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公众号hxcn3060)获悉,2月10日晚间,“科创板动力电池第一股”孚能科技(SH:688567)突发两大电池项目延期公告,延期项目合计60GWh。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cdd4972adb544cf150738c6b392a699.jpg)
受此利空消息影响,公告发布次日孚能科技开盘即下跌,最高跌幅近4%。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年初,孚能科技刚刚完成实控人变更,由民企转身为国企;不久前的业绩预告显示,去年的亏损已较2023年有所收窄。在形势似乎向好之时,却突传项目延期公告,不由得让业界对公司的未来又多了一丝担忧。
受技术路线拖累
公告显示,孚能科技此次延期的两个电池项目分别为:赣州年产30GWh新能源电池项目(一期)(以下简称“赣州项目”)和广州年产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一期)(以下简称“广州项目”),时间由原计划2025年2月预计延期至2025年12月。
对于延期的原因,孚能科技表示,部分产线由于工厂基建及相关配套交付进度较原定计划有所延缓。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赣州项目最早披露于2022年8月,规划分为两期。其中,一期规划建设18GWh新能源电池项目,初步规划为生产三元软包动力电池产品;二期规划建设12GWh新能源电池项目。
广州项目于2023年9月开工,去年6月就已经实现试投产下线。按照规划,该项目一期主要生产磷酸铁锂体系SPS(SuperPouchSolution,超级软包动力电池技术)产品,目标市场以纯电乘用车为主,兼顾混动车市场。
对于这两个项目,孚能科技一度寄予众望。在2022年,公司计划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并募集资金约45亿元,但由于只募集到约33亿元,便于2023年8月将计划募投的“高性能动力锂电池项目”项目终止,并将募集资金的剩余部分约26.5亿元投资于新项目,即赣州项目和广州项目。
虽然项目延期,但孚能科技表示,两项目符合公司战略规划,项目继续实施仍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
华夏储能注意到,上述两个项目的产品均为软包电池。在国内头部锂电池生产商中,孚能科技是少数主打软包技术路线的企业。然而,软包电池在国内市场的不受欢迎。早在2018年左右,软包电池市占率就开始出现明显下滑,2022年仅为11.7%,到如今已到10%以下。
软包电池在欧洲市场还暂有一席之地,但主要是LG新能源和松下的天下,孚能科技的存在感并不强,其海外客户主要为奔驰。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8月,一辆奔驰EQE电动汽车在韩国某地下停车场起火,造成140辆汽车受损,23人因吸入烟雾而住院。该车采用的电池正是来自孚能科技的软包电池。该厂事故让外界对孚能科技的产品安全性打上问号。
储能业务不见起色
在动力电池面临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加大的背景下,许多头部电芯厂商纷纷开辟储能业务,并做得有声有色。孚能科技尽管也早有布局,但进展一直比较缓慢。
早在2021年底,孚能科技就成立了储能事业部,开始布局储能赛道,并于当年中标中国铁塔换电电池项目,供应的产品均为磷酸铁锂电池组。
2022年9月,孚能科技又发布公告,称已与昆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在云南安宁投资建设24GWh磷酸铁锂电池项目。该项目自2023年4月开工建设,经历一年时间,已于2024年3月正式完工。
对于储能业务布局,孚能科技明确方向为大储。孚能科技解释,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公司在落地产能时会同时与政府合作储能方面项目,二是公司股东中国国新有较多央企资源,在推进业务时具备更多优势。
尽管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截止目前,孚能科技的储能业务不仅未对公司的业绩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还有下滑趋势。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2022年孚能科技储能业务的营收占比为1.78%,2023年则下降到0.51%,到了2024年上半年,几乎为0%。相应的应收金额也相对下降。在2022年,储能业务营收为2.07亿元,但到了2023年仅为8443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电力央企大储年度集采项目陆续发布,但在各家企业公布的入围供应商名单中,几乎难觅孚能科技的身影,这也可见公司的储能业务存在感极弱。
自2020年上市以来,孚能科技一直亏损,到2023年底,亏损金额累计超过40亿元。不久前,孚能科技又发亏损预告,2024年预计亏损2.34—3.52亿元,尽管亏损有所收窄,但仍未走出亏损泥沼。
软包电池项目延期,储能业务难当大任。未来,孚能科技又靠什么走出泥沼?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