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不中道 亦称“八不缘起”、“八不正观”等。佛教用语。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和中国三论宗重要理论之一。谓“八不”即“中道”。龙树《中论·观因缘品》载:“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是为“八不”。系中观学派对世界和人生所作的概要说明。意谓宇宙万法,皆由因缘聚散而有生灭等现象发生,实则无生无灭。如谓有生或有灭,则偏颇一边;离此两边,说不生不灭,则为“中道”之理。吉藏《中观论疏》卷一本:“观此正因缘,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故此因缘,即是中道。”又云:“八不即是三世诸佛方等要经。”“八不即是中道。”所谓“八不”,在揭示世俗认识的矛盾,而矛盾即是谬误,不能成立。所谓“中道”,则着重提倡不执著、无所得。
空 梵文Śūnya的意译,音译“舜若”。佛教用语。指被认识的事物虚幻不实,或指理体之空寂明净。谓世界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谓之“空”。然空非“虚无”,因缘幻化名为假有,否认假有,即是“恶取空”。《大智度论》卷五:“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维摩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佛教讲空,说法不一。一般小乘主张“人我空”,亦名“无我”、“人无我”,从使用方法说,称“分析空”,即从统一物之可分解为若干部分或因素上,从物之生灭变化上,说明物之不实在和不自在,据此认为“人我”是*五蕴“假和合”而成,处于十二因缘的流转之中,故“人我”为空。大乘一般主张“二空”,在“人我空”之外,还讲“法我空”,或名“法空”、“法无我”。从使用方法称为“当体空”,即无须经过分解,现象自身即是空。《般若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观学派等着重就因缘法自身讲空,故《中论·观四谛品》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等着重就“万法唯识”讲空,故《成唯识论》卷七:“依识所变,非为实有。”《大乘起信论》等唯以“真心”派生之“妄心”为空;“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二)。大乘各派从我法二空又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以至十空、十八空、二十空等。
空假中 佛教用语。为空、假、中三个概念的联用。印度龙树中观学的基本哲学观念。《中论·观四谛品》有颂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阐明诸法因缘而生,自性为空,涅槃与世间“无毫厘差别”的基本理论。中国佛教的三论宗、天台宗对此极为推崇。天台宗即以此为根本,构架了三谛、三观、三智的理论。智《摩诃止观》:“所照为三谛,所观为三观,观成为三智。”观一念之心无相为空,观此心具一切法为假,观此二者不二为中。空以破一切法,假以立一切法,中以妙一切法。此三者为一法之异名,故谓即空即假即中。改造《中论》,以空、假为最高原理(中)的体系,把空假中看作实在之谛,称为“三谛”,为天台宗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