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称东北武器如山,令新四军武器留当地行军,洪学智两次抗命

德顺评历史 2025-04-08 05:56:38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对东北的争夺就开始了。9月23日,黄克诚收到军委命令,令他率领新4军第3师,开赴东北。

部队快要出发时,中央又来电称:东北刚刚解放,日本关东军留有数十万支枪、数千门大炮,数不清的弹药、布匹和粮食,尤其是沈阳有各种轻重武器和甚多物资,可以装备许多部队,你们可以把目前的武器留在当地。

苏北抽调了这么多武装力量去东北,接下来苏北根据地怎么办?必须快速增强才行,防止国军进攻。中央考虑到这点,才下的这道命令。

当时任3师副师长的洪学智一看电报就察觉到不对,苏北到东北,近两千里地路,还是用脚走,沿途有土匪、有国军开往东北的部队,我军这样手无寸铁地开过去,遇到险情怎么办?

更何况,战争时期哪有空手行军的?

于是,洪学智找到黄克诚和吴法宪(师政治部主任)商量,这个命令我们还是不执行好。黄克诚和吴法宪认为完全不执行也不行,于是就想到个折中的办法:在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前提下,给苏北当地留下一些武器。

部队继续开进,来到山东境内,受到山东八路军的热情欢迎。同样,他们也盯上了新4军3师的武器。

当时山东八路军主力已经向东北进发了,华东局和新四军军部考虑到我军山东力量的空虚,就让罗荣桓出面,要求3师的武器装备留在山东。

罗荣桓跟黄克诚说的时候,黄犹豫道:“我回去跟洪学智商量一下。”在土地革命的井冈山时期,罗荣桓就是黄克诚的上级,所以黄不好直接拒绝,便有此托辞。不然要留也是留在老根据地苏北。

黄克诚回去一说,洪学智反应很激烈。他认为说东北的武器很多,堆积如山、唾手可得,但实际情况怎么样,谁也说不清。即便山东离东北很近,也不至于放弃所有武器,轻装行军吧。

此次北上东北的3师,主力有3个旅和3个特务团,总共3万5千多人。这么多人到东北后没武器,该怎么办?

洪学智态度十分坚定地对黄克诚说:“无论如何,都不能留下武器。”

接着,黄克诚说罗荣桓要求,至少把迫击炮这样的重武器留下。洪学智还是不肯松口,说这是我们为数不多的攻坚武器、远程武器,怎么能留下。

黄克诚有些为难,不知道怎么给罗荣桓交代。洪学智就让他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反正武器现在是不可能留下的,到东北换上新武器后,可以将旧武器送到山东,由我洪学智负责运。

之后,洪学智又找到陈毅,说明不能把武器留下的原因。陈毅表示支持,认为这样去东北太危险了。就这样3师才把武器带走。

历史证明,洪学智坚持抗命带武器的决定太英明了。

3师快到东北的时候,收到军委电令,速至锦州线作战。要是真把武器留苏北或山东了,这3万5千人拿什么打仗?

但实际上大家对东北情况的过于乐观,到东北后才发现不是遍地武器的美好前景,而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3师虽然在黄克诚、洪学智的努力下有所准备,但是远远不够。比如天气冷得夸张,预先准备的棉衣数量不够、厚度也不够。

一肚子气的黄克诚,给上面的领导发电报,说当下是“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的七无状况。

先到东北的冀东部队,确实都拿到了新武器,而且各种物资得到大量补充;可是后到的、也是占大多数的山东八路军和新四军3师,都没有得到新武器。

新四军3师还好,有个武器,虽然落后了点(但黄克诚还是抱怨了一句“新人新枪,老人老枪”);山东八路军就惨了,连老枪都没有,都不知道怎么跟装备精良的国军打。

之前在苏北和山东,黄克诚、洪学智坚持带枪走的做法,不止让外人、领导很不理解,就是内部也有不少人有意见,觉得这是不顾全大局的多此一举。

可是真正了解到东北的实际情况,知道山东八路军到东北的窘境后,才知道黄克诚、洪学智是多么清醒、多么明智。

可是话又说回来,包括罗荣桓在内的中央和山东八路军,为何笃定东北的情况很好呢?

他们了解到“东北遍地各种物资”的情况,最初是曾克林报告的。曾克林是最先到东北的,后乘苏军飞机来到延安,向所有没去重庆谈判的中央领导(毛主席、周总理去了重庆),作东北的情况汇报。

曾克林到东北的时候,不足千人的队伍扩充至2万人,更是一次从苏军交托看管的军火库中拉出 3 万支步枪、300挺机枪和100多门炮,其他物资更是拿了个够。

到延安后,曾克林向中央报告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可能添加了一些夸张,但当时的情况确实很好。

可是东北的情况随着形势一直在变,首先就是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有协议,苏军要把东北的大城市交给国军,苏军可以适当帮助一下进入东北的我军,但是规模一大、数量一多,就肯定不行,否则跟国民党政府和美国人交代不了。

其次,国军比我军大部(靠美军的帮助)先一步抵达东北,接管所有。

虽说前往东北的我军大部,因曾克林的报告付出惨重代价,但中央没有把责任推给曾克林或怪罪曾克林。

因为谁也想不到情况会变成这样,中央不知道国民党政府跟苏联人签了协议,更不知道美军会这样不留余力地帮助国军。

1 阅读:33
德顺评历史

德顺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