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曾在美国政界担任要职,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曾担任美国能源部长,他说过一句坚定的话:“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
他的人生道路,既有科学的严谨态度,又充满人文关怀,更饱含深厚的爱国情怀。

他在美国出生并长大,甚至中文都说得不太流利,为什么他对中国有如此强烈的归属感?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
要了解朱棣文与中国的深厚感情,就得从他的家族历史说起,朱棣文的家族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家庭,世代都秉持重视教育的传统,这就像血脉一样代代相传。

他们对教育的看重,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名利,更认为知识是开启智慧、培养品格的关键,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延续。
他的祖父朱祝年在江苏苏州太仓一带非常有威望,他学识渊博,精通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教育要求非常严格。

正因为如此,他培养出了三位非常出色的女儿,大姑姑朱汝昭去了日本留学,二姑姑朱汝华和三姑姑朱汝蓉则去了美国,都在芝加哥大学当了化学教授,在学术界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信源:前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中国在某些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可以向中国学习2023-11-14 光明网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三年后去了美国留学,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并在194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之后,他先后在美国三所一流大学教书,还在多家石油化工和航天公司担任顾问,在行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朱棣文的母亲李静贞也出身于显赫的家族,她的父亲李书田曾担任天津大学的校长以及民国时期的教育部长。
李静贞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之后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在那里遇到了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

成长在这样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家庭,朱棣文从小就受到熏陶,这为他日后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朱棣文并非那种人们印象中从小就锋芒毕露的天才儿童,甚至他的父亲曾觉得他不如哥哥和弟弟聪明。

他的哥哥朱筑文很年轻的时候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士学位,后来转行研究医学,成为了斯坦福大学医学系的教授。
而弟弟朱钦文虽然有些个性,但在21岁的时候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相较之下,朱棣文更像一个按部就班的孩子,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他喜欢打网球,参加学校的乐队,甚至为了比赛会耽误重要考试前的复习,但这并不妨碍他取得优异的成绩。
朱棣文虽然在美国出生长大,生活方式很像美国人,但其实他心里一直有中华文化的影子,而且越来越浓。
这得感谢他的父母。他们坚持在家做中餐,那些家常菜不仅让他吃得饱,更让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感情。

父母还经常给他讲老家苏州太仓的事情,比如小桥流水、温柔的方言等等,这些故事让他对家乡越来越想念,同时中国文化里那些谦虚、不张扬的特点,也慢慢地影响了他。
就算得了诺贝尔奖,他也很平静,照样骑自行车上下班,更让人觉得有趣的是,这位大科学家在同事们眼里还是个“诺贝尔级别的大厨”,做菜特别好吃,这也能看出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直到50岁,他才第一次回到中国,这不只是简单的回家看看,更是一次寻找自己根的旅行,让他的心找到了归宿。
朱棣文受父亲朱汝瑾所托,回到老家苏州太仓,为父亲完成一个迟到五十年的心愿。

虽然朱棣文从未在中国生活过,中文也不太流利,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他对中国却充满了向往。
从小听父母讲中国的故事,他对这个从未见过的祖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当他踏上这片土地,站在父亲长大的太仓,感受到家乡人的热情欢迎,内心非常激动,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民们热情地夹道欢迎,这让他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激动得一晚上都没睡好。

两年后,朱棣文再次回到太仓,这次他带着一个特别的任务:捐款修建一所希望小学。
第一次回国时,家乡学校的简陋让他印象深刻,所以他决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家乡发展教育。他亲自为学校揭牌,学校正式命名为“朱棣文小学”。

这所学校寄托了他对家乡教育的关爱,也包含着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这次回到中国,朱棣文还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荣誉称号。
这是中国对他卓越科学成就的认可,也让他与中国的关系更加紧密。

“我出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是我祖籍在中国江苏太仓,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按照科学论述,我身上的基因百分之一百属于中国。”这番真诚的话语,表达了他对中国的强烈认同感,也展现了一个科学家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2009年,物理学家朱棣文得到奥巴马总统的提名,担任美国能源部长,这份工作对他而言,绝对是个新领域。
他既没有从政经历,也没有经商经验,很多人都在猜测,他到底能不能做好这个能源部长。

但他自己却很有信心,他说:“想真正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还得靠懂行的专业人士来才行。”之后,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每周工作时间至少有七十个小时。
朱棣文不仅仅是个厉害的科学家,还特别想促进中美两国更好地合作。

他当美国能源部长的时候,就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影响力,努力让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和能源使用等方面一起努力。
可以说,他把中美两国连接起来,为两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做了很多贡献。

他在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演讲,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他希望中美两国能一起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还鼓励大学生们积极研究清洁能源的利用。
而他的深刻见解,为解决全球性的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即使他不再担任能源部长,也还是经常往返中美两国,继续推动两国在环保方面的合作。

因为他明白,保护环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2017年,接近七十岁的朱棣文重返太仓,在接受《扬州晚报》记者采访时,再次流露出对中国浓厚的感情。
信源:诺奖得主朱棣文:目标选得过低,只能平凡无奇丨特别关注2017-09-15 教育导报

他说:“我是美国出生长大的美国人,但我的祖籍在中国江苏太仓,我也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我有很多与中国人相似的价值观,而我的基因百分百是中国的。”这段话表明了他对自己身份的深刻认同,也饱含着他对中华文化的深深热爱。

可以说,他是在用真挚的语言表达对中华文化血脉相连的感情,说明虽然身在美国,但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中国人,对中华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充分体现了他对祖籍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笔者认为
他的人生道路清晰地展现了“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国家”的深刻道理。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他的故事引发了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文化认同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充满不同文化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坚持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根源?

如何像他那样,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为人类共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