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楷书《乐毅论》旧拓本欣赏

艺术新资讯 2024-06-30 15:10:34

《乐毅论》的流传

晋·王羲之《乐毅论》旧拓本现藏于美国安思远处。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写的文章,论述了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传为王羲之所抄写并交付其子宫奴,有人考证说宫奴是王献之。

早在去东晋未远的南朝,梁武帝在与陶宏景讨论内府所藏的这篇书迹时就曾表示:“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陶宏景亦赞同,陶宏景表示赞同,曰:“《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认为梁朝内府的藏本宜是摹本而非真迹。

尽管如此,陈、隋之际释智永却视《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据他所述,此作流传曲折,“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陈天嘉(650——565)中,人得以献文帝,帝赐始兴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见示。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阅玩良久,匪朝伊夕。始兴薨後,仍属废帝。废帝既殁,又属余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恒加宝爱,陈世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统,四海同文,处处追寻,累载方得。”

唐朝初年,《乐毅论》入於内府,曾经褚遂良检校鉴定,认定为真迹。褚氏著录内府所收王羲之书迹,为《右军书目》,列《乐毅论》为王氏正书第一,并注明“四十四行,书付官奴”。唐太宗最为宝重的书迹是《兰亭序》与《乐毅论》,唐内府收藏的《乐毅论》,最初摹拓分赐大臣是在贞观年间。褚遂良《榻本(乐毅论)记》曰:贞观十三年(639)四月九日,命直弘文馆冯承素摹榻,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於是在外乃有六本。”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载:“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贞榻《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摹本的传布范围,限於皇亲国戚或近侍大臣而已,世人罕见其貌。

《乐毅论》的艺术特色

《乐毅论》的艺术特色显著。其笔法上,通常露锋入笔,横画起笔多带尖锋。长横注重提按,捺笔波磔夸张,出锋厚重有力。横折笔画多采用圆转笔法,外圆内方。结构上,字形以扁方为主,左右取势,中宫收紧,向四周辐射,笔画穿插避让,紧凑又舒展,横笔左低右高,呈梯形造型。章法上,布局舒朗,错落有致,有行无列,字距略小于行距。整体风格雍容和雅,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行笔自然,字势逸宕,达到了“无法而法“的“至法“阶段。 《乐毅论》虽属小楷,但变化丰富而自然,是古往今来书法爱好者练习小楷的经典范本。需要指出的是,现存的《乐毅论》均为后世翻刻的墨拓本,真迹早已失传。不同的拓本和临摹版本在细节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乐毅论》旧拓本

2 阅读: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