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军区司令对调,中央开会没人说话,毛主席:开点玩笑吧

德顺评历史 2025-04-04 05:58:32

1973年的八大军区司令对调,关于这是谁想出来的,有点众说纷纭的味道。有人说是邓公,有人说是叶帅,当然更多人说是毛主席。

笔者认为,在那个时代,毋庸置疑是毛主席。邓公拿调换茶杯隐喻解决部队整顿问题时,毛主席笑着说“英雄所见略同”。

后来中央开会,毛主席说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调动,叶剑英是赞成的,自己代表叶剑英讲话。

关于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一事,早在1971年的“913”前后,毛主席就有想法了。

1971年8月中旬,毛主席到南方巡视,曾跟地方军政高级干部说:“我很久没有抓军队工作了,现在要抓军队工作。”

9月12日,结束南巡回到北京丰台车站,毛主席再次跟北京和北京军区的领导干部说:“进城以后,很少抓军队工作。”

因此,可以看出毛主席关于调动各大军区司令一事,早有想法雏形。但是为什么到1973年12月,时隔2年又4个月才去实行呢?

个人猜测,主要是因为“913”的后续事宜,兹事体大,不好轻动。

从“913”发生到八大军区司令对调,中间有两件事让毛主席意识到,对调势在必行,不调不行了。

第一,查出三位大军区司令给101写了一封信。第二,一次周总理主持,中央和地方的联合高级干部会上,有位大军区司令反对张春桥。

建国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大军区司令同时对调,毛主席是慎之又慎。

在中央正式下达对调命令之前,毛主席重新启用大批之前被打倒、遭排挤的老干部,并亲自抓起军队事务。

可以说,在1973年12月12日前,没几个人猜到毛主席的对调想法。

此次对调很迅速,毛主席却一点都不急躁,而是选择慢慢、一步一步来,先给中央领导通气,达成一致意见。

12月12日,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全国各大军区互相调动。为了做好此事,他还特地请出叶帅和邓公保驾护航。

虽然毛主席说征求了周总理、王洪文的意见,他们也表示赞同,但他们在此次对调中不是起主要作用,意见也就不是很重要。

会上,毛主席阐明对调的理由:“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有几个大军区,政治委员不起作用,司令员拍板就算。我想了好几年了,主要问题是军区司令互相调动,政治委员不走。”

提议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他还特别说道:“步调一致,不一致就不行。”

大军区司令对调,终究不是小事,中央的人没有地方的多,此事跟中央干部又没有直接影响(可是中央干部和地方军区干部之间有直接关系),但毛主席还是开了好几天的会,做准备工作和研究具体方案,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在中央内部形成一致认识。

12月14日这天政治局开会,毛主席两次提议大家一起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询问道:“大军区司令员调动,你们商量了吗?看有没有这个必要?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坐久了就不大好了。”

此举可能也有间接跟消息灵通的大军区司令吹吹风、通通气的意味,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

“步调一致”的问题,毛主席几次开会也有提到,说步调一致才能胜利,101步调不一致所以不能胜利。

15日开会这天,毛主席还对军队干部说:“要准备打仗。”既是提醒,也是说明自己做好了打仗的准备,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可以。

21日这天下午,毛主席在书房接见各总部、各兵种、各大军区全体负责人。

毛主席还是老样子,以诙谐的语言幽默开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的同时,谈起对调事宜。

会上有欢笑,但也有冷场,毛主席讲话的信息量太大了,无论是中央干部,还是地方干部,都不好等闲视之,须细细琢磨。

说到廉洁贪污问题时,毛主席说:“80来岁的钓渭滨9(姜子牙),我是80岁把你们调来中南海,你们不吭声啊?我是‘一言堂’了,你们不吭声,我不讲了。”

陈锡联赶忙接话:“我们是想多听听主席的指示,到新地方好工作。”于是毛主席接着讲,说起三国故事,引发大家大笑。

然后毛主席说自己还可以打几仗、谁打都欢迎,又讲战争年代干部调来调去的传统、各大军区司令不再兼任地方职务的事。

会场气氛有些沉闷,毛主席便说:“你们不讲,那我就闭口了。你们一点勇气都没有?开点玩笑吧。”

大家都不好接话,不知道说什么合适,这时周总理开口缓和气氛,让大家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第一条。

唱完,周总理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说差不多了吧,散会吧。毛主席不同意,说才谈半个多钟头嘛。周总理纠正道:“已经一个多钟头了。”

毛主席没有再说什么,跟朱老总聊了聊,又说邓公打起仗是好人,最后提议再唱一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宣布散会。

此次会议毛主席主讲的内容,信息量巨大。有些话可以说是为防止有人做出不理智事情的提前警告。

22日,毛主席正式签发、中央转发对调命令。对调的大军区司令员,在中央规定的期限内,全部提前到达新的岗位。

0 阅读:3
德顺评历史

德顺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