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成功后,陈胜为什么要除去吴广?司马迁的史记早已说出了原因

百态人间录呀 2025-02-07 14:09:02

公元前209年,我国的历史迎来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两个名字从此铭记史册:陈胜和吴广。然而,这对起义战友最后却拔刀相向。吴广的死不仅仅是起义失败的一个注脚,更揭示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权谋与人性纠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兄弟反目的悲剧?

在秦暴政下,农民如同破罐子一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失去生存希望的他们在起义领袖的带领下,激情燃烧地投入了反抗的浪潮。然而,随着秦军的暂时溃败,不同的势力却在起义内部展开了一系列权利与利益纠葛。

陈胜在攻占陈县后,立即宣布称王。这一决定在当地豪强的怂恿下,看似顺理成章,却隐藏着极大风险。当时的天下未定,形势瞬息万变,许多有识之士,如张耳等提出反对,认为时机尚未成熟。然而,陈胜并未听取他们的意见,反而在自我膨胀中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与此同时,吴广带着军队攻打荥阳,却陷入了苦战之中。荥阳城固若金汤,吴广的攻势迟迟无法见效。陈胜对此非常焦急,派遣周文前往支援。然而,周文在途中遭遇秦将章邯的拦截,局势危急。

吴广在前线面对的,不仅是秦军的抵抗,还有来自内部的矛盾与压力。据史书记载,吴广因军务不顺,内部产生了分歧。其部将田臧趁机假托陈胜之命,除掉了吴广。田臧的举动看似是为了挽救战局,实际上则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野心,并献吴广之首以迎合陈胜。

田臧的行为在当时便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更令人费解的是陈胜对此的反应。他不仅没有惩罚以下犯上的田臧,反而对其进行了封赏,升任为上将军。这让许多人对陈胜的真实动机进行猜测。吴广之死,是否在陈胜的授意之中?史书记载的一句话:“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或许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陈胜和吴广在起义伊始就许诺,不论将来谁先富贵都不能忘记彼此。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唏嘘。当陈胜称王后,其昔日的工友千里迢迢前来投奔,陈胜却以事务繁忙为由推托相见,后来更是将其杀害。这件事不仅揭示了陈胜在荣誉面前的冷漠与无情,也反映了他在处理政治关系上的猜疑与多疑。

在整个起义过程中,吴广因其爱兵如子、重情重义的作风,深受士卒们的爱戴。然而,这种作风反而成为陈胜眼中的威胁。在陈胜看来,吴广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战将,更是起义军中的核心人物,对他的威胁巨大。

吴广之死无疑对起义军是沉重的打击。一个拥有战略眼光和战斗经验的领袖,一旦失去,对整个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都是致命的打击。历史上,农民起义往往因自身内部的团结问题而失败,而陈胜的做法正是这种失败的典型例子。

陈胜未坐稳王位就开始杀害功臣,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起义军内部的离心离德,也预示了起义的最终失败。《史记》中陈胜的形象,从一个被压迫的农民领袖逐渐变成一个依仗权位施行暴政的人,让人们感受到权力的腐蚀力量。

总结来看,陈胜在取得初步成功后,迅速膨胀的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恋,使得他一步步走上权谋的道路,最终孤立无援,导致功败垂成。而吴广的忠诚和仁义,使得他的死格外令人扼腕叹息。

在今天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应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起义失败的结局,更应反思那些隐藏在成功光环背后的权力斗争与人性考验。只有真正理解历史中的这些复杂因素,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权力与人性的双重挑战与考验。

0 阅读:15
百态人间录呀

百态人间录呀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