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牙樯迎海舶,铜鼓赛江神。”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赞美铜鼓的名句。我们仿佛只能从古人的诗句中才能找到铜鼓的影子。对处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人来说,铜鼓已成为一种很陌生的古代少数民族乐器,关于它的来源、它的制作工艺和它内在的含义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团迷雾。
铜鼓的神秘奇特首先表现在它的起源上。由于铜鼓铸造工艺的失传,铜鼓的来源十分有限。当今使用的铜鼓也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或者是偶尔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它们的真正来历已无从可考。而在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铜鼓是一种神物,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的来历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布依族、苗族人认为,铜鼓是海龙王送给他们的宝物;广西南丹白裤瑶族人认为铜鼓是猴王送来的;壮族人则认为铜鼓是天上的雷公造的,雷公就是靠铜鼓来耍威风的,连天上的太阳都是雷王的铜鼓变成的;而水族人则认为,铜鼓是水族工匠仿秦始皇皇宫门外的铜鼓造的,又说水族原有的铜鼓又笨重又沙哑,后经孔明点化,加以改造,才变得轻便,声音洪亮。
为了撩开铜鼓起源传说神秘的面纱,铜鼓研究专家们经过千辛万苦,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原来铜鼓是由古代的炊器——铜釜演变而来的。云南楚雄万家坝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鼓是至今所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铜鼓,这些铜鼓外形都很粗糙,外壁没有花纹怎么能叫人看得见呢?铜鼓出土时还与铜釜共存,内壁却有花纹,说明原来就是足朝天倒放着的,不然内壁的花纹怎么能叫人看得见呢?铜鼓出土时还与铜釜共存,鼓面带有烟熏痕迹,说明这些铜鼓确曾作炊具用过,证实了铜鼓来源于铜釜的推断。有的专家还进一步论证,铜鼓上最早出现和最基本的纹饰——鼓面中心太阳纹,其原始意义并不在于表现太阳,而是表现火星。原始铜鼓的鼓面和铜釜的底面都是光素无纹的,只有稍后才出现一个很草率的四角光芒的图案。那时铜鼓还没有脱离炊具成为专门的乐器,作为炊具,鼓面朝下,鼓面中心正是火灼的地方。这个四角光芒的图案就是火的象征,你看万家坝出土铜鼓的鼓面光芒多少不一,长短不齐,正像一团火或火燃烧起的光焰。随着铜鼓的发展,当它脱离炊具而定型后,鼓面不再向下,这种装饰花纹也就发生了变异,成为一种光芒四射的太阳纹。
铜鼓的神奇还表现在各种各样的装饰上,其中最多的是青蛙雕饰。青蛙为什么能得到铜鼓铸造者的如此青睐呢?可以说青蛙寄托了铜鼓民族的许多情结。使用铜鼓的民族是农业民族,农业的丰收对他们至关重要。青蛙冬眠春出,与明媚的春光和滋润万物的春雨一起来到人间, 给人们带来丰收的预兆,而且青蛙是益虫,以昆虫为食,可以保护庄稼不受害虫侵害。并且在神话中,青蛙是天公的少爷,是雨的“使者”,蛙鸣就是下雨的前兆。缅甸克耶族把铜鼓称为蛙鼓,至今逢求神祈雨时还是敲奏铜鼓。也有人认为,饰鼓以青蛙,反映了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古老民族地区的一种共同信仰——崇拜青蛙。唐朝时已把青蛙视为“铜鼓精”,滇缅边境崇山峻岭中居住的佤族人认为青蛙精是他们的祖先,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用青铜铸成鼓,鼓面上铸出青蛙塑像。广西东兰、南丹等地的壮族自古就有埋蛙婆的习俗。为祈祷丰年,每当旧历元旦,男女竟向田中捉青蛙,先捉到的叫蚂(青蛙)头,装在竹筒里,由二人抬着游乡,挨家挨户唱蚂歌,各家按例向他们赠送钱米,然后,选择吉日送青蛙入山安葬。他们还把这种仪式刻划在铜鼓上。广西盘瑶因崇拜青蛙,而忌吃青蛙。海南岛五指山区的黎族,把青蛙铸在铜锣顶端的三只环扣上,把青蛙图案编绣在衣服上,甚至在进行纹身时,还把青蛙图案刺在自己的肤体上。也有人认为,鼓面中心既然是太阳,环踞四周的立体青蛙就应该叫蟾蜍。远在宋代就有铜鼓饰蟾蜍的记载。根据民间传说,嫦娥奔月,化为蟾蜍,而为月精。蟾蜍代表月亮,正与中心的太阳相对应。这种蟾蜍已见于汉代帛画和铭旌上,也见于汉画像石上。有人认为,蟾蜍能从月中降受天禄于人,饰鼓以蟾,取其吉利。
铜鼓的神奇还表现在它除了乐器功能外,也可以作为祭祀器、陈列品、贮贝器使用,具有了礼器的特征,铜鼓之于南方贵族,犹如铜鼎之于中原贵族。贮贝器是古代滇人特有的器具,其形状由铜鼓演变而来,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铜贮贝器的器盖上铸出一座华贵的干栏式房屋,一群贵族端坐在台上,滇国女贵族正与其他贵族举行隆重的“诅盟”仪式,在会盟台的左、右、后方陈列着16面铜鼓,用于象征贵族拥有充当“盟主”的权力。在人间享受拥有铜鼓特权的贵族统治者,也想在死后把这种特权带到阴间去,因此铜鼓也不免用来作死者的陪葬品。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广西贵县罗泊湾南越国桂林郡最高官吏墓葬、贵州南宋播州土司杨粲夫妇墓等都曾出土铜鼓。广西西林普驮西汉句町国首领的墓葬,还用四面铜鼓互相套合作为葬具盛放人骨和陪葬品,更是特殊的葬仪。贵州赫章可乐西汉墓的铜鼓出土时套在死者的头部,这种“套头葬”是古夜郎民族的特殊葬式,能使用铜鼓套头者,应是有一定地位的人。
铜鼓除代表权力外,还可以作为财富的象征。战国西汉时期,云南流通的货币是海贝,在滇国贵族墓中,常有装满贝币的铜鼓,滇人甚至仿造铜鼓之形制作专门装载货贝的铜贮贝器。牛被滇国贵族视为财富的象征,一件五牛贮贝器中一牛立于铜鼓之上,其表现财富的内涵就更明显了。因为铜鼓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所以铜鼓历来就是价格昂贵之物。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中原的商人曾将“国之重宝”的铜钱偷运到两广一带,卖给当地的“夷人”(即少数民族),夷人将铜钱熔化,用来铸造铜鼓。在这些夷人看来,就是按斤两计算,铜鼓也比当时流通的钱币还贵重得多。到了明代,铜鼓的价钱更是上涨,鼓声洪亮的鼓称为上等鼓,用1000只牛才能换来一只铜鼓,次者也需要几百头牛对换。统治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以重价求购,因此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铜鼓。铜鼓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铜鼓作为乐器给人们带来了欢快和兴奋,在享受这种快乐时,人们还深信铜鼓内部一定蕴藏着一种超自然的神奇力量。由于这些原因,铜鼓从其开始便被神化,被人们奉为神灵。古今许多民族使用铜鼓求雨,作葬具,祭祀祖先或神灵,祈求丰收,都是相信铜鼓具有神力的力量。关于铜鼓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和禁忌,使用和保存铜鼓有一系列仪式,甚至铜鼓本身也成为祭祀对象,如云南晋宁石寨山汉代铜房屋模型供奉人头的小龛之下,供有铜鼓,这些铜鼓并不用来敲击,而是作为祭拜对象。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墓地的“杀人祭铜鼓”盖饰贮贝器上也形象地反映了祭祀铜鼓的场面。这件贮贝器的盖面以三面竖立叠置的铜鼓为中心,环绕铜鼓的是正在举行祭礼的人,旁边有缚于碑上的牺牲和奠祭者,整个场面以血祭仪式为重点。
因为铜鼓作为权力重器用于陈设,除了追求其数量之多和花纹之精以外,也追求其形体之大,以至“鼓惟高大为贵”,面径超过一米以上的大铜鼓竞相造铸,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如广西北流曾出土一件西汉时期的铜鼓,重600斤,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铜鼓,被誉为“铜鼓之王”。这么巨大的铜鼓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还是一个谜,据说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西南地区,曾试图按古代制作铜鼓的方法铸造,但做了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地制造出这么大的铜鼓。
时光流逝,人类一代一代地从大地上消失了。而这铜鼓之声却始终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千古不灭,还时常响彻在现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村寨中,那淳朴的古风像化石一般承传下来,让我们感受到了铜鼓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宝传奇之谜》 主编 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