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撕掉了国产片的遮羞布

闲人电影说 2024-09-24 22:54:35

看三国时总想诸葛亮是怎么做到保证蜀国足兵足食的。

这只是历史书上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但对诸葛亮来说其中的艰辛与付出可不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主义谁都会讲,但动手不是三言两语。

看完《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这部关于《流浪地球2》的幕后纪录片突然明白了何为足兵足食,《流浪地球2》这个“蜀国”的成型不就是足兵足食的缩影嘛。

中国科幻电影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因《流浪地球2》夯实了代际传承。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鲁迅翻译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为中国带来了科幻的概念,随着战火蔓延,进程被打断,新中国成立后梁启超办世博会的愿景已实现。

接下来就是让科幻的土壤再次在中国变的肥沃,刘慈欣等一批科幻作家成为扛鼎之人,文学有了,影视化也得跟上,如何让好莱坞的《终结者》《星际穿越》等硬科幻在中国生根发芽,怎么本土化?

传帮带,郭帆带领所有人精益求精,邀请20名实习生记录错误,为国产电影工业化留下种子,期待长成参天大树。

所幸,《流浪地球2》让工业化的希望近在眼前,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

一是技术上的,让电影拍摄流程化、产业化,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品,如对泰坦的使用,有了《球2》的历练,国内再有人上手就驾轻就熟了。

二是统筹上的,面对上千人的电影项目,怎么协调分工、配合工作,步调一致的为电影出力。

如吃喝拉撒,看起来不起眼,正儿八经实施起来却是大麻烦,以及临上映前片子的内容出现问题,各部门如何井然有序的修改和协作,都不是小事儿。

这种事情不能纸上谈兵,只有实地过一遍才能知道下一次怎么做,《球2》相当于给国内装订了一本手册,把该踩的坑都给摸索出来了,后来者依此参考就行。

大的方面做好了,剩下的就是抠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不管看见看不见的都得力求真实,群演的表演,工业设计,美术置景都不能马虎。

每一个好作品的导演在片场都是“暴君”,不严格把控,不一丝不苟,不事无巨细,光靠糊弄不可能唬过观众,即便骗的了一时也骗不了一世。

正如姜文所说:“给人点好东西吃,他会记着你对人尊重来着,天天想着接地气,掏人兜里的钱,人家也会进步,回头一看,你当时给我拍什么烂电影看。”

姜文在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要求把街道都打扫干净。

不是那个年代的人特别讲卫生,是因为那会没什么东西可扔,所以一尘不染,但对于一些不考究的电影来说,总以为过去就代表脏,凭臆想拍戏,导致成片看起来很假。

为此姜文在《圆桌派》上举过一个例子,拍一条街上有臭鱼,演员要给出反应,不能无实物表演,而要在街上真的扔一条臭鱼,这样演员的表演才能打动人心。

郭帆把这种较真延续到了《流浪地球2》中。

如去到联合国采风,将场景1:1复制,让中国科学院从前期到后期全程参与,确保没有什么科学错误,而非像其他影片一样,到了后期才请顾问把关,漏洞一大堆。

郭帆拒绝此类敷衍,哪怕观众看不懂也要认真负责,他们总有一天会懂,等观众懂的那天肯定会感谢当初尊重观众的郭帆。

还有《球2》中有一组印度家庭,他们的镜头只有短短的几秒。

这种边角料一般都是用来凑数的,但郭帆却没有为了赶进度草草了事,而是拍出了时间的连续性。

十几年前厨房内有一个孕妇,十几年后多了一个14岁的小孩,一般不会有人注意到,可回过头来再刷时如果发现就会为之钦佩,这群人确实在用心打磨作品,不忽悠观众。

这也是球2纪录片叫人大开眼界的地方,让人看到了每一分钱都花在哪了,也要让人知道了球2为何好看。

真的撕掉了大部分国产片的遮羞布,那些几十天拍出来的单一场景的电影,对外号称投资几个亿是多么的虚。

怪不得去年上映时那么多人黑,毕竟《球2》让他们不能躺着赚钱了,观众看过好的就不会在坐井观天,活在烂片营造的信息茧房中。

0 阅读:0

闲人电影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