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黎明前的烈士——李白:屠刀架在妻儿头上,他却不为所动

山槐谈历史 2023-04-06 13:00:12

提起李白,你会想到谁?我猜一定是那个“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谪仙人。然而,中国却不止一个“李白”,在近代还有一位,他离我们更近,他不会写诗,但是他会发电报,靠着一台小小的发报机,便令敌人毛骨悚然。

1949年,中国的局势已经明朗化,国民党不过是强弩之末,然而此时的他们在大上海还有十分强大的力量,李白静静地坐在牢房里,那些特务已经放弃对他的逼供了,与妻子见面面已经是他最后的心愿了。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胜利的关头,他为何身陷囹圄?多次逃脱,为何这一次却心如死灰?为何看见架在妻儿脖子上的屠刀,他却不管不顾?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生涯,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身陷囹圄,李白视死如归

那是1949年的5月份,上海的生活很不平静,码头、车站到处都挤满了人,很多店铺歇业,他们的内心开始酝酿躁动的情绪,因为上海就快解放了,这已经是黎明前的最后一点黑暗了。然而,在李白看来,比上海解放更加明晰的是,他的人生就要走到头了。

在见过妻儿的当晚,李白还在和狱友交换意见,上海就要解放了,他们必须做好最后的抗争准备。李白与其他同志一起被带出监狱,审判只是走个过场,他们被押上车,很快囚车来到距离浦东几十里地的杨浦区戚家庙。如同影视作品中呈现的那样,他们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而后倒在血泊之中,李白中弹后,并没有倒下,依然高呼“人民万岁”,特务头子面目狰狞,下令机枪扫射,李白最终牺牲了,而黎明的夜空中回荡着他的口号。20天后,上海解放了。如他所言:天亮了。

李白为何会成为特务们最后的疯狂?他又为何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如果人在死前真的会有一生的走马灯,那他人生的起点,必然要从张坊开始,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孩子。李白的家庭环境与诗人李白不能比较,因为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兄妹四人,再加上辛劳的父母,一起扶持着讨生活。作为家里的长子,李白从四五岁开始,便学着替父母分忧。家里只有一间半土房和几分地,父亲开了家染坊,取名叫“李大康”,所以他自小就在染坊中转悠,六岁便每天早起帮工。

李白的母亲是个善良的妇人,尽管日子过得艰苦,每次见到讨饭的穷人还是会给一点吃的,所以李白也养成了这种温良的品性,他热心且乐于助人,以致于在红军长征时期,被同志们称为“老婆婆”。李白家的染坊开业不久,就因为交不上税和政治牵扯的缘故开不下去了,一家人只能搬回老家茶山屋,靠他父亲打工维持生计。

李白虽然从小就体态瘦弱,但是身高却异于常人,脚大手大,8岁时就和别人10岁差不多了。有一天,他看见别人家的孩子都背着书包去上学,十分羡慕,就跑去找自己的父亲,鼓足勇气对他说:“爸爸,我想上学。”听见儿子的请求,他陷入沉思,确实到了入学的年纪,读书识字,孩子未来会更有出路。于是,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加拮据,又东拼西凑,终于攒出了学费。

衣服打补丁、没有鞋子穿、吃野菜红薯干,这些艰苦的生活条件都不能阻止李白读书,在此期间,他的母亲因为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而死,落在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白天要干活,所以李白常常晚上读书到深夜,当地文公祠的老师是组织农民运动的革命者,经常会给他们读《湘江评论》的文章,还把书借给李白。在书籍的熏陶下,12岁的李白便放出豪言,跟他的同学说:“人贵在有志,我们这班人将来要干点对国家有用的大事。”

不久,李白因为经济原因辍学,到城里的染布坊当学徒,希望挣钱让弟弟妹妹读书。但是李白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他看见农民辛勤劳动,却依然吃不饱饭,过不上好日子,非常困惑。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可是他父亲告诉他:这是命,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李白不信命,他相信穷人一定能翻身,也许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也依然如此坚信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信命的李白,在他15岁的时候找到了翻身的出路。彼时,在长沙求学的王业柏、李元增等人回到张坊建立共产组织,这些人既是他的同学,又是他的同乡,在他们的宣传教育下,李白开始真正了解农民斗争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党的工作,最终在党旗下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27年,对整个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李白的家乡也不例外,此时的他尽管年龄不大,但是因为十分活跃,所以在当地很有名气,一些地主乡绅都跟他打过交道。很快,李白就迎来了直面死亡的一个过程,如果他倒下之前能够看到一些画面,那这些场景一定历历在目。

为了反抗国民党的镇压活动,中共湖南临时省委决定召集周围的农民军攻打长沙。附近的队伍都集结过来,李白加入了长沙教导团,跟着同伴一起参与了这场战争。战况十分激烈,不时有子弹从他耳边飞过,树木被炸得七倒八歪,他们作为先头部队,孤军深入,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损失惨重。战士们十分勇敢,但是为了保存实力,只能暂时撤退。

战场上到处都是尸体,侥幸活下来的李白四处寻找,在他的努力下,一息尚存的李贞被发现了,他把李贞驮在背上,一点点往回爬。“啊,是黄四。”黄四的手在颤抖,被匍匐着的李白看见,顺带又发现了黄四身边的一名战友。就这样,李白成功救回了三名战友。战争虽然失败了,李白并没有气馁,他依然坚信这条路是对的,更加努力投入到工作中。

次年,李白辞别亲人,踏上去往平江的路,走前他告诉妹妹:“我要走了,你照顾好父亲还有弟弟,我一定会回来的。”可是,他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

二、奇异缘分,李白视“电台”如生死

对于李白来说,这是他人生最为重要的一个选择,因为他在此结识了自己这辈子都离不开的东西——电台。此时,毛主席与朱老总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正在不断壮大,李白自然也“闲不住”,战时打仗,空闲时帮助其他战士解决生活问题,也因此病倒了,险些错过了与电台的缘分。

这天,李白正在发高烧,几位首长前来看望,推开房门,李白还在床头看书,看见首长们来了,想要起身,却被拦住了。首长笑着说:

“李白同志,组织想要派你参加第二期的无线电训练班,明天上课,你现在发高烧,要不要休息几天?”

李白告诉首长,他明天一定可以去,请首长放心。等他们走后,李白的发热依旧没退,但是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上课了。从此,他与电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白学习电报知识非常用功,大有诗人李白铁杵磨成针的精神,经常一坐几个钟头,油灯熄灭了才知道时间。他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再加上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李白的成绩提升得很快。但是,这依然不够,由于形势需要,他必须在两个月内掌握2000个单词,这对于只读过四年小学的李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他变得更加刻苦,同时,为了不打扰战士们休息,他就到营地外去学习,起夜的将士经常能看见他在草地上看书。

不久之后,毛主席来训练班上课,再一次告诉他们无线电的重要性,这也坚定了他学好无线电的决心。在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无线电技术的妙用让李白确信自己的选择,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手里的电台,将敌人的情况搜集得一清二楚,凭借着这些情报,他们不仅打了胜仗,还缴获了更多的电台。

随着李白的无线电水平提高,他被外派到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这支部队是国民党部队起义后加入进来的,无线电技术很强,但是生活作风很差,需要把红军的优良传统带给他们。李白被任命为无线电队的政委,负责加强他们的思想觉悟。热心肠的李白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被他们称为“我们的好政委”。

长征期间,李白所在的无线电队伍,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情报,为队伍脱离封锁区创造了许多条件,在他们看来,生命可以丢,电台不能丢。所以,长征途中,他们不仅要背着枪支弹药,还要背着电台赶路。也正是因为在此期间的优异表现,长征结束后,他升任红四方面军的电台台长,而他一生中的危急时刻,即将到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加强与上海地区地下党的联系,获取更多的情报,李白来到了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出发之前,党组织问李白:“上海是中国的心脏地带,也是白色恐怖最厉害的地方,派你过去会有意见吗?”李白当即表示:“党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三、假戏真做,李白生死难料

于是,苏区少了一个叫李白的电台台长,上海贝勒路148号多了一个叫李朴的年轻男人。他一直住在3楼的小阁楼上,每天的任务就是向中央汇报上海的情况。但是,再好的伪装也会有漏洞。当时的上海,整天都有敌伪的特务在巡视,他们到处抓捕地下党员,还用各种方式侦破我党的秘密电台。经过慎重考虑,党组织决定帮助他掩饰身份,因为一个打扮精致,生活习惯良好的青年,竟然没有一位夫人,很容易引起怀疑,所以就帮他找一个“妻子”。几经考量,他们选择了上海纺织厂的女工裘慧英。

一来,裘慧英对党的忠心值得信任,二来,裘慧英来历清楚,身份“干净”,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于是,23岁的“大姑娘”裘慧英就这样成了“李夫人”,他们一起搬到了长乐路蒲石村,尽管开始会感觉十分尴尬,但是邻居们都信以为真。事情表面上很顺利,但其实不然,裘慧英好多次都想打退堂鼓。

有一次,裘慧英跟李白“摊牌”,表示自己要回厂里去。李白的表情变得十分严肃,他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一名共产党员,未经组织允许,不得擅离岗位,任性是要犯错误的。”而后,李白将电台的重要性一一阐述,还提到自己的经历,他17岁离开家乡跟随毛主席,又说了这么多年的许多事,最终打动了裘慧英。裘慧英下定决心:李白可以成为地下工作者,我也可以扮演好家庭主妇的角色。

就这样,裘慧英逐渐认可了李白,也认可了自己的身份。李白不仅在生活中给他鼓励,更是开始教她学习文化。每当裘慧英觉得困难时,李白就会鼓励她,帮助他坚持下去。此外,李白的工作并不容易,除了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他的工作环境也很恶劣。为了掩盖拍电报时发出的滴答声,他必须躲到房屋后的小隔间里,而且需要在晚上工作。盛夏时节,密不透风的发报间酷热难耐,再加上发报机工作时候散发的热度,导致他汗流不止,但是他顾不上这些。冬季之时,寒冷经常冻伤他的手指,他只能坐在那里,默默承受这一切。

就这样,李白白天上班,晚上发送情报,在日寇活动频繁时,他会彻夜守在电台旁。但是好景不长,敌伪更加疯狂地搜捕。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李白向组织申请学习修理发报机的技术,组织上觉得建议很好,而且这样更有利于隐藏身份。于是他们搬到威海路一家无线电公司,他的表面身份成了账房先生,而公司其实也是我党办的。就这样,他在上海平安度过5年时光。在此期间,因为始终生活在一起,二人渐生情愫,裘慧英从“假妻子”变成了“真太太”。

1942年的中秋节,在这个万家团聚的节日里,李白遇到了一个大麻烦。这天晚上,裘慧英买回了两个月饼,准备过中秋节,李白像往常一样,给他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发报,今天他收到几条重要情报,需要尽快发出。午夜时分,李白准备停止工作时,一阵急促的警笛声响起,随后便是一阵脚步声,裘慧英立刻变了脸色,快步走到楼上,跟李白说:“不好,出事了。”

经验丰富的李白立马意识到大事不妙,用电报重复了三遍:“再见。”而后把电报机拆散,拉开地板上的暗格,把其中一部分零件放了进去,剩下的如同收音机一样的东西拿在手里。他们有条不紊地回房,敌伪宪兵一把推开门,裘慧英假装从床上坐起来,李白坐在床头抽烟,敌人大声嚷嚷着:“这么晚了,怎么不睡觉。”李白笑着说:“睡不着。”但是,对方不肯相信,后来又搜出暗格里的物件,质问他是什么,李白从容回答:“我们是来做客的,没见过这东西。”

但是,日本人并不准备放过他们,对他们一阵拳打脚踢,并将他们带回了宪兵队,这是他第一次入狱。为了问出想要的讯息,日本宪兵对他使出浑身解数,各种酷刑加身,但是他坚持不肯吐露一个字,为了取得突破,还让裘慧英观看李白的受刑过程,好在她顶住压力,最后只好先把裘慧英放回来了。为了破获共产党的电台,他们不惜请来日本专家,检查李白特制的收音机,最后同样一无所获。

日本人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但是也不打算放人,把他交给了汪伪的特务机关,迎接李白的,又是一轮残酷的刑罚,老虎凳、拔手指甲等等,但是李白都挺过来了。1943年5月,入狱8个月后,李白在党组织的多方营救下,成功出狱。刚一到家,他就急忙问裘慧英:“领导们什么时候来?我想开始工作。”看到被折磨得遍体鳞伤的丈夫,裘慧英一边流泪,一边劝他休息。但是李白却说,想要早日赶走日本人,就必须要战斗。

虽然李白的工作能力很强,但是如今也算暴露了,所以就安排二人离开上海,前往浙江,在淳安县当一名发报员。1945年春,李白再次被捕,原因是他藏在箩筐里的发报机被发现了,好在当时国共关系尚且缓和,通过党组织的疏通,李白再次获救。两次被捕并没有击垮李白的意志,日本投降后,夫妻俩再次回到上海,而这一次,也将是李白最后的战斗。

四、“黎明前的黑暗”,李白英勇就义

因为时间仓促,李白夫妇住在地下党员谭崇安的家里,他的乐观与朴实很快打动了对方,不久后,他们便搬去了黄渡路。因为屡屡遭到泄密,国民党加强了对无线电的搜索力度,李白只能更刻苦地钻研无线电技术,经常是彻夜不眠。凭借着一个小小的电台,李白成为了国民党的噩梦,这个“神秘的电台”似乎无处不在,辽沈战役国民党青年军增援东北、淮海战役黄维兵团从华中北上增援等等消息都被传播出去,在这部电台面前,国民党似乎没有任何秘密。

有一天黎明时分,李白推开门前的窗子,望向远处的浓云,这是李白最喜欢的时刻,结束工作,等待新一天的开始。接过裘慧英递过来的茶,他笑着问对方解放后有什么打算,裘慧英答道:“我要回纺织厂,还是做纺织女工。”此时的他们已经开始探讨解放后的生活了,但是天不遂人愿。

1948年的最后两天,国民党凭借着美国的最新电台技术,成功侦测到一个方位,他们马不停蹄地杀向黄渡路。此时的李白还在发送一份极其重要的电报,事关上海的解放。而国民党特务已经将此处团团包围,挨家挨户搜查。察觉到事情不妙,李白发出紧急信号后藏好电台,匆匆下楼。

与第一次被捕时情况相似,特务们找到了已经被拆散的零件。一个特务露出奸笑:“把电文交出来,我们绝不为难你,还能给你荣华富贵。”李白依旧非常从容,他高呼自己只是普通修理工,不用在他身上多花时间。之后,一群特务冲上来,对他拳打脚踢,将其打得头破血流。裘慧英在一旁大骂他们无耻,却无法让他们停手。

李白第三次被捕了,敌人这次比前两次还要疯狂,连续三十多个小时的折磨,30多种刑具,在如此残酷的逼问下,特务们依然没有任何收获。见到酷刑没有效果,他们再次使用了老办法,将裘慧英母子带到现场,特务大声询问李白:“你不替自己着想,也应该为他们母子想想。”甚至开始用同情的语气描述她们以后会有多不容易。李白仰起头,大声地告诉特务们:“你们就要灭亡了。”

尽管如此,特务们不死心,继续用这对母子做文章,但是李白却说他现在什么也顾不上了。党组织一直想办法营救李白,他却让党组织放心,自己会抗争到底。为了放长线钓大鱼,特务们放裘慧英母子回家,想要挖出其他地下党员,却没有成功,而后使出反间计,谎称李白已经招供,仍旧无用。一连折腾了几个月,却什么也没得到,特务们终于停止了审问,静待时局发展。

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让战争的形式更加明朗,但是李白心里清楚,自己离开这座监狱的日子,可能就是死亡的日期。他知道得太多了,国民党在这最后关头,绝对不会放过自己,但他还有一件事要做。他托人送给妻子裘慧英送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见面的办法。裘慧英很高兴,一来就要见到丈夫了,二来解放后就能一家团聚了。她走到监狱对面的房屋阳台上,那里可以望见李白所在的监狱窗户,他们使用唇语和暗号交流,他明确告诉裘慧英以后不要来了。裘慧英想问为什么,李白没有解释,只说:“天亮了,上海要解放了。”

当晚,李白就被敌人秘密杀害了。这个男人一生不信命,始终坚信人不应该生下来就是穷苦命,并为此奋斗终生。他曾经三次被捕,经历种种酷刑,最后一次双腿都被打断,但是依然无法磨灭对信仰的渴望,这是一段值得敬佩的人生,这是一场永不消逝的电波。

参考文献:

《李白烈士的故事》 李玉林

《李白:电波不逝,信念永存》 唐璐

0 阅读:8

山槐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