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在过去一年,冲突的数量和强度显著增加,中东、欧洲、非洲的战火不断,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达到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而科技的快速发展虽然为某些国家带来了经济红利,却也成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平台和国家间较量的新战场。更为危险的是,国际体系正遭遇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冷战结束后相对稳定的世界秩序正急剧崩塌。面对无序的世界,曾经的全球合作模式已然失效,未来的世界格局更难预测,也愈加动荡不安。
然而,面对如此混乱的全球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合作并非不可能。在这片混乱的大陆上,唯一能解开困局的钥匙或许就是“无序合作”。即便是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对抗加剧,合作依旧可能在一些特定领域得以实现。各国必须学会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全球合作,学会在竞争中找到共识,在分歧中寻求妥协。
过去一段时间,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技术伦理问题等跨国议题,早已证明了单打独斗无法解决全球性挑战的深刻现实。去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频发,极端天气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放缓,全球1.22亿人被战争和动荡迫使流离失所,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更加让人担忧的是,前沿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虽然可能带来一时的经济红利,但它迅速演变为虚假信息传播的“温床”,并且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的战场。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的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孤立应对挑战,唯有各国在共识和竞争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应对未来的风险。
令人安慰的是,尽管全球合作在过去三年内停滞不前,但在一些领域的合作仍在持续,特别是在健康和创新领域,虽然未达到全球目标的要求,但至少为我们指明了合作的方向。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的研究,虽然全球合作面临诸多障碍,但在一些关键领域,领导者们依然找到了合作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关乎全球命运的事务。即便是在全球不信任度加剧的环境下,各国依然能够在某些领域实现合作,这本身就为未来提供了希望。
美国和中国,曾经的对立焦点,或许能够在未来的合作中找寻新的突破口。在抗击全球大流行、应对网络犯罪等领域,合作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两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虽然日益激烈,但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问题的全球性特征,使得它们的利益在这些领域有着共通之处。如果两国能够在某些领域达成协议,或许不仅能够缓解国际局势的紧张,还能够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尽管曾经敌对的国度在许多时刻看似水火不容,但它们依然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合作。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最大对立的国家,在最严峻的时刻,也曾在控制大气臭氧层、限制核武器试验等领域进行过合作。二战期间,美苏之间通过租借法案,成功地为盟军提供了大量军事物资。即便在最紧张的冷战时期,两国依然能够在某些具有全球性意义的问题上找到合作的机会。这些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对手依然可以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竞争并不意味着全面对抗,合作依然可能在分歧中孕育。
然而,我们不能盲目复制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秩序虽然相对稳定,但它始终由西方主导,许多非西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感受到了排斥和不公。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已逐步成为改变国际秩序的推动力。这些国家要求对现有国际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和变革,它们寻求更加公正、平衡的全球治理格局。全球治理机构的改革,正是这些国家共同的诉求。
在这一过程中,联合国等大型国际机构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联合国在解决全球危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结构和运作方式逐渐暴露出滞后性和不灵活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呼吁,全球合作应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大型国际机构,而是应依赖于更具灵活性和响应能力的小规模国家和企业网络。例如,由美国与其他12个国家共同推动的“先行者联盟”,便是一个跨国合作的新形式。该联盟由100多家致力于清洁能源技术投资的全球企业组成,其中不乏激烈竞争的公司,如波音与空客、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等,它们在共同的气候目标下携手合作。这一小规模合作的模式,为我们展示了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如何通过灵活而高效的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
在此背景下,全球合作必须能够应对变化和复杂性。随着全球格局的不断变动,单一的合作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合作必须更加多元化,灵活化。在实际操作中,联合国等大型国际机构可以在设定全球议程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但在推进具体行动时,更应鼓励和赋予小型国家和私营部门更多的自主权和推动力。事实上,许多跨国问题的解决,往往依赖于企业、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随着全球化不断演变,“无序合作”成为了全球问题解决的必由之路。
未来的世界并不会因为混乱而黯淡,恰恰相反,这种混乱可能带来新的合作契机。在一个多元化、复杂的全球化时代,合作不仅仅是可能的,它还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唯一途径。各国必须认识到,面对全球性的挑战,任何单边主义的孤立行为都只能加剧危机,而合作,尽管充满挑战,却是唯一能够为全球未来带来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