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里有一个残忍的事实

第壹心理 2025-01-08 11:27:32

一日在书店查看新书,偶遇读研时的师兄。他刚博士毕业,入职高校,正在应对职称评定的诸多问题。

聊到此处,他一改原本的书生气,变得有些市侩:“想评职称就得有文章和课题,我们师门在业内还是可以的,有很多资源能提点我”。随后竟口若悬河,将在本地任教、任职的几乎所有存在联系的人都列了出来。

我心中暗自震惊:这位师兄之前潜心学术,不谙世事,对于今日的事情是绝不关心的。可几年之后,居然也变得如此“世俗”,不得不有些感慨。不光是这件小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际关系是门大学问。”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事实:在人际交往中,你与他人的关系并不完全取决于你对他们有多好,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你的强弱和手上筹码的多少。这个观点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但它却是社会交往中不可忽视的现实。社会交往中的“交换”本质社会交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交换行为。这种交换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信息、服务等非物质层面。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齐美尔(Georg Simmel)结合了经济行为,布劳(Peter Michael Blau )吸收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知识,最终由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实现整合,提出了以对社会交往中付出和收获之间利害关系算计为特征的交换理论。

在社会交换的过程中,人们手中的筹码通常包括地位、服务、爱、钱财、名利和精神需求等。这些筹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能否找到最需要的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财富自由却没有亲人的符号,温暖的情感在他看来比多少钱都珍贵。所以社交中的“吸引力”并不是绝对的,反而是不断变化的。莫斯的馈赠理论与中国的“人情社会”类似的,在解释中国的“人情社会”时,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社会学家莫斯(Marcel Mauss)的馈赠理论。莫斯认为,礼物的交换不仅仅是物质的转移,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在中国,这种交换行为常常体现在“人情”上,即通过礼物、帮助等方式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这种“人情”交换,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交换,它不仅涉及到物质层面,还包括了情感、义务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依照莫斯的观点,在“人情社会”中,资源交换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机制。人们通过给予和接受礼物来建立信任和义务,这些信任和义务又反过来加强了社会关系的紧密度。

然而,这种交换并不总是平等的,有时候,给予的一方可能会期望得到更多的回报,而接受的一方可能会感到压力和负担。这种不平等的交换可能会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所以除了了解社会资源的吸引力之外,还要关注资源交换过程中的价值是否对等。社会交往中的“踩雷”行为:切勿一味索取在社会交往中,有些人可能只关注于从他人那里获取资源,而忽视了自己所能提供的价值。这种行为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些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它破坏了社会交换的平衡,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破裂。有人总认为自己“人微言轻”,没有什么能够与他人置换的资源。

但不要忘了,即便是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Emotional Value),也是能够增长你社交权重的。为了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交往不仅仅是索取,更重要的是给予和交换。社会关系的本质在于你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能够接触到的可以与你进行“交换”的层级。这意味着,你的社会地位、资源和能力决定了你能与谁建立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质量。因此,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源和能力,是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不能忽视“交换”的本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手上的筹码和资源。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变得自私和功利,而是要认识到,为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提供价值,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交层级,从而建立更丰富和有价值的社会关系。最终,我们会发现,真正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价值交换的基础上的。

0 阅读:193
第壹心理

第壹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