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家一门三学士,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写字的石霖 2024-01-30 16:02:35

纪录片《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正在热播,我最爱的是苏洵、苏轼和苏辙篇。

那个独特的家庭,放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里,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唐宋八大家”中,仅他们一家就占了3个,这是个奇迹。

一个终生郁郁不得志的父亲,如何养出2个震烁千古的儿子?苏洵、苏轼和苏辙,他们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故事,其实也是最佳家庭教育范本。

1

母亲程氏的智慧:教孩子有仁爱之心

苏轼的母亲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只知道她出身官宦之家,本姓为程,后世都称她为程氏。

程氏嫁给苏洵后,很长时间过得不宽裕。苏洵早年不喜读书考功名,最爱广游名山大川,家中生计都靠程氏开店支撑。程氏娘家哥哥看不下去,劝她离开,但她认为苏洵有大才,未来不可限量。

苏洵偶然听到程氏与娘家人的谈话,才决心参加科举。那时,他27岁了,妻子程氏已怀孕。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讲得就是苏洵浪子回头开始读书的故事。

程氏喜爱诗文,有智慧,有远见,在教育上也很有方法。苏洵外出科考期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设立功课,给了他们极佳的引导。

另外,她也格外关注孩子们的品质,希望教会他们善良,有仁爱之心。

有一次,他们全家出去游玩。苏轼爬到树上摘风筝,忽然看到一个鸟窝,里面还有鸟蛋。正要下手去掏,程氏阻止并批评了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不许捕捉鸟雀,也不许捉鸟蛋来玩。”

程氏的教导对苏轼和苏辙影响极大。

后来,苏轼专门写了《程氏爱鸟》一文,结尾感慨道:“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

由爱鸟推及爱人,点出了仁政爱民的重要性。

2

父亲因材施教:引导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苏洵很有才,但科举却连续3次失败。39岁时,他决定将科举文焚烧,转而著书立说,以文章见世。

他做这个决定,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两个孩子。那时,苏轼12岁,苏辙9岁,正是需要教导的时候。

苏洵游历甚广,常讲天下南北的风俗故事给孩子听,这让苏轼、苏辙自幼眼界高远,也为未来他们走得更远打下了基础。

苏洵很细心,善于从琐事中发现孩子秉性特长,细心呵护他们的自信心。

有个下雨天,一群学童在凉亭作诗。

前三句分别是:“庭松偃盖如醉,夏雨新凉似秋,有客高吟拥鼻”。

第四句该11岁的苏辙来对,苏辙想了想说:“无人共吃馒头”。

学童们都笑他对的滑稽可笑,苏辙气得独自跑开了。

苏洵听到这件事后,告诉苏辙:“无人共吃馒头,看似突兀,却和上下文毫无相悖,俏皮可爱,还合辙押韵。”

苏辙听了这话才高兴起来。苏洵还说苏辙性格质朴,从不掩饰,但往往语出惊人,写的诗很棒。

苏洵对苏轼和苏辙进行因材施教,这也体现在他给孩子取的名字中。

苏轼与苏辙,名字都与马车有关。

轼是马车前的横木,虽然看起来没用,但少了它,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

苏洵认为苏轼将来定会名动于世,提醒他不要聪明外露。

而辙则是马车辙印。天下马车莫不循辙而行,马车跑起来,自然不是辙的功劳,但马车出现失误,也绝不是辙的过错。

取“辙”这个字,是提醒儿子要善于处在祸福之间。

苏洵著有《名二子说》,记录2个儿子名字的寓意。

后来,苏轼和苏辙在仕途上的成败进退,果然跟两人名字形成了呼应。这也侧面说明苏洵特别了解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感知他们的未来。

3

孩子成才,始于父母的榜样力量

不管苏洵还是程氏,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表率。

母亲的仁慈,给了孩子博爱善良的心胸。

父亲的才学,给了孩子扎实的文学功底。

他们一家相互影响,才成就了流芳百世的“一门三学士”的奇迹。

苏洵曾得到一块“木假山”,长着三块峰头。他自喻是中间那块,而两个儿子是另外两块。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在木假山身上看到这样一种品质:意气端重,不阿附他人,管他达官贵人怎么看,管他天下人怎么看,就是要坚持自己心中的道义和真理。

苏洵和程氏将自己活成了孩子们的表率。有父母如此,儿子们又能差到哪里呢?

参考资料:纪录片《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2 阅读:28

写字的石霖

简介:文字客,绘本控,执着写字,简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