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大帅们即是大富翁,也是“大负豪”,每次的军阀大战就是一场金融和战争的豪赌,民国最大的军阀战争中原大战更是三个金融军事大玩家的豪赌。
关于这一点,《子夜》小说里就有描写,小说里的几个资本家就利用中原大战产生的公债涨跌进行投机。吴荪莆等人还只是小角色,真正的大玩家就是阎锡山、委员长和少帅三人,就连冯玉祥都只是落后于时代的玩家,只能在战争中给阎锡山打下手。
阎锡山对决委员长,最现实的原因就是老西在北伐战争期间投资太大,需要在北方扩大地盘回血。按照阎老西的算法,整个北伐战争期间,他的集团垫资3,000万银元,是北伐战争成功的大功臣。这个说法并不夸张,在北洋政府后期,阎老西进行了大规模整军备战,把军队扩充到十个军、20万人,他不扩张地盘和收入,整个晋绥军都难以维持。
晋绥军拥有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期间最强大的炮兵部队,全盛时期它拥有10个以上的炮兵团,它的一个炮兵连每月需要花费2018块银元,仅仅是十个左右的炮兵团、270个左右的炮兵连(有些团是八个炮兵连),每年就要支出6,53万8,320块银元。整个山西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是1130万银元,晋绥军的地盘还有绥远,这个省份一年有76万银元的收入,整个晋绥军地盘内一年的固定收入不过是1200万银元出头,十个炮兵团就要了晋绥两省一半的收入。
晋绥军的地盘收入只有少帅地盘的四分之一,炮兵力量却和东北军相当,兵力也只比东北军稍弱,它自然需要河北、北平、天津充当血包。河北当时一年收入是3323万银元,平津两地每年700多万银元(北平348万,天津399万),占据了河北、平津,晋绥军才成了可以问鼎中原的强大势力(这三地占了晋绥军收入的七成多)。晋绥军想要平津、河北补血,委员长也想要,阎老西和宋国舅还因为天津等地的收入进行了多次斗法、扯皮,双方矛盾激增,最终的结果就是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也知道因为阎老西很小气,派出的使者都上不了东北军的牌桌,让晋绥军没争取到盟友,导致了东北军帮助委员长。少帅也是吃过见过的,晋绥军的使者如何,他可能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委员长的财力到底如何。作为中原大战中的玩家,他参战的目的之一就是填补老爹留下的窟窿。
张大帅在北洋最后四年时间内烧掉了4亿银元进行战争,整个东北财政在易帜前有上亿银元的赤字,拿下了年收入4000万银元的平津,整个东北军的财政收入都大为增加。少帅最后倒向委员长,是因为相对于阎老西,委员长可以舍弃河北、平津地区的大部分收益,可以一次给出相当于山西全省财政的金钱结盟东北军(1000万公债),这是阎锡山无论如何办不到的。
中原大战的赢家是委员长,委员长的获胜也不轻松,他为了胜利,也押上了房产。整个中原大战期间,委员长一方的嫡系部队是“5个师一个旅”(这是他本人的算法)外加三个教导团,其余的47个师、九个旅都是凭借金钱优势找来的杂牌军。为了让这些杂牌军卖命,委员长发行了1亿7,400万圆的公债(实际到手的军费在六成左右)。
委员长打仗也是天天急得要上吊,为了让小舅子每月支付2000万元的军费,委员长可是在当年6月份的电报中直接说出了要卖房子筹军费的气话,说自己要是打败了败仗,房产也就没用了。委员长急,阎老西更急,战争最后阶段,阎锡山的晋钞一口气贬值了十倍,各路军头不想要山西的票子,纷纷要求委员长给现大洋。
这三个战争、金融玩家玩得都很大,就是老百姓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