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个热点事件,就是首批85只权益类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目录,相关产品均增设专门的Y类份额。
这一方面是对A股市场一些重要指数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会为A股市场带来一类长线增量资金。
首批指数基金中,除了沪深300、中证A500、创业板指,科创50等核心宽基,还有7只非宽基,而这7只非宽基,全部都是红利类基金。
核心宽基入选好理解,因为它们是对A股市场整体代表性最强的基金,对国内经济代表性最强,只要国内经济向前发展,核心宽基的股价也迟早会向上走。
可以说,核心宽基是长期上涨确定性最强的指数,而养老金的特点正好是:超长投资期限、风险偏好低、稳健收益,两者正好匹配。
这7只红利类基金能入选,从侧面也说明,它们也能匹配养老金的投资特点。
这7只红利类基金的跟踪指数有4只,依次是:中证红利(000922.CSI)、红利低波(H30629.CSI)、红利低波100(930955.CSI)、沪深300红利LV(930740.CSI),详见下表:
其中,中证红利是最传统的红利类指数,且成分股覆盖了沪深两市,而另外三只均是"红利低波"指数。
"红利低波"是同时采用了红利和波动率的双因子SmartBeat指数,这两个因子均是防御性质的。
红利因子有效的原因,前面聊过多次了,概括来说就是:估值低、现金流好、基本面健康。
波动率因子之所以有效,即低波动的股票为什么回报更好,主要是因为:高波动股票容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高估,甚至泡沫化,其背后经常隐藏着炒作风险,而低波动股票则正好相反,容易被低估,所以买入之后回报更好。
防御型因子的出发点虽然是控制风险,但是长期下来的投资回报其实也不差,因为风险控制好了,不给净值挖大坑,长期稳健收益的复利累积下来,也会很可观。
多因子指数和单因子指数相比,更为积极、更为复杂,但却不一定能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复杂未必比简单好,这在投资的世界里很常见。
从历史数据看,红利+低波这两个因子相配合,效果尚可。
以近三年看,红利低波指数的业绩表现优于中证红利,下表是上述四只指数的近三年的股价走势对比,以及收益风险表现对比:
三只红利低波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分别是7.21%、6.82%和8.24%,明显高于中证红利的2.48%。
同时,三只红利低波指数的回撤表现,和中证红利差不多。这样,三只红利低波指数的收益风险比,明显高于中证红利。
对红利类指数,因为股息率高,而指数不含分红、ETF含分红,直接对比指数或许不完全准确,所以也对比它们的主流ETF看看:
结果似乎差不多,这是因为这四只指数的股息率差不多,所以我们之间对比它们的指数,基本准确,如果对比ETF,反而可能出现数据不足的问题。
我们再看看更长期的数据,对比它们在近10年的表现:
以近10年看,这三只红利低波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和中证红利差不多,稍微高一点点。
不过回撤表现要好一些,不论是度量平均风险的"平均回撤",还是度量极端风险的"最大回撤",都是红利低波好一些。
收益一样,风险更小,综合下来,还是红利低波的收益风险比,要优于中证红利。
总的来说,从历史数据看,红利+低波这两个因子相配合,有望获得"1+1>2"的效果,这便是红利低波指数存在的理论基础,养老金纳入它们,自然也是对这套逻辑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