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为什么越来越没有活力,可能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弱化影响

清风挽明月 2025-01-06 18:33:16

记忆中的农村,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犹记得儿时,村里的每条小道都印满了孩子们奔跑嬉戏的脚印,上学路上,欢声笑语不断,邻里间互帮互助,关系热络。农忙时节,田间地头都是忙碌的身影,大家齐心协力抢收庄稼,不分你我。那时,村子里有好几家小卖部,门口总是聚集着聊天的大人和玩耍的孩童,热闹非凡。村头的大树下,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时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可如今,当我们再次踏入农村,却发现它仿佛被按下了 “静音键”。曾经热闹的小卖部,如今也门可罗雀,有的甚至已经关门大吉。村道上鲜见年轻人的身影,偶尔碰到几个,也是行色匆匆。大多数房屋大门紧闭,只有少数老人坐在门口,眼神中透着落寞。田野里,庄稼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小,杂草丛生,失去了往日的规整与繁茂。曾经清澈的小河,如今也变得浑浊干涸,再也看不到孩子们捉鱼摸虾的欢快场景。农村,这片曾经孕育了无数希望与梦想的土地,如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寂,它的活力究竟去哪儿了?

经济发展困境,下坡之态

(一)产业结构失衡,增收艰难

农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产业结构失衡是关键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大多依赖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较少,且品种老化,缺乏市场竞争力。以某偏远山区农村为例,村里90%的耕地都用于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这些作物价格受市场供需和政策调控影响大,波动频繁。去年玉米价格下跌,村民辛苦劳作一年,收入锐减,不少农户甚至入不敷出。

除传统农业外,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多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低。村里的小磨坊,只是简单将小麦磨成面粉,没有进一步加工成各类面食或烘焙产品,利润微薄。农村服务业更是匮乏,金融、物流、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几乎空白,村民购物、销售农产品不便,制约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单一使农民收入增长受限,面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时,抗风险能力极弱,农村经济发展艰难。

(二)年轻劳力外流,人力匮乏

近年来,大量年轻人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城市的繁华与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着农村青年背井离乡。据统计,近十年间,某中部省份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了30%,其中年轻人占比高达70%。年轻人的离去,使得农村农业生产面临巨大挑战。在春耕秋收等农忙时节,田间劳作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他们体力有限,难以承担繁重农活,导致土地耕种不及时、田间管理粗放,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某农业大县,由于年轻劳动力不足,部分农田出现抛荒现象,曾经肥沃的土地长满杂草。同时,年轻人的外流也阻碍了农业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应用。新型农业机械、智能化灌溉设备、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等,因缺乏年轻、有知识的劳动力去学习、操作和推广,难以在农村落地生根,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创新动力,陷入恶性循环。

社会建设短板,失序之殇

(一)村社组织弱化,凝聚力散

在农村社会建设中,村社基层组织本应是核心力量,然而如今却呈现出不断弱化的态势。一方面,部分村社干部队伍老化、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创新意识与服务精神,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需求。在一些偏远山村,村支书年龄偏大,对新政策、新技术了解甚少,无法带领村民开拓新的致富路径。另一方面,村社组织的职能发挥不充分,在协调村民关系、组织集体活动、推动公共事务等方面力不从心。以往村里组织的集体修路、修建水利设施等活动,如今因号召力不足,参与人数寥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村社组织在处理村民纠纷时,缺乏公正、有效的手段,使得矛盾激化,村民对村社组织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村庄凝聚力逐渐瓦解。

(二)公共服务滞后,发展受限

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这成为制约农村发展、促使人口外流的又一关键因素。教育资源方面,农村学校师资流失严重,优秀教师纷纷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孩子难以接受到高质量教育。某县农村小学,近五年内有一半以上骨干教师调到县城学校,留下来的教师年龄偏大、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堪忧。医疗条件同样不容乐观,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简陋,药品匮乏,医生专业水平有限,村民患病往往需要前往县城甚至城市大医院就医,路途遥远且费用高昂。文化生活上,农村缺乏文化娱乐场所与设施,电影院、图书馆、文化馆等在农村近乎绝迹,村民农闲时除了看电视,几乎没有其他文化活动可供选择,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公共服务的滞后,让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也使得农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 “空心化”。

0 阅读:0
清风挽明月

清风挽明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