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指出:爱一个人,最多坚持“18个月”

妞妞谈情感 2025-02-13 06:18:4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爱情是有保质期的这句话。

很多情侣哪怕没有外力干预,在一段时间后仍然会选择分手。

不为别的,就是单纯累了、厌了,找不到当初在一起的激情了。

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的是。

很多情侣爱情长跑了三年十年,乃至在最后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

仍然对未来充满期待。

心理学家指出,爱一个人,最多坚持“18个月”。

而想要让爱情长久保鲜,你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18个月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通过分析情侣在不同阶段的情感表现和行为模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即18个月效应。

这个理论认为热恋期就像刚买的冰淇淋,刚开始甜蜜浓厚,但过段时间总要面对融化的阶段。大多数人在交往第18个月左右会迎来转折点——这可能就是爱情面临第一次真正考验。

最开始半年是最上头的阶段。

那时看对方吃饭都能笑出声,逛街牵个手也能心跳加速。

研究发现这时候人的大脑会释放特殊物质,让人整天处于亢奋状态。

但这种状态平均只能持续12到24个月,就跟吃第二份蛋糕时幸福感会减半一样自然。

过了新鲜期,现实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出来了。

比如情侣们开始为了周末看动作片还是综艺吵架,或者发现对方上厕所不掀马桶盖就感到生理上的厌恶。

有人统计过,同居一年半的情侣,每周吵架次数比刚交往时多3倍。

这时候如果还用热恋期的标准要求对方,注定会很失望。

外界诱惑会在这个时候就会显得格外刺眼。

隔壁部门新来的同事刚好和你喜欢同一个乐队,健身房遇到的邻居总对你笑得很甜。

这些都会成为爱情之路上的绊脚石。

数据显示,情侣确定关系一年半到两年期间,出轨的概率会比平时高45%。

不是这时候人们突然变坏,而是习惯了对方的存在后,更容易被新鲜感吸引。

有个真实的案例:一对结婚7年的夫妻,丈夫参加同学会遇到单身的初恋。

前两个月他们只是聊聊工作,直到有天加班到凌晨一起等车,突然就跨过了界线。

但其实他得妻子并没有做什么令人生厌的事情,只是懒得每天说早安晚安而已,而对方恰好填补上了这个缺口。

要避免18个月效应让爱情长久保鲜,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定期共同尝试新活动。每周或每月选择一项双方都没做过的事情。

比如报名陶艺课、去城市另一端的菜市场买菜、学唱一首对方老家的民谣。

关键是全程配合完成,失败也没关系。

第二,建立日常沟通模板。

每天必须完成三个固定动作:早晨分享各自当天的重点事项,晚饭时记录对方说过的三个关键词,睡前交流一件开心或困扰的事。

遇到矛盾时先说出具体需求,比如“接下来十分钟我想说完三件事,中途不打断可以吗”,而不是泛泛指责“你根本不关心我”。

第三,设立可量化的共同目标。

建议每次设定一个不超过半年的短期目标和三年内的长期目标。

比如两个月练熟五道家常菜,六个月存够国内旅行资金,三年内拿到某个资质证书。

完成目标后举行确定的庆祝仪式,比如目标达成后必须一起去挑新餐具。

共同执行计划时记录进度表,完成后认真写总结。

第四,建立执行惩罚机制。

重要约定必须有违约条款,比如未按时完成家务罚请对方奶茶,重要纪念日忘准备礼物补三倍时间陪伴。

每季度开一次绩效核对会,回顾奖惩记录,连续三次没达标需重新制定协议。

南京有对夫妻设置“承诺基金”账户,违约方要向公共账户存入金额,攒够就去旅游。

我们要记住的是,真正让感情长久的不是保鲜技术,而是接受自然变化同时持续种植。

就像打理院子,既允许樱花谢了又耐心等葡萄成熟。

那些金婚夫妇的秘密,不过是做好每次深夜加班回家留盏地灯,冬天在被窝里握脚当暖炉以及把普通周末过成无数个微小约会这种小事。

——THE END——

参考资料:新京报——到底什么才是“彼此相爱”?对浪漫爱情的心理学解读

0 阅读:3
妞妞谈情感

妞妞谈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