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要不是天公连续七天不停洒水,你恐怕早就和张灵甫成难兄难弟了!”黄百韬这话虽不轻不重,却像一记重拳,把“不败战神”胡琏脸上那抹得意给打没了。
谁说立下军功非得靠拼命打仗?有时候,运气够好、雨下得猛、敌人逃得快,也能造就一个将军的传奇故事。
【嚣张的“胜将”胡琏——从张狂到自我神化】
在国民党军队里头,胡琏从来就不是个藏着掖着的人。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毕业生,打鬼子的时候立过大功,特别是在石牌那场硬仗,他真的是豁出去了,所以蒋介石特别看重他,说他是咱们党内少有的勇猛战将。但这勇猛吧,有点过头,带了点蛮横劲儿。
在他担任十一师副师长期间,跟师长叶佩高的关系紧张得要命,不光是嘴上吵吵闹闹,连人事安排都搅和进来了。叶佩高嘛,因为是云南讲武堂出来的“外人”,在黄埔系里本来就不怎么受待见。胡琏呢,一边拉拢自己的手下,一边给上头施加压力,硬是把叶佩高给挤兑出了部队。后来,他又用这一招对付十八军的军长罗广文,也把人给赶走了,然后自己顺顺当当地坐上了军长的位置。
这家伙,你真不能说他没两把刷子,但他倚重的,从来不是什么当领导的那一套,而是“时机”。
老蒋不知为何,对他这一套特别买账,甚至还对他大加赞赏,硬是把整编十一师捧成了五大精锐部队之一,夸他既忠诚又勇猛,还在军队里把他树成了反共的骨干力量。
胡琏这人,一被夸奖就飘上了天,看谁都不顺眼,就连粟裕他也瞧不起,直接说人家:“不过是个普通角色,打仗没啥新花样。”
真的是那样吗?粟裕真的“普通”吗?看看接下来这几场激烈的战斗,或许就能揭晓答案了。
【粟裕连打三战,胡琏三次“死里逃生”】
第一场战斗发生在1946年12月,那会儿打的是宿北战役。
粟裕把目光投向了戴之奇的第六十九师,这支队伍跟胡琏的十一师分处南北,分别对宿迁和沭阳发起攻击。原本胡琏是打算来帮个忙的,扮演个“救兵”的角色。可粟裕一声令下,直接就把戴之奇给包围了。戴之奇急得拼命求救,胡琏呢,嘴上说着“这就来”,实际上却在那边慢悠悠地看着战况。等他的侦察兵被埋伏后,他立马就撤了,连仗都没打。
戴之奇走投无路,最后选择了自我了断,整个六十九师也全军覆灭了。胡琏不但没去帮忙,反而冷冷地说:“你还是直接去找委员长吧!”这一句话,真是干净利落地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第二场战斗,发生在1947年7月份,我们打的是南麻那一仗。
粟裕早就盯紧了十一师,打算照着孟良崮那一套来,硬是把这块难啃的骨头给啃下来。他调集了三大纵队,围着十一师没日没夜地猛打,外面的据点一个接一个地被攻陷。
胡琏这回可是下足了功夫,他老早就安排好了铁丝网、一大堆地堡和子母堡,数量足足有好几千个,并且在最关键的地方悄悄藏起了大炮。更绝的是,战斗一开始,老天爷都帮他——连着下了七天的大雨。这雨可把解放军的炸药包给泡得没用了,炮火根本打不进去,炸药也点不着火。士兵们一脚踩进泥地里,深得跟陷阱似的,使劲儿拔都拔不出来。
战斗拼到最后阶段,两边几乎就是面对面地干上了,胡琏亲自抄起机枪往前冲。靠着好运气和好地形,再加上黄百韬他们的部队迅速来帮忙,他们竟然真给扛住了。粟裕见老天爷不站在自己这边,也只能按照毛主席的命令,决定撤退不围了。
战后,蒋介石高兴得不得了,立马就赏了5亿法币,还把胡琏夸成了“张灵甫之后,国军的新希望”。胡琏被这阵风吹得飘飘然,到处宣扬“粟裕其实也就那样”。
就在这时,黄百韬在一旁哼了一声,不屑地说:“要不是运气好,你早就没了。”这话挺刺耳,但说的是事实。
粟裕没跟他争辩,很快,第三场战斗就打响了。
1947年9月份,曹县那边开打了,咱们华野部队调动了五个大队,摆了个包围圈,打算一下子就把那个整编十一师给收拾了。
三纵和八纵一块儿攻打土山集,最厉害的一次,一晚上冲进去了六个连的兵力。可胡琏真不是吃素的,他立刻就指挥人马反击,双方士兵在黑夜里近身搏斗,一直打到天亮,结果阵地又被他们硬生生抢了回去。
紧要关头,第五军和十四师这些增援部队分别从南边和北边迅速到达。粟裕一看形势不妙,立马下令撤退。
胡琏又一次成功脱身,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他毫发无损。
难道真的是凭借着无比“勇猛”才撤退的吗?
【真正的较量,不在军衔在智慧】
到了1948年淮海战役那会儿,胡琏这位老是“开溜”的将军,又一次被形势逼到了前线。这回,他接到命令要空降到双堆集,去救那些被包围的黄维部队。
一落地,他就成了大家的救星,被困的士兵们纷纷传开:“胡大爷到了!”他自信满满地大声说道:“只要子吃不掉我们的。”
但最终的战况如何?连续战斗了多日多夜,所占的地盘却不断缩减。粟裕指挥作战,早已摒弃了硬碰硬的“强攻”策略,他采用的是围攻敌军要点吸引援军、分割敌人队伍进行包围,以及通过持久战让敌人疲惫后再一举歼灭的战术。
发现情况不妙,胡琏立刻转身前往南京求援,没想到宋希濂的兵团根本没法动弹,杜聿明的空投打算也落了空。他只好回到双堆集,对黄维说:“现在各自为政,能逃一个是一个,顾好自己吧。”
12月15号那天,胡黄两个人决定分开逃跑。结果黄维倒霉,他的坦克陷进沟里被抓了。胡琏呢,运气挺好,开着坦克一路冲破了敌人的包围。但到了涡河边,坦克没油了。他只好带着保镖边跑边打,没想到最后还抢到了一条小船,在一片乱哄哄中逃走了,捡回了一条命。
看看他从背上拿出来的那些弹片,一共32块。有的弹片离他的心肺特别近,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像一张纸挡着似的。
这次,“不败战神”迎来了他的终极胜仗。赢的关键不在于智谋,也不在于战斗力多强,纯粹是因为他命大、走运,再加上解放军误把他的坦克认错了。
从宿北一路打到双堆集,粟裕始终是那个掌握主动权的人。他精心策划每一次战术,灵活调配兵力,几乎都能精准预判对手的动向。即便没能完全消灭敌人,他也能稳稳掌控整个战局。
粟裕并非不想击败胡琏,而是他心里有数,明白怎样打仗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赢得一场小胜利简单,但要想赢得整场战役的胜利那可不容易。那些光靠宣传造势、被吹捧得天花乱坠的将领,是不可能长久地站在历史的巅峰的。
胡琏从双堆集那场战斗中脱身,但受了重伤,最后只能跑到上海虹口的一家医院去治疗。大夫从他背上动手术,取出那些弹片的时候,直摇头,说:“你这条命可真是捡回来的。”他自己心里也明白,这不算啥勇敢,纯粹就是走运。
他一直对粟裕心存不服,说话总是硬邦邦的。但每次真刀真枪地干上,结果都像黄百韬讲的那样,不是他靠本事赢的,而是运气站在了他那边。
粟裕,那个曾被嘲笑为“不起眼”的家伙,最后竟然指挥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几场战役,彻底扭转了整个时代的走向。
有时候,那种“不起眼”的成功,反而比“超常发挥”的侥幸更该被铭记在心。
danny
一个人如果一直运气好,那肯定就是本事,也别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