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轻孩子们的学业压力?从一个14岁小姑娘的遗书说起

商学中人 2021-08-19 19:41:39

01

马上就要开学了,却从网上看到一位14岁初中小姑娘的遗书:

她说自己压力很大,妈妈对她要求班级前十、年级前二十,她说妈妈爱的是那样的自己,达不到就不是妈妈爱的孩子。

她说,你们把我想得太坚强了。

从遗书内容看,父母对她的打骂羞辱是很严重的。

有人说,现在国家搞双减,以后孩子们的压力不会那么大了。然而,真是这样吗?

02

中国的大学是从1999年开始扩招的,此前的1998年,高考录取率大约是33%,2021年则大约是90%(含高职)。而与各自同龄人相比的话,当年只有5-6%的人才能考上大学(绝大多数人初中毕业就工作),如今则是40%以上可以读大学。

为什么录取人数更多了、录取率更高了,孩子们的压力却更大了呢?

我家孩子9月份开学读四年级,这个暑假他妈妈给在网上报了猿辅导的数学S班。前几天看了一下他所做的习题,惊讶,那是我当年初中才学到的知识,现在小学数学这么超前了吗?赶紧看了一下四年级数学教材——正常水准,并不难。

也就是说,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和我们当年差不多,但课外辅导的难度却大大提高了。

那么,整治这些课外辅导机构就能解决问题吗?虽然这些机构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但根源其实在于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而家长们的期望却越来越高。

我甚至悲观地认为,这其实是无解的。

03

我们小时候为什么没有辅导班、有很快乐的寒暑假?

核心其实是“穷”。整个社会都很穷,家长们忙于生计,没条件给孩子花太多的钱。

同时,高考录取率很低,绝大部分人是根本没大学可上的。如果孩子能考上,父母拼命供你读,如果没那本事,那就早点下地干活。在这种顺其自然的“躺平”心态下,大家反倒坦然了,要做的就是在校园里好好学习,最后能考上大学的都是有天赋的、更自律的孩子,对社会来说也实现了选拔人才的目标。

另外,针对中小学的教育培训机构那时还没有出现——这些教育机构的老师们要等到大学扩招之后才会批量产生。当时数量有限的大学生个个是天之骄子,更好的工作岗位有的是。

但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父母们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同时大学扩招、录取率越来越高,于是心态就不同了:原本只能考专科的,拼命补课或许能上个本科,原来三本二本,或许能拼个211、985?

教育军备竞赛开始了,当然是越有钱的家长就越有条件给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甚至请私教。普通家庭跟不跟?不跟,同等资质下,你的孩子就要落后于人了。于是,普通家庭也省吃俭用给孩子报班吧。

打个比方:

100个学生,10%一本,10%二本,20%大专,60%初高中,国家想要的是百花齐放,搞研发的、做销售的、技工农民等等等等,各司其职,都是人才,都不可或缺。

但对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前10%、20%,而不是后60%。这是现实,这是人之常情。

于是,每一个家庭都付出了很多,每一个孩子都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呢?国家还是按照原来的比例选拔了人才,每个家庭和孩子都付出了巨大成本、最后几乎依然在自己本就属于的那个区间里,真正获利挣钱的只有教培机构。

所以,在鼓励三胎的大背景下,这种模式又不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好处,重拳出击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只要家长们的这种心态不改变,即便那些教培机构被暂时打压了,教育军备竞赛还是会以其他方式继续。

家长们的心态会改变吗?有人说,除非不读大学去上职业学校的孩子们以后也有不低于大学生的收入,也就是蓝领技工的薪酬不低于白领。

04

美国曾经出现过蓝领和白领收入相差不大的情况。那是二战结束后到70年代,在那三十年里,美国的工业实力睥睨全球,蓝领工人能买和白领类似的房子做邻居。

但后来由于全球化产业转移、信息科技崛起,美国的制造业不可逆地衰退了,曾经辉煌的工业区变成了铁锈区,科技人员、金融人员和制造业、服务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回到中国,如果说此前四十年改革开放时期有巨大的财富机会,无数低学历者还能打拼出自己的一方天地,但现在已是数字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谁不希望自家娃多学些知识?

所以,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在这种竞争机制下,几乎无解,核心只在于家长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孩子、对他\她该抱有怎样的期望才匹配?

比如本文开头那位小姑娘,她妈妈的要求是班级前十,这高吗?对有些孩子来说这不算什么,但有些孩子就是不能承受之重。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大姐,她的儿子几个月后就要参加高考,她说起儿子来眉飞色舞,觉得非北大清华不去,连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她都看不上,西安交大更不考虑,我听得目瞪口呆,她老公在旁边低头不语。

高中那几年,她为了孩子的读书付出了很多很多,最后这几个月更是在家偷偷安装了几台手机信号屏蔽器,以免孩子半夜刷手机休息不好。可是,能考北大清华的孩子都是高智商、高自律的,怎么会经常刷手机不睡觉?

可怜天下妈妈心。

05

即便没有了教培机构,还会有私人家教。

想起上大学时我曾做过的三次家教。

第一次是学生会安排的免费公益家教,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补课。那个孩子当时读小学,妈妈去世了,爸爸天天早出晚归在外工作,我每次去见到的都是她奶奶。老太太非常热情,那个孩子虽然调皮但很有股勃勃的生机,也挺有礼貌,我很喜欢他。

第二次是自己暑假找的,有偿家教,一个初中学生。这个家庭应该算是中等收入,家长孩子各方面表现都中规中矩,礼貌而温馨。

第三次也是一个初中生,他妈妈到我们学校想找个家教,在学生会任职的同学就介绍了我,说这家人大名鼎鼎很有钱,给的家教费很高。我本没太当回事,但在和学生妈妈见面沟通时,她有点惊讶地说:你不知道我们家?

我是呆子,根本不在意这些,现在甚至已不记得他们姓啥了。但第一次到他家时真是让我这乡下人开了眼界,房子面积超大,客厅可以开舞会,巨大的电视屏幕能当电影荧幕看——那是在20年前的直辖市中心城区。除了这个初中男生,还有一个四五岁的任性小女孩,以及一个在吃奶的娃娃,计划生育政策看来对他家形同虚设。我没见过男主人,每次去都是女主人和保姆在家。

这个初中学生也很有礼貌,但礼貌中更有一份距离和淡漠。至于智商、学习水平,和那普通家庭的孩子没什么区别。

这家人最有钱,可以直接到当地最有名的高校让学生会干部给自己推荐家教老师。但我现在想来,并不觉得我的辅导对这个孩子有多大实质性的帮助,决定孩子最终学习成效的,只是孩子自己的驱动力!

决定孩子最终学习成效的,是孩子自己的驱动力!

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对待孩子的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

第一,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第二,调整心态,承认、接受孩子的平凡,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不也很平凡吗?

第三,再平凡、再平庸,那也是我们自己最爱的娃!

0 阅读:106

商学中人

简介:商学中人,商中学人,书香可人,书可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