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和雷军身后,是中国制造的二十年,了不起的中国企业家!

硕硕的车笔记 2024-04-02 09:33:11

比亚迪老总王传福对雷军造车是什么评价?有人拿出了王传福这样的说法造车50亿对雷总来说不算啥,1,000亿也不是事,关键是战略方向,不能浪费3年时间。于是很多自媒体都说啊,这是王传福觉得雷军造车不行,等着看雷军的笑话。这恐怕是对中国优秀企业家最大的误解。

王传福和雷军的眼界、格局之大,让他们的平凡出身显得是更加让人敬佩。王传福和雷军从出生到创业,两人走过几十年的人生轨迹实在是太像了。他俩都是出身普通,雷军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王传福的出身更惨一些,父母双亡,由哥哥嫂嫂拉扯长大。他俩从小都是学霸,王传福在湖南最好的大学中南大学读书,大学期间就研究电池,发表学术论文。雷军则是在湖北最好的大学武汉大学上学,上学期间写的代码能够当做计算机教材。但是努力读书只是逆袭开始的第一步,而在风口与时代机会中的顺势而为才是关键。他俩毕业之后的创业历程也都是极其相似。

早年间啊,王传福抓住了日本电池企业放弃市场的空窗期,在手机电池领域创业成功。巅峰的时候,全世界手机里1/3的电池都是比亚迪,但是王传福并不满意,因为就算比亚迪把全世界的手机电池都包了,一年也不过是几百亿的市场,卷到头了,行业的利润就这么点,怎么办?他把目光看向了上万亿的汽车市场。一个电池企业要做汽车,这个消息一出来,质疑的声音就不停地出现。资本市场的反应则是更加的直接和激烈。香港的投资者把电话打到了王传福的手机上,声嘶力竭地喊我们要抛了你的股票,抛死维持!面对跨界造车的质疑,王传福的回应非常生猛汽车算什么?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怕什么?不懂技术怎么办?拆码自己研究!王传福买了将近50台各大名牌的二手车,亲自带领员工把他们拆成了零部件。据说拆车一开始啊,有些年轻的研发人员不敢轻易拆名车。王传福知道了,二话不说就用钥匙把自己的进口奔驰车狠狠地划了一道,然后说现在你们可以去拆我的车了。你还别说,这还真让王传福的团队超出了一个爆款比亚迪 F3外观神似丰田花冠,但是售价却只要7万,在2007年1月当月销量突破了1万辆,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数字,中国汽车民营自主品牌第一次凭借单一车型月销量破万。事后王传福自己也承认,初期确实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说,凭借着模仿抄袭,比亚迪在空气稀薄的中低端市场活了下来。

而同一时间,程序员出身的雷军也在准备创业卖手机,无数人一边嘲讽着雷军小米模仿苹果手机,另外一边把苹果手机奉若神。而小米1代1,999元的价格,瞬间引爆了满地山寨手机的中国手机市场。中国人太需要性价比高的好产品,当时小米手机的冲击力,那比2003年刹住车市的比亚迪要强得多呀。

那个时代,21世纪最初十多年,比亚迪也好,小米也好,中国品牌虽然可以靠着极致的性价比生存,但你始终是利润微薄呀,甚至摆脱不了廉价、低级的标签。为什么?因为你只是一个外国品牌零部件组装生产的地方。这个微笑曲线,说的就是企业利润率啊。在整个产业链上,利润最高的是左右两边的产品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啊。而中间凹下去的,是利润率最低的地方,也就是生产制造的环节。那个时候,我们的大部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设计和创造,只是在做零部件生产和组装的生意,赚的是微笑曲线的底部最微薄的利润。对于这一点,王传福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能在制造业最荒凉的地方谋生,如何打出中国自己的高端品牌?这是当时摆在王传福和雷军这些中国企业家面前的具体问题。

技术,技术,还是技术!那么,王传福和比亚迪是怎么解决技术问题的?早年间,比亚迪曾经找过德国巨头博士来采购汽车的刹车系统,当时对方的报价是一套2,000,他们觉得太贵了,决定自己搞研发。成功之后,对方降价到了每套800。那一瞬间,王传福明白了人家的思路就是你没有,我就高价卖给你,你有了,我就低价不让你生存。想要挣更多钱,想要不被人拿捏,还是得有自己的技术。

于是,王传福一咬牙,从发动机到底盘、车身再到装配都自己生产,同时生产的零部件和外部供应商一起对比,人家做得更好就用人家的,自家部门如果拉胯,该关门就关门。比亚迪各大事业部吃大锅饭,只和自己比,不和同行比,就会失去竞争力,只赚比亚迪的钱,那不叫本事,拆出去能赚市场的钱,这才叫本事。用王传福本人的话来说就是买的不如自己造的,一切专利都是纸老虎,让我花1个亿进口生产线,门都没有。王传福的这套管理理念,让比亚迪内部的团队所有人都卯足了劲,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比亚迪的子公司当作自己的创业项目。短短几年,比亚迪各个零部件不但达到了行业的顶尖水平,更是成为了其他新能源汽车的供应商。果然还是因为那句真理啊,懂得如何分钱的老板,才能够让更多人帮自己赚更多。但有了技术,怎么样才能够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呢?王传福的想法是中国文化才是最难,他决定把汽车内饰用中文。案件这个题一开始大部分的高管是不支持的,给出的理由是用中文就不够洋气。但王传福不同,为此他讲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第一次我去美国,他要老让我拿这个返程机机票,觉得很难受,但我就要赖在你美国时不回来的时候。我干嘛要赖到你美国不回来?我告诉你,美国是解决你的就业,就这种,对人格这种这种。到了英国有一次以后也是这样,他把你盘问盘问半天,给他说了很多东西,我就当时我就甩开头,我胡作也不要了。心里憋着一口气的王传福,把汉字视作中国人骨气与信心的象征啊!面对种种质疑,他生气地说道中华民族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汉字为什么不能用车卖到国外?有些人可能觉得汉字按键不洋气,可能影响销量,没事,出了错我承担,我舍得这点销量。于是,在王长福的拍板之下,比亚迪的汽车设计语言叫做农人,比亚迪的车型名字来自中国王朝,高端车仰望的 LOGO 来自于甲骨文的店,车身控制系统叫做云年,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帝王的作家。2023年,掌握核心技术讲述中国故事,用汉字案件的比亚迪畅销全球。

而在2023年,同样掌握技术,讲着中国故事的小米手机全球销量也来到了1.4亿台,位列世界第三。在2024年,雷军把目标看向了世界第一。小米和比亚迪的故事正在继续,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故事也正在继续。回到小米造车这件事上,王传福的态度和看法。王传福曾经公开说过我们需要他们进来,利用做手机的流量和粉丝,还有生态和流量,说服大家都来买电动汽车。王传福想要更多厉害的玩家一起进场,来做大市场。而比亚迪和小米之间不仅仅有代工生产手机的交易,更有汽车领域的战略。所以商业江湖里,不是打打杀杀的你死我活,更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入合作。

有一次我听王传福的演讲,他当时说了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虽然难走,我们仍然坚持走了20年。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输液。但是说实话,这20年何尝不是中国工业和中国品牌升级的漫漫征程?不论是小米还是比亚迪,都是从一开始的模仿到实现技术弯道超车,从无名小卒到畅销全球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都是从一开始开放市场换技术到出海抢占市场,从贝塔脖子到实现产业链的自给自。而雷军和王凡夫的人生经历,又像极了我们的祖国过去40年的逆袭,出身平凡,无依无靠,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奋斗,把命运最终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最终在时代产业升级、科技升级的浪潮之下,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为什么我们要赞颂优秀企业家精神?因为他们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脉动相通。为中国企业家,为中国创造点赞!

0 阅读:0
硕硕的车笔记

硕硕的车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