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9日清晨,宋庆龄从收音机中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虽然她早就预料到有这么一天,但噩耗真的传来时,还是有些无法接受,泪水在脸上横流。

10号下午,宋庆龄在秘书杜述周的陪伴下,养女隋永清、隋永洁姐妹搀扶下,来到北京医院,最后一次仔细端详灵床上,闭着双眼、苍老清瘦的周总理。
她不禁回忆起半个世纪前1924年的初次见面,当时周总理年仅26岁,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初次见面,周总理就给她留下了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
跟周总理遗体做完最后的告别后,悲痛不已的宋庆龄就默默回到家中。汹涌的情绪尚未平静,她就从秘书口中,收到某“高层”传来的批评。
大致意思是,让你去和周恩来告别,为什么还要多带一些人去?
宋庆龄闻言当即激动地站起身来大声说:“我一个80有3的年纪,老成这样,不能有人扶我吗?再说她们姐妹俩也是总理看着长大的,怎么就不能一起去告别了?”
她的情绪本就很坏,这一激动精神头更不好了。最后还忍不住落泪,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人民,总理刚走就这样了。
宋庆龄难以接受,过去数十年里,不是没有人怀着不良目的对她造谣的,但从没有对她个人行为说三道四。

更何况这次的批评,还是通过秘书之口传达。这明显是故意地不尊重,实在是生平第一次。
15日,宋庆龄抱病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送这位多年挚友最后一程。
在所有中共领导人中,周总理跟宋庆龄的直接接触最多,尤其是49年以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周总理对她都照顾良多,周到且妥帖。
66年运动开始后,听闻宋庆龄的生活受到影响,周总理便想让她到中南海居住,但被她婉言拒绝。
于是周总理换了个保护方法,他指示有关方面的工作人员,告诫宋庆龄的身边人,不要外出参加运动,不要参加造反派,安心工作。
尽管如此,宋庆龄身边还是有人参加造反派,给她带来极大的麻烦。周总理收到报告后,立即调离她身边所有参加造反派的警卫、秘书、服务人员等,更换人员的同时又增派警卫力量。
周总理的这些措施,使得宋庆龄在那十年,受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后来还发生宋氏墓地被挖掘的事,宋庆龄悲痛不已,遂托人找到邓颖超,报告给周总理。
周总理闻讯非常震惊和气愤,怎么可以这样?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立即给张春桥、姚文元控制的上海市革委打去电话,要求重新修缮宋氏墓地,重立墓碑。

墓地修缮好后,邓颖超将新墓地的照片交给宋庆龄看。宋庆龄看后苦笑道:“祖宗总算有个地方蹲了。”
她虽然不是很满意,但也知道周总理尽力了,便没有再打扰。
当时宋氏墓地虽然修复,但新墓碑上,却只有一个立碑人宋庆龄的名字。
宋庆龄的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滋味。
参加完周总理追悼会后,一些“高层”的非议,通过各个渠道又传到宋庆龄耳朵里。
宋庆龄忍无可忍:“真是岂有此理,太过分了。说我是什么‘总理帮’,我就是‘总理帮’怎么样。我辞职不干了。哎,我也该休息了,我回上海养老吧。”
除这些事外,邓小平的遭遇,也让宋庆龄心灰意冷。说出这话后,宋庆龄便吩咐秘书安排回上海的飞机。
这次离开北京不同以往,宋庆龄准备做好切断跟北京的一切联系。她让秘书给人大、新华社、《中国建设》杂志社、北京地安门邮局和上海徐汇区邮局,分别寄去一封信:要求把自己的信件、文件,全部寄到上海淮海中路1843号林泰同志处。
从这时候开始,宋庆龄处于“离职”状态,无心政局和工作;当然,那时的她能行使的职权已经不多。

6个月后,朱德去世,宋庆龄回到北京参加遗体告别和追悼会,不过没住北京的寓所,而是住在北京饭店,所有仪式结束后就立即回上海。
又过去2个月,毛主席去世,宋庆龄再次入住北京饭店。年纪这么大的她,参加了三天的遗体告别和守灵仪式。
天安门广场举行追悼大会时,她刚开始是拄着拐杖,后衰弱得不行无法站立,经人搀扶斜靠着,最后坚持不住,整个人要倒下去了。在场的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等领导人,急忙派人去找把椅子给她坐。
毛主席追悼大会上,宋庆龄成唯一坐着参加的人。
国庆前夕,宋庆龄收到一则邀请,9月30日晚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座谈会,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国庆一过,她就又准备回上海了。
8日宋庆龄乘车到南苑机场,就在坐上飞机的前一刻,突然收到停飞的通知。这是之前从没有过的情况,因此大家都惊愕不已。
不过过了段时间,又允许飞机起飞了。其中有什么变故,宋庆龄不在乎,她也不想去打听。
后来才知道,一开始不让宋庆龄回去,是怕打草惊蛇;可是后来又发现,不让她回去才是真的打草惊蛇。
直到10月13日,宋庆龄才得知那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其实若是她没选择回上海,应该能早几天知道,一定有人口口相传告诉她。
1977年5月25日,宋庆龄接受中央的建议,回到北京寓所定居,正常履职工作。

这长达一年多的“离职”就此结束了,她还是想为中国的建设发展,继续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力量。
很痛 所以哭
先生一生为国为民,岂是你们几个无情无义之宵小可诋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