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年春节的祥和氛围尚未散去,对于山东梁山一位老人来说,与邮储银行发生的一起不大不小的“误会”,或许会让其糟心不已。
据新京报旗下媒体报道,2月7日,一则关于老人在邮储银行存款后发现账户余额与实际存款不符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网友爆料,其家中老人在山东济宁的中国邮储银行梁山县前集营业所办理存款业务后,发现账户上的金额比实际存入的金额少了千元。
针对此事,邮储银行梁山县前集营业所工作人员表示,此次事件其实是一场“误会”。
据该所工作人员解释,当时老人拿着的现金较为卷曲,导致点钞机无法准确识别。而负责办理该业务的柜员由于入职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未能仔细清点现金,从而造成了老人账户余额与实际存款之间的差额。
钞票卷曲就会让客户少了数千元?柜员入职时间短就是出错的理由?邮储银行难道没有一套规范有序、互相制约的业务办理流程?这不禁令人疑问,老人走进的是现代化的国有大行?还是“手工作坊”?
乡镇最基层的营业网点,承载着邮储银行的普惠金融重任,但从这个案例来看,邮储银行末端触角已经“生病”,亟需治疗。
轻描淡写“讳疾忌医”,显然不是正确的做法。
短了储户数千元
河南经济报旗下的“周到新闻”对此做了更详细的报道,老人在邮储银行存钱8万,账户数额却变成74300元。该营业所称,办理该笔存款的系刚上班大学生。
报道称,在发现这一问题后,营业所立即采取了补救措施。他们不仅将差额部分退还给了老人,还主动联系了当地派出所的民警,协助老人进行了账户余额的查询,以确保老人的资金安全。
尽管此事已经解决,但细思之下,却并不简单。
试想,如果老人事前没有清点存款,事后也很难说清。当老人把现金交给邮储银行时,邮储银行这块“金字招牌”肯定是得到老人信赖的,但他万万没想到,居然少了数千元。
而令人生疑的是,即使钞票卷曲,点钞机也会将无法辨认的钞票剔出,以供人工清点,或者仅可能有零星几张清点失误。而真如报道所称短了5700元,那就是57张百元大钞没有被清点出,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更令人生疑的是,即使业务经办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至少也是经过了业务培训,而且营业网点也不会只有一人办理而没有复核。
关于此次事故,邮储银行还需要披露更多令人信服的细节,以消除公众疑问。
“操作风险”何解?
出了这么个事件,按银行风险的分类,应该属于“操作风险”。
在邮储银行财报中,对操作风险的描述可谓非常详尽。邮储银行在2023年财报中表示,公司全面推进操作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采用敏捷迭代方式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功能,接入合规管理、贷中风险管理、法律事务管理等系统数据,进一步拓展损失数据源;开发上线全新操作风险“驾驶舱”,打造多维度数据分析看板,着力提升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
此次风险事故的暴露,无论是数字化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还是高科技的“驾驶舱”,都未能阻止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员工最基础的操作失误。这确实令人遗憾。
正如邮储银行行长、代理董事长并且已经担任党委书记的刘建军在2023年财报致辞中所言,“天下事,成于慎而败于忽”。
由此看来,邮储银行的“头”是清醒的,只不过是“脚”出了点问题。由“头”到“脚”,经过层层传导,也确实为难了邮储银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
邮储银行与其他国有大行不同,它拥有近4万家营业网点,“触角”下沉最深,这是邮储的优势,也是其面临的管理难点。
因噎不能废食,“脚”生病了只有治病而不能“断足”。如何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强化邮储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力度和效果,是摆在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面前的一道难题。
正如刘建军在2025年新年致辞中表示,要充分发挥邮储银行禀赋优势,持续打造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商、科技金融生力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对基层老百姓来说,最基本的金融需求或许就是,当他把一叠现金交给邮储银行的网点时,不用担心给出的金额“缺斤短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