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也可说是人才济济,但要想脱颖而出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得有机遇或有人脉,国民党重要将领之一,陆军二级上将汤恩伯就是依靠一个人崭露头角得以青云直上的。但这个汤恩伯做了这个世界上最为人所不齿的行径,卖主求荣,他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汤恩伯出卖的这个人是他的干爸、恩师、再生父母。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梳理一下。
汤恩伯出卖的人叫陈仪。陈仪是国民党元老级别人物,1902年东渡日本进入振武学校第五期炮兵科,与蒋介石同学。1911年武昌起义后,参加浙江独立运动,出任浙江都督府军政司司长。1916年,陈仪到日本陆军大学深造,1919年回国,任总统府中将顾问。 1924年,出任浙军第1师师长。1925年升任五省联军第1军司令。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陈仪转投北伐军阵营,出任第十九路军军长,从北洋军阀摇身一变,成了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1948年8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早年的汤恩伯并没有像他后来那么牛,当年他在日本学习因经济拮据而辍学,陈仪膝下无子,视汤恩伯为干儿子,资助汤继续求学。汤学成回国之后,陈仪做主将自己的外甥女许配给汤恩伯,两人结亲。在陈仪这棵大树庇荫下,汤恩伯前程似锦,真正成为了民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汤恩伯为了表示对陈仪提携之恩的感激,特意改名恩伯,并始终尊陈仪为“义父”和“恩师”。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之后,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深明大义,想要和平解决浙江问题,他给共产党写信,要学习傅作义起义。陈仪提出了几条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取消汤恩伯战犯的名义,给予一定的职位。陈仪十分向着自己的这个学生,满怀信心认为汤恩伯会跟着他走。他怎么都没想到的是,最后竟然是汤恩伯出卖了他。
当陈仪劝说汤恩伯跟他起义后,汤恩伯彻夜难眠,一方是自己的恩师,另一个是自己的领袖,两方都难以取舍。在最后关头,汤恩伯决定,选择自己的领袖。但是这个选择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保证自己恩师陈仪的性命。汤将陈仪的动机电告蒋中正,蒋介石可不是一个守承诺的人,讲诚信的人。他是典型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我地下党截获了汤恩伯出卖陈仪的情报,通知陈仪立即转移,对他说,只要他一过江,我党绝对保护他的安全。但陈仪根本不相信,他说:“贵党的消息一定有来源,但这不会是可靠的。恩伯和我的关系,你们是知道的,他简直就像我的儿子,志安坊(汤恩伯上海的公寓)也是我送给他的。我和恩伯的关系这样,他如果不赞成,可以直接建议我停止一切活动,何必出卖我?”并决定亲往上海相劝。
结果,2月27日,陈仪在上海被保密局逮捕。
1950年4月,陈仪被押解台湾。审判时汤恩伯出庭作证:“我对犯人陈仪,一生受恩深重,难以言喻,正图报不暇,何肯检举他?只因我忠党爱国情深,不得不忍痛检举,不能再顾到陈仪对我的深恩大德。”
陈仪被宣判后,他大义凛然说道:“我死,精神不死,我死是为国为民而死。以我的血感召台湾的青年,以我的血洗尽顽固脑筋的集团。别无遗嘱,死后尸体以火焚之。”陈仪慷慨就义、从容镇定,没有丝毫乞怜求生之态。
6 月 18 日,陈仪被以“煽惑军人逃叛”“勾结共匪,阴谋叛乱”罪名枪决于台北松山机场。在陈仪被杀之前,汤恩伯四处求情,希望能够让恩师活命,蒋介石绝对不能容忍背叛自己的人活命。
李国祥《陈仪之死实况》,记录了他在执行枪决任务时的经过:18日凌晨2时许,五位执行任务者抵达陈仪被押之台北市中华路宪兵四团看守所,面告陈仪晨间蒋介石要召见,请他起床准备。陈信以为真,立即起床,沐浴盤洗并自煮早餐,至四时三十分许上车出发,神色平静自若。车行至新店空军公墓,军法官于宣读判决书后问道:“奉总统手批执行抢决,你有什么话说没有?”陈凛然回答:“我人死精神不死,我的血是替京沪杭一千八百万军民同胞流的。”军法官又问:“对你的家人子女还有什么话要说?”陈沉思了—会,抬头说:“没有。”军法官即挥手说,“执刑。”陈从容镇定向前方步行约十余公尺,背后被击两枪倒地,仍不停地在呼吸,又被补上一枪,断气毙命。
汤恩伯出卖陈仪,“卖师求荣”,舆论一片哗然,很多有人骂汤恩伯忘恩负义,不仁不义,他没有颜面见昔日同袍。汤恩伯的妻子王锦白(陈仪外甥女)不顾汤恩伯的反对,在家中设灵堂祭拜,随后带着三女一子(只留下最小的女儿汤国丽在台湾)去美国定居,与汤恩伯分道扬镳。蒋介石对其也没了宠信,汤恩伯因此精神忧郁,情绪低落,胃病复发去日本治病时死在了手术台上,终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