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访华后,中美看似已经翻开了“气球事件”这一页,但实际上不尽其然,近期五角大楼公布了对气球残骸的调查结果,但这种迟来的清白,中国根本不需要了。不论接下来美国给出什么样的反转,没有人再信美国的话术了。
1名美国空军U-2飞行员俯视中国气球
50多年前,中美关系的破冰之举始于乒乓外交。中美关系从一个小球开始,到今年却因为一个误入美国的气球而陷入困境。美国国内舆论对气球问题进行了无上限的炒作,达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最终,拜登下令派出战机发射导弹将气球击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因此推迟了筹备已久的访华行程,中美关系陷入紧张。
但在推迟了近5个月后,如今布林肯终于完成了访华之旅,并且美方还放出未经证实的消息称“财长耶伦将在7月访华”。中美元首也可能在下半年的亚太经合会上会面。美方似乎发出了希望修复双边关系的信号,试图为可能的高层会议创造积极的氛围。不过,在此之际,美国方面却旧事重提,再次对气球残骸的调查结果放出了矛盾的消息。
近日,五角大楼发言人赖德表示:“气球在飞越美国时并没有搜集到情报资料。”他还强调:“美方采取了措施来降低情报泄漏的可能性,这种努力显然没有白费。”抛开美方借机自夸这一点来说,赖德的这句话,足以证明中方的“清白”,也就是这个气球只是中国民用无人飞艇因不可抗力误入美国领空,既不是美方所说的“侦察气球”也不是什么“间谍气球”。
五角大楼发言人赖德
不过,与五角大楼的说法有出入的是,《华尔街日报》依旧以“中国气球利用美国技术监视美国”为题,援引一份初步调查结果报道称,“飞越美国上空的中国气球,装载美国制造的设备,搭配更专业的中国传感器等设备,协助气球收集照片、影片和其他资料传送给中国,不过在当时资料并没有传回中国。”
对于这一点,美国官员不愿透露这枚气球是否出现了故障,但却坚持认为,调查结果佐证了“这枚气球进行间谍活动”的结论。除此之外,参与调查气球残骸的一位美国官员与其他拜登政府官员都认为,这枚气球当时可能误入了并非操作员原本设定的飞行路径。
对于这个问题,拜登政府内部正处于“踢皮球”的状态,国防情报局不愿置评,称“调查仍在进行中”。联邦调查局也不愿发表意见,国务院与美军北方司令部让记者去问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而后者也拒绝发表评论。
美国财长耶伦
总体来看,美方的调查分析依旧没有提供什么具体的证据,依旧是向中国泼脏水,有意加剧中美之间的局势。不过,不论美方再搬出什么样的话术,也没有人会再信了,美方的炒作也该适可而止了。对于中方而言,也不需要再解释什么,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国际公众将用自己的眼睛知道真相。
尽管美方声称“气球没有搜集到美国情报”,看起来是要还中国一个“清白”,但对于这种迟来的清白,中国已经不需要了。因为这件事原本就不该闹到这么大,一个小小的流浪气球,不是战斗机,更不是导弹,也没有对美国造成物理性损害,但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中美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对中美关系构成了巨大冲击。气球事件已经验证了中美关系的默契度与信任度,一度处于负值。
而且,与美国炒作气球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近期美方也一度热炒“中国在古巴建设间谍基地”的事情。长期以来,美国积极推崇“中国对其他国家进行间谍活动”的说法。但事实上,美国才拥有地球上任何国家中最大的间谍系统。
美国军用级气球
在这方面,美国是有很多前科和丑闻的。早在冷战期间,作为美国在西欧驻军最多的一个国家,西德在南部的黑森林,允许美国设立了一个情报中心。当时美国就不太规矩,连当时的西德政府、西德军队、西德政要一块儿给窃听了。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也没有变得规矩一点。911事件之后,小布什借反恐的名义监听盟国。2007年的“棱镜门”事件到23年才曝光,不知道有多少欧洲政要在美国面前几乎是一个“裸奔”的状态。
而且在“棱镜门”曝光,欧洲震怒的情况下,美国没有收手,而是换了个地方,跑到了丹麦继续对盟友进行信息窃取等间谍行为。21年,丹麦媒体爆料,美国曾利用丹麦情报部门监听瑞典、挪威、法国和德国的高级官员,其中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
种种事例证明,美国才是搞间谍行动的一把好手,可能也正因此,才能把“中国搞间谍活动”的谣言编得这么逼真。总而言之,中国一个小小的气球,被美国各路有心人士反复炒作、恶意利用,侧面印正美国国内的“反华竞赛”,绑架了美国行政当局和公共舆论,也绑架了中美关系,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在传出耶伦访华的消息之际,我们并不想破坏中美关系、经贸合作的发展进程。今年是中国在疫情后重振经济非常重要的一年,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对中国、以及当下债务问题严重的美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美方要想与中方坐下来沟通,需要真诚地营造良好的外交氛围,我们奉劝美方在气球事件上不要再炮制莫须有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