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米
我的外婆今年已经81岁了,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银白的发丝和三层可爱的下巴。每次我去看望她,她总是笑得像个孩子,紧紧牵着我的手不放,那份温暖仿佛能瞬间驱散所有的疲惫。吃饭的时候,外婆总是忙活着给我夹菜,那份关爱,满得几乎要溢出来。
外婆的一生很苦。年轻时嫁给外公,那时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孩子的温饱都成了问题。更可悲的是大舅因为长期营养不良6岁的时候夭折了,母亲13岁那年,外公因为上山打猎,在追猎物时不慎掉落山崖,被发现的时候人已经没有呼吸。外公的意外离世,可苦了外婆,留下外婆带着二舅和母亲艰难度日,吃不饱也穿不暖。
后来,外婆经村里一个亲戚介绍嫁给了后外公,又生育了三个姨和一个小舅舅。外婆出嫁那年二舅17岁,不愿跟着外婆离开,就留了下来,二舅初中毕业,后来在村里大部队当了小学老师,而母亲则跟着外婆到了后外公家,后外公家里也穷,不过好在家里田地多,人口简单,母亲跟着外婆过去也肩负起了照顾弟弟妹妹(后来生了三个姨和小舅舅)的重任。
后外公是个能干的人,家里田地种满了各种作物。尽管母亲在这个新家里依旧辛苦,但至少能吃得饱饭了。母亲常常提起,后外公对她很好,过年会给她买新衣服,后来几个姨和小舅舅出生,他也没有厚此薄彼,这让她在艰难的日子里找到了一丝慰藉。
转眼间,母亲到了适婚年龄,邻村的姨婆把她介绍给了父亲。我问母亲为什么嫁给父亲?父亲这边也很穷,她笑着说:“可能是因为他第一次上门就给外婆割了5斤的猪肉,还给外公带了2斤米酒吧。”那时的我惊讶极了,就为了这点东西吗?母亲只是笑着点头。我无法理解,但这就是他们那个年代的纯真与简单。
父亲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年轻的时候有一把子力所,在村里和几个邻村接些建房了作水利的工程,渐渐赚了些钱。
几个姨当时还没出嫁,都过来帮忙干活赚钱。父亲赚钱后也不忘拉扯母亲这边的兄弟姐妹,因此几个姨和两个舅舅都很感恩激他,逢年过节走动都是少不了的。
每年年初二,一大家子人都会相聚在外婆家,好不热闹。外婆总是忙里忙外,小表弟表妹们围着她转,特别是发红包的时候,那是我们最最开心的时候。领到红包第一件事就跑小卖部买鞭炮,去田梗上点,一群表兄弟姐妹玩得不亦乐乎。
我上初中那年,小舅舅带着外婆搬到了县城做生意。我很好奇他们做什么生意,听母亲说生意很红火。
几个姨也陆续去了县城跟着做小生意。母亲也劝父亲一起到县城去,但父亲不愿意离开村子,没办法母只能作罢,可如今每每谈起这段往事,母亲都后悔莫及,常常会说要是当初能走出来(农村),我和我姐现在的生活也会更富裕,说完了自己又不停感慨说世上哪有如果,只能说没有这个命,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过年时,母亲带着我去县城看外婆,人生地不熟,母亲带我按照小舅舅给的地址找了好久,最后我们在一栋很高的烂尾楼下面找到了他们租住的地方。那时我完全不知道住烂尾楼有什么不好,只觉得只要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就好,我们的到来外婆最是开心,张罗着做好吃的给我,每次往饭桌一坐,外婆总是夹好大鸡腿放我碗里。
几年后,小舅舅他们终于搬出了烂尾楼,自己买了房子。二姨和二姨父比较机灵,早早买了大货车帮人拉货,赚了很多钱,也在县城买了地建房。三姨父比较老实本分,踩三轮车,三姨做烧烤摊,虽然赚得没有二姨多,但也买了房。四姨和四姨夫则去了香港做厨师,听说月薪过万,夫妻俩在那边做了几年也回来县城买了楼房。至此,几个姨和小舅舅都在城里扎了根。
反观母亲和二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二舅一辈子都做老师,以前上课用粉笔,因为吸了太多粉尘灰,肺部出现了问题,后来就办退了,在家里种田。二舅家里生了6个小孩,生活压力特别大。那时候,也得到了父母的接济,听二舅母说,当时要不是有父母出钱给他们买菠萝苗,两个表哥也没钱读书,现在两个表哥都出息了,也经常来看望父亲。
去年,外婆过了80大寿,我们一大家子人不管在多远工作都抽空回来了,外婆乐得不得了,身体依旧硬朗,精神头也不错。
可上个月她却嚷嚷着要小舅舅和二姨送她去养老院。我们一听都愣住了,不理解外婆为什么要这么做。小舅舅家里表哥也结婚生娃了,一家四代同堂,外婆正是含饴弄孙的时候,为什么突然提出要去住养老院呢?
而且外婆生这么多孩子,要是在小舅舅家住着不开心,随便去哪个姨家或者去二舅舅家或者来我们家住也是可以的,再怎么样也不至于去养老院,这要是说出去人家可不得笑话她么。
为此我特意抽空回去看了外婆,旁敲侧击问她是不是在小舅这里过得不开心了?为什么突然想着去养老院?
外婆紧紧拉着我的手,她说:“你们现在生活都不错,但各有各的忙。平时小舅舅舅妈应酬多,也很少在家吃饭,回来陪我的时间更少了。我理解你们,也不愿意成为你们的负担。我想趁着身体还硬朗,去住养老院,让你们把精力好好用在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上。”
那天外婆跟我说了很多,我突然明白了外婆的用心良苦。她这一生都在为儿女操劳,即便到了晚年,也不愿意成为孩子们的拖累。这份深沉的爱与理解,让我热泪盈眶。
后来小舅把大家都召集到家里开了一个家庭会议,经过讨论最终决定按外婆的意思送到离县城不远的疗养院,每个月3500元,由几个姨和小舅平分,母亲和二舅年纪大了不用出钱,有空就多去陪陪外婆,年节就把外婆接回家住几天。
如今,外婆在疗养院生活得很好,她常常给我打电话报,说那里的工作人员对她很好,生活得很开心。我知道,这是外婆自己的选择,也是她对我们最深的爱。
回首外婆的一生,她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与坚韧。
外婆去养老院并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是一种深沉的爱与智慧的体现。她用自己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珍惜眼前人、珍惜相聚时光的重要性。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