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啃老”一词包含负面标签,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年轻人依赖父母就是“无能”、“懒惰”。
特别是农村,各种闲言碎语传播很快,只要你在家多待那么几天,直接会被定义为“失败者”。
但随着时代发展,一种微妙变化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父母们,主动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
更有甚者,公开表示“愿意让孩子啃老!”如此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包括我身边还有类似例子。
当事人是我同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某科技公司任职,去年决定回到四线城市老家生活。
即便曾经年薪30万,即便每月还要爸妈添补,可父母反而感到很开心:
“没事儿,孩子回来就好,钱的事不用操心,我和他爸俩人都有退休金”。
如此反转不同寻常,折射出当下的现实困境,包括经济压力、代际关系、生存困境等等。
尤其对于年轻人,面临着996职场、35岁失业危机,亲情也成了一条“有力缓冲带”。
原因一:父母共情
“我年轻时一个月工资300块,现在孩子一个月房租就要2800,而且还只是一间6平米小屋。”
一位北京父亲的话,道出了两代人经济压力的天壤之别。
的确,父母这一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初期,虽然物质匮乏,但房价低廉、竞争压力小。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通过努力大多能实现“安居乐业”。
而如今的年轻人,面对的却是缓慢工资增速,跑不赢物价、学历贬值,可谓极其残酷。
据相关数据统计,1998年全国平均房价仅1854元/㎡,2023年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30倍;
就业数据同样离谱,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8万,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不知各位有无听闻:
“月薪3000招不到农民工,但能招到大学生”的调侃,在如今真切地成为了现实。
父母们逐渐意识到,不是孩子“不够努力”,而是时代红利已悄然消失。
“孩子月薪1万,扣除房租和通勤费,连病都不敢生。我们省吃俭用补贴他,总比看他抑郁强。”
这是一位妈妈在社交媒体上的帖文,引得无数人为之共情,因为这是一种“无奈之选”。
的确,当“啃老”成为维持体面生活的必要成本,道德批判在现实面前,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原因二:恐惧失控
“如果他为了赚钱去网贷、搞传销,甚至违法犯罪怎么办?”这是许多父母支持“啃老”的深层恐惧。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年轻人面临巨大的诱惑:
消费贷广告充斥社交媒体,一夜暴富的神话刺激着神经,而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越来越单一。
即“有钱即正义”、“有钱即真理”,但落脚现实,又有几个人能化身前者?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前者?
当下无数现实案例,为各位父母敲响警钟,比如大学生网贷欠款百万,父母为了还债变卖房产;
再比如,年轻人参与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等,这些极端事件背后,往往是对金钱的无限渴望。
父母们深知,当生存压力突破底线时,人性经不起考验。
与其让孩子铤而走险,不如用经济支持为其兜底,正如一位父亲在采访时所讲:
“我给钱,他至少能堂堂正正做人”,最后6个字,揭示了家庭伦理在时代洪流中的“最后防线”。
不瞒诸位所言,我堂弟恰恰是此,今年7月即将年满35岁,从毕业到现在父母一直“添补”。
包括买房、买车、孩子上学等等,你说这不会被旁人非议吗?但我姑姑和姑父反而看得很开。
“老刘家那个大娃,年前又在网上赌博,这会两口子跟着还钱呢”;
“就是,我听说欠了30多万,现在房贷还没还完,又来一个大窟窿”,他们一家人聊天时说道。
看到这,各位内心也能理解,内心初衷、目的只有一个——宁可给钱,也不能让孩子“走歪路”!
原因三:情感捆绑
“北京工资再高,我也不想让孩子去。我们就这一个孩子,走了,家就空了。”
这句来自四线城市母亲的心声,戳中了独生子女家庭最深的痛点。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独生子女数量已超过2亿,这些家庭的父母正在集体步入老年。
过往都是“赚大钱”,尤其在城市化浪潮中,基本瓦解了六字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但过去三到五年内,无数人开始重新审视亲情价值,特别是对自家子女,除了担忧就是想念。
独生子女若远走他乡,意味着生病无人照料、节日无人陪伴的“结构性孤独”,父母当然不愿意。
再加上大城市996的工作节奏下,子女即使年薪百万,也可能几年回不了一次家。
多种因素之下,父母开始用经济手段“绑定”子女,比如:
提供本地购房首付、承诺继承家产,甚至每月发放“陪伴津贴”,因为在身边才是最大“奢侈品”。
看似如此“功利交易”的背后,各位也能发现一个现象,传统家庭观念远远高于现实个体主义。
说到底,父母支持“啃老”的现象,本质上是一代人向另一代人,转移生存成本的详细过程。
不过“个体”演变为“群体”现象,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反思:
这种“以爱之名”的风险转嫁,究竟是为下一代撑起的保护伞,还是阻碍孩子进步的温柔陷阱?
答案不言自明,这藏在每个家庭对“体面生存”的不同定义里,而时代的车轮仍然在轰隆向前……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