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刷抖音的时候看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纪录片《不破不立》,里面有好多让人看了直喊牛的制作细节,特别是那些铁链和海水的特效,还有那些人就是在成都死磕了五年,就为了给观众看个爽。
五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就这么一部动画片硬是让特效组的小哥哥们搞出了一身病,特别是那个叫老邓的特效师,一个人就占了六台电脑在那疯狂计算,就为了把每一帧画面都做到极致,那些海妖身上的铁链看着特别有年代感,好像真的在海底泡了几百年似的,据说当时特效组都想放弃了,但导演非要坚持,说这是整个片子世界观设定的核心。
老邓那哥们儿搞特效的时候还经常熬通宵,有时候一个镜头改了好几十遍都不满意,就是觉得铁链的质感还不够真实,后来实在是扛不住了,直接在办公室搭了个简易床,白天画完晚上就地休息,第二天接着画,就这么干了一年多。
其实最开始他们就想用简单的特效糊弄过去,反正观众也看不出来,但是导演非说不行,一定要把每条铁链都做出岁月的痕迹,连生锈的地方都要有层次感,搞得特效组天天骂娘,但最后看到成片的效果,大家又觉得值了。
那会儿特效组的人一到晚上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特别兴奋,可能是白天被导演骂多了,晚上就想着怎么把活儿干得更好,经常是一个人琢磨出什么新东西,立马就叫其他人过来看,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建议,改了又改。
有时候改到一半突然发现思路不对,又得从头来过,特效组的人都快疯了,但是谁也不想认输,就跟着魔了似的非要把这些铁链做到最好,后来真把这些铁链做出来了,每一条都不一样,有的锈迹斑斑,有的还泛着金属光泽。
那些铁链飘在海水里的感觉特别真实,就像真的有重量一样,据说这个效果是参考了真实的水下录像才做出来的,特效组的人专门去看了好多海洋纪录片,就为了研究东西在水里是怎么运动的。
最搞笑的是有一次老邓做了一条特别完美的铁链,兴冲冲地给导演看,结果导演说太完美了,一点儿老旧的感觉都没有,直接给否了,让他重新做,老邓当时就愣在那里,半天没回过神来,后来想想也是,毕竟这些铁链是用来镇压海妖的。
搞特效的时候还出过不少笑话,比如有一次他们想试试新的渲染方法,结果电脑直接死机了,好几天的工作全泡汤了,当时特效组的人都快哭了,但是没办法,只能重新来过,后来干脆在办公室里放了台按摩椅,谁累了就去躺会儿。
说起来挺有意思,那些海底妖怪的牙齿还真有讲究,不是随便画的,设计师专门去研究了中国早期的妖怪画才设定的,跟西方那种尖牙利齿的怪物完全不是一个风格,中国的妖怪牙齿都是往外弯的,看着特别诡异。
当时美术组为了这个牙齿的造型可没少费劲,光是收集资料就花了好几天,翻遍了各种古籍和画册,就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参考,后来发现《山海经》里有类似的描述,这才定下了最终的设计方案。
设计师还特意去动物园观察了各种动物的牙齿结构,想搞明白不同的牙齿形状会给人什么样的视觉感受,最后决定把妖怪的牙齿做成外翻的样子,这样看起来既诡异又有传统文化的味道。
为了让牙齿看起来更有质感,他们还研究了各种材质,有的像玉石一样透亮,有的又像骨头一样暗沉,每个妖怪的牙齿都不一样,这样能让角色更有个性,也能体现出不同妖怪的年龄和地位。
美术组画牙齿的时候还挺搞笑的,经常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对着自己的牙齿照镜子,研究牙齿在不同光线下的反光效果,有时候还要张大嘴巴让同事帮忙拍照,看起来特别傻。
最后那些妖怪的牙齿做出来真是绝了,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锋利如刀,有的钝如石块,看起来特别吓人,但又不会让人觉得违和,这就是设计师的功力了,能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这么好。
有趣的是,他们在设计牙齿的时候还考虑到了发音的问题,因为这些妖怪要说台词,所以牙齿的形状不能影响角色说话,这就需要跟配音演员和动画师反复沟通,确保每个音都能准确发出来。
其实最开始导演是想把牙齿做得更夸张一点的,但是设计师说这样可能会显得太吓人,不适合全年龄观看,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相对温和一点的设计,但依然保留了中国传统妖怪的特色。
最后那场仙妖大战其实是导演十五年前一个叫《打,打个大西瓜》的短片翻版,那会儿条件不行,就只能用扑克牌凑合着拍,现在技术进步了,总算是圆了导演的一个梦。
导演说当时就是觉得用扑克牌来演示战斗场面特别有意思,因为每张牌都有自己的花色和数字,可以代表不同的法术和威力,后来这个想法就一直存在他脑子里,一直等到现在才有机会实现。
那会儿拍短片的时候连个像样的摄影机都没有,就用家用摄像机对着桌子上的扑克牌拍,然后再用简单的软件做做特效,虽然效果很粗糙,但是导演觉得这个创意很有意思,就一直记在心里。
现在再看那个短片,画面确实很简陋,但是能看出来里面已经有了《哪吒》里面那种快速切换场景的影子,就连打斗的节奏都差不多,只不过现在的特效更炫酷了,场面更宏大了。
其实导演挺感慨的,说十五年前拍那个短片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到有一天能把这个场面做得这么震撼,当时就是一群年轻人在玩儿,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热情和创意都没有白费。
那个短片现在还在网上能找到,画质特别渣,但是看完《哪吒》再去看那个短片,就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联系,比如说战斗场面的节奏,还有一些特写镜头的处理方式,都能看出来是一脉相承的。
导演说现在想想还挺神奇的,一副普普通通的扑克牌居然能孕育出这么壮观的战斗场面,这可能就是创意的魅力吧,它不在乎你手上有什么工具,关键是你脑子里有什么想法。
最好玩的是,当年拍短片用的那副扑克牌导演一直留着,现在已经破破烂烂的了,但是他说这就是《哪吒》的起源,是他的宝贝,打死也不会扔,每次看到都会想起当年的那些疯狂的想法。
说起配乐就更有意思了,每个龙王都有自己专属的配乐风格,东海龙王的音乐就带着一股子霸气,但是细听的时候又能听出点温情来,西海龙王那边就不一样了,音乐听着就觉得这家伙心眼儿特别多。
作曲家为了这个可没少下功夫,光是研究中国传统乐器就花了好几个月,因为要把每个龙王的性格都通过音乐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对不同乐器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
东海龙王的配乐用了很多铜管乐器,显得特别气派,但是在某些温情的场景又会加入一些琵琶的声音,让整个音乐听起来既威严又不失人情味,这就很符合东海龙王的性格特点。
西海龙王那边的配乐就比较阴险了,用了很多低音乐器,还加入了一些特殊的音效,听着就让人觉得不舒服,这也是故意的,就是要突出这个角色的反派特征。
最有意思的是南海龙王,因为这个角色戏份不多,但是配乐却特别讲究,用了很多传统的打击乐器,还加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元素,让人一听就能感受到这个角色的与众不同。
配乐组的人说最难的其实是控制音乐的强度,因为龙王们都是神仙,音乐要体现出他们的威严,但又不能太夸张,要让观众听着舒服,这个度特别难把握。
有时候一个场景的音乐要改好几遍,因为导演觉得不够到位,要么是太强势了,要么是太软弱了,就这么反复调整,直到每个音符都恰到好处。
最后的效果确实很棒,每个龙王一出场,光听音乐就能知道是谁,这种用音乐来塑造人物的手法在国产动画里还真不多见,算是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