委副书记跟王恩茂说,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王恩茂就觉得,得重视这个事儿了。
在且末县,王恩茂主持召开了一场县委扩大会议。
他在会上讲了自家的一件事儿:1964年的时候,他把84岁的老爹接到新疆去了。没过多久,老爹得了胃癌,铁了心要回江西老家,说是要落叶归根。他怎么劝都没用,老爹就是一门心思要回去。
王恩茂最后讲:“我肯定要全心全意为新疆老百姓服务到底的。以后我不在了,就葬在新疆,就葬在你旁边陪着你。”父亲被打动了,最终点头答应了,逝世后就葬在了新疆。
听到这些话,那个请求调回内地的副书记难为情地把头低了下去。
对着且末县的上百名基层干部,王恩茂满怀深情地讲:“谁会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可咱们共产党人得有更宽广的胸怀。”
我36岁就来到新疆,和新疆各个民族的百姓都建立了特别深厚的感情。我可太喜欢新疆的山川河流、每一株草每一棵树,也超爱新疆那些勤劳又朴实的各族同胞。现在,新疆的各方面条件还有不少地方有待提高,这就更需要咱们去努力改变现状。
我跟老伴儿,还有我们的儿孙,会永远住在天山脚下,和新疆各族人民一块儿战斗、生活!
这番讲述感人肺腑,大家听了以后眼睛都湿润了。会后,那位县委副书记还主动去找王恩茂,撤回了调动报告。
组织上让王恩茂第二次到新疆主持大局,他打心底里拥护。回疆后首次主持干部大会时,王恩茂满含深情地讲:“中央让我回新疆工作,我心里可高兴了。我爱新疆各族人民,和他们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我乐意给祖国边疆建设出份力。”
王恩茂在新疆总共工作了45年。他的好多子女都是在新疆出生的,而且,子女们的名字基本上都跟新疆有联系。
他有几个孩子,分别叫北新、北长、北建、北难。把这几个人的名字连起来看,就包含着王恩茂对他们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克服困难,长久地建设新疆。
和内地那些大城市比起来,新疆的条件肯定要艰苦不少。就因为这,王恩茂有个孩子曾经也想借着父亲的关系,从新疆调到内地大城市去工作,不过被王恩茂很严肃地给拒绝了。他跟孩子们讲:“咱们要求别人扎根新疆,要是咱们自己不带头,还怎么去说服和教育别人?”
王恩茂不但让儿子们留在新疆,就连孙子也被他影响了。
他有个孙子,军校毕业以后,本来能留在北京工作的。可王恩茂,给孙子打了个电话,让孙子回新疆去。还跟孙子说:“咱们王家,三代人都参军,三代人都戍边,这多光荣!”受他的影响,孙子就来到了新疆,在这儿娶了媳妇,生了娃,扎下根。
1985年10月,王恩茂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要离开新疆,反而把新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之后,他还是坚持把自己的关系留在新疆,就一直住在乌鲁木齐,一直都特别关心新疆的发展,从来没改变过。
2001年4月12日,王恩茂因病离世了。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安置在天山脚下。这就实现了王恩茂生前的承诺:“我爱新疆,爱新疆的各族老百姓,我要永远守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